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2015-02-17何理
何 理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何 理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过程,有一些共性的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这些就是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发展提供启示的基本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补充,依据学术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成就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过程;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经历了恢复发展时期、“85方案”时期、“98方案”时期和“05方案”时期4次大的调整和若干次小的修订,每一次变化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的纵向历史来看,这些“变”中也有一些“不变”的成分在内,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些“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既保持稳定性,又坚持发展性,并逐步走向成熟。这些“不变”的共性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其基本原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指导思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的调整一样,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无论话语体系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础内容(见图1)。1978年,全国高校一般都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4门课,其中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为了使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开设“政治经济学”是为了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为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通过这3门课程的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大学生头脑,其基础地位得到彰显。“85方案”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话语体系,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98方案”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05 方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体系,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课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认识和实践、物质和运动等话语,才会逐步深入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的其他话语内容,才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的基础地位,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图1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演变表
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1],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其话语体系就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就及时跟进理论创新成果,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出现新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就及时将新的理论成果吸收进来,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的实践。粉碎“四人帮”后,尽快肃清“四人帮”的谬论,纠正被他们颠倒的是非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领域的中心工作。为此,邓小平要求“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2],以彻底的理论批判“四人帮”的谬论,改变思想战线上混乱的现状。这个时期,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教育,从理论上对“四人帮”的“顶峰论”、“绝对权威论”、“上层建筑决定论”、“英雄史观”等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言论进行批判,揭批“四人帮”的丑恶嘴脸。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为此,教育部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通过“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话语,使大学生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后,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一方面单独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将邓小平理论渗透到各门课程话语体系中,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武装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后,教育部引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及时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等内容充实到教学话语内容中。为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部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调整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并要求在开设的其他课程话语体系中全面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做出了新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3]。这个最新理论成果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经验,又科学回答了当代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更好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部2008年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对话语体系进行修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只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中心内容,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真正解答大学生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难,才能引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三、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的对象建构的,因此,只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才能使大学生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当话语体系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会有积极效果,反之,将会走向失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全国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反思“文革”,反思历史,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政治。但是,一些大学生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开始怀疑四项基本原则,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着重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革命理想教育,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开展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养成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广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西方思潮如潮水般涌入我国,其中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最具代表性,它提倡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无条件个性解放,主张全盘西化,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使大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了模糊认识,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为此,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举办专题讲座、讨论会,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深入揭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同时,国家教委政教司印发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座材料,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辑出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加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4]。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2004年8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开展以“四以”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四以”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始终。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只有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要从大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出发,既要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看到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也要看到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
四、依据学术研究成果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1]。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了强有力的理论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话语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不断调整,经过了马列主义理论课话语体系、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话语体系、两课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几个阶段,这些调整就是人们对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对大学生接受规律深化的结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体系为例,这一话语体系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胡绳等著名学者就提出应该整体性开设一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而不能分成几个部分分开开设,这一建议被“85方案”吸取,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一门整体性课程。但是,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以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98方案”期间,“马克思主义原理”又被分解为2门课程。这期间,学界再次对课程方案进行讨论,普遍认为分开讲解马克思主义,不仅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而且使得学生学完“三个组成部分”后仍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整体,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肢解、被割裂的情形,有必要开设一门课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解读。正是有了学术界理论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体系才能得以重新建构。
话语体系内容的研究成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意义逐步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及时吸收理论研究成果,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术界开始关注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等问题,“从1980年开始,短短几年内,全国近300种社会科学期刊和报纸上先后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700多篇”[5]。学术界形成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高潮。1984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从理论上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潮,揭示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和实质。于是,在1984年8月教育部组编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本)》中直接采用了胡乔木文章中的学术研究成果,使人道主义话语的内涵得到统一。再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增加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等,增加了“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语言、符号和认识”这样一些内容。“05方案”设置后,最初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话语体系,经过学理性探讨,学界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能完全涵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等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因此,教材修订时采用了这一学术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主线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话语体系。
总之,学术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只有以彻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才能不断增强生命力。
五、以学科建设成就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审视和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发展变化总是和学科建设的步伐相吻合。学科建设每向前推进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也就会发生相应变化,话语体系也随之逐步丰富和完善。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生成也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不稳定,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不紧密。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有了学科支撑,但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仍然发展空间不足,理论研究影响力不强,学科地位不牢。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质量也受到影响。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共同发布《关干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为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6个二级学科之间形成了对应的理论支撑关系,也使得学科建设的成果能够及时反映到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话语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有力的支撑。
学科建设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理论前提,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注重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向前发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学科发展空间得以拓宽,学术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理论研究深度逐步深化,如,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哪些方面等问题,学界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具体体现,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质量,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涵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因此,只有确保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材编写才会具备充分的学术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质量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 1 ]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2 ]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3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4 ]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5 ] 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编辑:杨建肖)
2014-12-01
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与发展研究”(编号:13YJC710009);川北医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重点项目(编号:CBY13-B-ZD01);川北医学院2013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CBY13-QD-06)。
何 理(1981-),男,四川安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学。
G621
A
1008-6927(2015)01-0082-05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