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是言语形式
——以《我与地坛》教学为例
2015-02-14北京丰台二中赵长河特级教师
☉北京丰台二中赵长河(特级教师)
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是言语形式
——以《我与地坛》教学为例
☉北京丰台二中赵长河(特级教师)
情感也好,思想也好,必须通过言语教学加以落实。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都得通过言语形式体现。“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1]这里的“关注”“发现”更着眼于静态的“是什么”的指认,而“深入”“熟悉”“把握”“学习”更着眼于动态的“怎么样”的掌握。张传宗先生更明确地强调由来已久的共识:“语文教学基本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并进一步阐释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任务的完成,“语言教学带动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2]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语言教学,如何使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言语能力,如何以“语言教学带动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实现这样的落实、转化和带动,就要培养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的阅读习惯,“发现”言语精妙的敏感意识,“深入”品味言语形式的方法,“学习”掌握各种精妙言语形式的方法。仅仅停留于关注的习惯、发现的意识,易于滑入一种静态的言语学习,它必须和深入品味、学习掌握言语连成一个言语学习链,才能达成一种动态内化的言语能力。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关注和发现的纠正
首先我们得纠正“关注和发现”上传统的中心主旨确定指认的偏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的传统语文提问,是由来已久现在仍未绝迹的语文课堂现象。一读《我与地坛》,似乎就条件反射似地关注起作者“奋力抗争残疾人生的主旨”,关注起母亲对“我”渡过艰难人生的帮助,发现了荒芜的地坛对“我”的残疾人生的启迪。其实这样的关注和发现,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它缺失过程,缺失由语言品味到思想主旨发现的过程。因为缺失这样的过程,所谓思想主旨的发现,就只能呈现为静态的贴标签式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常常是单一干枯而非繁富丰盈的,这样的结论也是令学习者感到语文学习面目可憎的原因。
其次我们还得纠正“关注和发现”上电、光、声、色的现代传媒渲染的时尚偏颇。这样的偏颇仍是关注作品内涵的偏颇,常常是采用电、光、声、色的现代煽情法,煽起学习者廉价的感动后就迅速贴上思想主旨的标签。较之前一种贴标签,这种贴标签更能迷惑语文学习者。长此以往,学习者就以为语文学习就是电、光、声、色的传媒煽情。笔者多次听到这样的《我与地坛》的展示课,上课伊始,电、光、声、色就全上场。各种造型的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轮番闪现,命运交响曲作为课堂背景音乐几乎轻轻地响彻整堂课,在声、色渲染下,师生情感饱满地诵读史铁生有关生死思考的哲理文字,诵读有关物我交融、感悟生命的文字。最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所谓的思想主旨。
再次我们还得纠正静态指认语言妙处、写作艺术的偏颇。前述两种偏颇,都是脱离语言学习的对思想主旨的所谓“关注和发现”。只不过,第一种是板着面孔中贴思想主旨的标签,第二种是传媒忽悠中贴思想主旨的标签。
与这两种偏颇不同的,是另外两种偏颇。关注语言了,似乎也发现语言了,但要么静态指认文本语言妙处,要么脱离文本进行语言训练。静态指认文本语言妙处,就是一度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的所谓写作艺术的静态小结。作为语文教学根本任务的语言教学的着力点,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静态指认上,它应该向前发展,把着力点落实在“怎么样”的言语运用上,体悟品评文本是怎么样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如此的表达效果的。在体悟品评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情达意,形成语文能力。
这里,我们尤其要警惕的是新近很是流行的一种课堂语言训练。这种训练常常脱离文本内涵,仅仅把文本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由头。有老师讲授《我与地坛》公开课,有个课堂环节是为每个阶段的史铁生写一个生命颁奖词,从暴躁迷惘到安静沉思到忏悔自诉,每个阶段写一段。这个环节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颁奖词的写作没有建立在相关文本语言的体悟品味上。老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匆匆浏览一下相关文本,就布置这样的语言训练。脱离文本语言的为人物写作颁奖词的流行语言训练样式,使这节课显得游离和轻飘。
二、品味和掌握的方法
对精妙语言关注和发现之后,能够深入品味和学习掌握的环节,才是语文学习最要紧处,才是语文老师最应着力处。可以说《我与地坛》的文本,是极佳的以“语言教学带动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的文本,繁富丰盈的语言形式高度契合了繁富丰盈的思想。下面即以此文本具体解说语言学习中“品味和掌握”的方法。卑之无甚高论,其实所谓方法也就是应该常用的语文的方法,即“诵读”“品评”“仿写”等。
具体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引文本
1.诵读中,激发知人论世、进入文本的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投影两段情感充盈、准确凝练概括史铁生的颁奖词,激发学生在流行语言形式的诵读中,知人论世,跃跃欲试进入文本的阅读兴趣。
第二板块:读文脉
2.诵读中,把握文脉,体悟情感和思想。
请同学们找出并诵读下述文字:史铁生以“我”的视角思考“死的事”,思考“生的意义”,思考“怎样活”;以母亲的视角思考“我”的生活之路;以“我”的视角反思“我”的写作之路。这一环节的集中诵读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脉,整体把握作者核心的情感思想。史铁生沉思型的表述,也适宜反复诵读。
荒芜的地坛一度是“我”常去的地方,诵读贯穿第一部分表明“我”常去地坛的句子。这一环节的集中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我与地坛”的文脉,体悟地坛之于史铁生生命感悟的意义。
3.诵读互文文本,加深对“我与地坛”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史铁生的理解。
诵读《秋天的怀念》和《北京青年报》有关史铁生遭遇残疾初期暴躁绝望、屡次自杀的互文文本,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史铁生感悟生死的心路历程。诵读《天涯》杂志社2010年1月6日“关于在北京地坛公园塑造史铁生铜像的倡议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地坛之于史铁生生命的意义。
第三板块:品文句
4.品评第一部分3、5、7节。采用“意象描述法、关键词嵌入法、互文对读法和改词比较法”等方法,品评文本的语言形式,体悟其中的情感思想。比如第3节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品评体悟、园中小动物描写的品评体悟。比如第7节,去掉6个“譬如”也通,加上6个“譬如”的好处何在。
5.还可以用固定的句式写作品评文字。比如,写一段排比句:先用“既然”句总结第5节的描写文字,再从由此得到的生活感悟角度小结。再比如,请同学从“我”对母亲感悟的角度,以“一个……的母亲”句式,提炼“我”对母亲的感悟,并读出文本中体现这种感悟的词句。
固定句式写作品评文字,既可品评文本,又可锻炼表达。只是这样的形式在品评文字写作中不宜太多,否则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
6.反复式言语的品评。比如第7节出现了4个“又是”、3个“在”和3处“母亲”,试从形式或内容的角度加以点评。再比如第8节,连续用了大量的“母亲、她、我”,老师一连删去了12个,也通顺。能说说原文的好处吗?
第四板块:练文句
7.仿写。老师仿照第8节的反复式言语形式,以我们同学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写了以下一段文字,请同学们批评。
第五板块:点文眼
8.你能用文本中3、4个关键词,专题板块主题词和互文对读材料关键词,提炼出史铁生的命运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吗?附:
“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是言语形式”样本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
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抓住作者独特的景、情、理,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按照王荣生老师选文四类型的划分法,“样本”式处理教材。从散文的言语形式入手,确定教学内容,培养散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关键句连文脉法”整体把握文脉;引导学生学会用“知人论世法、意象描述法、关键词融入法、互文对读法”点评作者独特的景、情、理。
【教学思路】
引导提炼作者贯穿全文关于生死思考的关键句,把握全文文脉。引导提炼表明“我在地坛”的关键句,把握第一部分文脉。引导提炼表明“我对母亲的感悟”“我对母亲的情感”的关键句,把握第二部分文脉。
引导学生学会用“知人论世法、意象描述法、关键词融入法、互文对读法”重点点评第一部分3、5、7节的写景文字。
引导学生体悟点评第二部分7、8节反复的言语形式,品鉴老师仿写的反复的言语形式。
【预习布置】
1.网络查找有关史铁生的资料,为史铁生写一个能概括其身世和创作的颁奖词。
2.印发教师的示例评点,着眼全篇的理解,选择自己感触最深之处,写评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引文本
(一)课前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了解史铁生生平和遗愿,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颁奖词,完成2011年四川高考有关史铁生的题目,激发阅读。
【颁奖词参考1】
生如夏花,命若琴弦,恰似他一生的写照。
写作,让他的生命如夏花一般绽放绚烂;信念,让他紧握生命的琴弦,奏出壮美的乐章。守着一具残缺的身体,是他的不幸;拥有一颗健康的头脑,是他的幸运。他的名字,亦是饱含生之艰难与荣耀的三个字:史、铁、生。
【颁奖词参考2】
他从不曾向命运屈服,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感谢词写作】
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你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你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你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你用生命书写生命。您的生命就是一本书,您的故事写尽感动。你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您,史老师,祝您一路走好……
第二板块:读文脉
(二)在诵读互文文本和文本章节中,把握整体文脉和作者心路。
1.一个人活到21岁突然双腿瘫痪,设身处地,他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生:暴躁、绝望、发疯)确实,这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甚至比想象的还疯狂:
双腿瘫疾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秋天的怀念》)
刚回北京时,他自杀过三次,最悬的一回,因为电灯短路而未果。1971年夏末,铁生病发,病痛之深,企图解脱愿望之强烈,非常人想象。他甚至对医生说,你治不了我的病,我拿菜刀劈了你。(诚龙摘自《北京青年报》)
2.但是,后来“我”“终于弄明白了”,不想死了,是什么启示激发了他内在的求生的力量,让他活出了今天的精彩?是荒芜地坛的启示,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爱。
3.请同学们找出并诵读下述文字:史铁生以“我”的视角思考“死的事”,思考“生的意义”,思考“怎样活”;以母亲的视角思考“我”的生活之路;以“我”的视角反思“我”的写作之路。
明确: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三)在诵读文本语言中,把握整篇选文的文脉。
下面着重探讨史铁生是怎样表达地坛给“我”的启示和“我”对母亲的情感、感悟的。首先探讨地坛给“我”的启示。
4.荒芜的地坛一度是“我”常去的地方,诵读贯穿第一部分表明“我”常去地坛的句子。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四)在诵读互文文本语言中,把握“我与地坛”的意义。
5.确实,地坛的启示对于史铁生向死而生、活出精彩的作用太大了,以至于在史铁生逝世不久,就有在地坛公园塑造史铁生铜像的倡议,他的骨灰也撒于他生前钟爱的地坛。诵读“关于在北京地坛公园塑造史铁生铜像的倡议书”。
关于在北京地坛公园塑造史铁生铜像的倡议书
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伟大的作家史铁生离我们而去。他在近四十年的轮椅生涯中,以超常的毅力和非凡的才情,追问人生,求索真理,实现自己崇高的文学理想,留下了大量坚实、精美、深邃的作品,给人间增添了感动和力量。祖国各地的同行、读者、网友在他去世后,自发组织不同形式的追思纪念活动,已证明了一个伟大的精神存在,以及这种精神辐射的广度与深度。
史铁生已将自己部分身体器官尽可能捐献给了需要者,骨灰也将撒放于北京地坛公园,意在静悄悄离开这个世界,不留下任何痕迹。但他的心魂永远与我们同在,其人其文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个不可忽略、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标高和引领。
为此,我们倡议,由全国作家与读者自愿捐款,在北京地坛公园塑造一座史铁生铜质雕像,以凝定我们共同的敬重与景仰,供所有思念他的人与他日后相逢。
史铁生以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为代表的众多作品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他已与北京地坛公园血肉相连,成为地坛的一部分,堪称地坛的当代之魂。考虑到这一点,将他的铜像立在地坛公园,既是我们对一个杰出作家最隆重、最崇高、最诚挚的礼赞,也将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后人对地坛公园的理解和诠释,延伸中华文明遗产中代代相传的真诚与高贵。
《天涯》杂志社
2011年1月6日
第三板块:品文句
(五)在言语形式的品味评点中,体悟作者情感。
6.那么这地坛里到底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物给了史铁生如此巨大、深刻的生存启示呢?
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这也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在现实生活中,作家从地坛的人、事、景物获得了启示。写作时,他便逆向地以这些启示作为参照,对过往的素材和记忆进行扫描,于是,那些曾对作家思想感情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对象便凸现出来。
我们重点观照品味3、5、7节。先看第3节。
(1)“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节,以“祭坛”为界,作者选取了两类景(自然的、人工的),对这两类景描写用词感情色彩不同,呼应折射出作者对自我人生的不同认知。
联系上下文,人工景的“浮夸”“炫耀”,使人想到作者何样的人生?
明确:人工雕饰出的曾经的“浮夸”“炫耀”使人想到作者“最狂妄的年龄”。
(2)“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使人工雕饰回归到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提示:可联想李白的古诗)
明确:天然本真的生命状态。
(3)天然本真的生命状态中的自然景有什么特征?作者如何写的?联系第一部分全文,采用意象描述法、关键词嵌入法、互文对读法,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点评第三节写景文字。
先看老师的示例:
【老迈的柏树】老而不枯,反而愈见焕发苍翠深幽的生命之色。
【荒野的草藤】荒野的草藤面对曾经炫耀而今淡褪的人工琉璃保持的本真体现在哪里?
明确:原本置身荒野间,自然无愧琉璃檐。自自在在茂盛长,坦坦荡荡现本真。
【不变的落日】(提示:联想化用李白的《敬亭山》;联想化用辛弃疾词《贺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①我对落日,落日对我,在这静静的互相凝望中,可看到人的本真。(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11级高一学生:吴莼橼。以下同学全来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②夕照映吾身,斜阳投吾影。身影对斜阳,铁生现本真。(邹协)
③我看落日多本真,料落日看我亦如是。(任念葭)
④日之又夕兮,不以吾欣;夕阳又沐兮,不以吾悲。日行有恒兮,命运有常。(褚嘉敏)
(4)老师对这部分文字作了改动,“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原文好在哪里?
明确:原文的使动用法突出了时间对一切雕琢和浮华的去除、磨灭,时间会让一切喧嚣安静镇静,时间会让一切雕饰显露本真。
7.对园中小动物,作者最初的感受是“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人生苦短,虫生更短;人生艰难痛苦,虫生更艰难痛苦吗?园中的虫子们活得怎么样,园中的露珠草木呢?联系第一部分全文,采用意象描述法、关键词嵌入法,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点评这些写景文字。
先看老师的示例:
【蜂儿】极速扇动的翅膀快得像一朵雾,一朵小雾样的极短而极速的蜂生,是在勤奋地追求一朵花样的美好蜂生吗?你忙碌的蜂生不因生活的高速运转而惊慌失措,你“镇静”地“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你绅士般“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是在思考蚁生吗?“想透了”,顿悟了蚁生后,“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你“转身疾行而去”的身影是怎样活出精彩蚁生的最好诠释。(华雪瑶)
【瓢虫】“不耐烦了”“累了”便随便落在一片叶子上,边小憩边祈祷,完了,“忽悠一下”又“升空”工作了吗?息也自在,作也自如。真是一个自在自如、自得苦乐的虫生。(龚宇锋)
【蝉】蜕变前的热闹鸣唱是一种虫生,蜕变后的独守寂寞也是一种虫生啊!(司欲晓)
【露水】太阳照耀无边的大海,太阳也照耀小小的水滴。滴滴露水的聚集,也会呈现轰然坠地的阵势,也会摔开万道金光。(路嘉锋)
【草木】看似固定静止的草木也会发出生长的喧响和动作。(唐子涵)
8.写一段排比句:先用“既然”句总结第5节的描写文字,再从由此得到的生活感悟角度小结。
既然小小的蜜蜂都用双翅扇动出雾一样的极速蜂生;既然小小的蚂蚁“想透了”蚁生后就“疾行”投入了蚁生;既然小小的瓢虫都能够累了息,息了作地自得苦乐;既然小小的蝉儿都有鸣唱和寂寞交替的蝉生;既然小小的露水都能积聚摔出万道金光;既然静止的草木都能发出生长的喧响;既然一切微弱纤细的有生无生,都展示出独特的各自悲欢和生命的鲜活灵动;既然“园子荒芜但并衰败”,作为人,一个大写的人,史铁生终于想通,双腿残疾但精神不能残疾,死亡未临就要好好地活下去!
9.相较于第5节,第7节取景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哪些拓展?
明确:
由近前的打量到高远的观照,
由描摹实景到象征写景,
由视觉、听觉描摹到视听嗅味交融,
由当下的见闻到四季的感受,
由草长虫鸣到人的活动,
由我的感受到你的融入,
由观照外在的景物到窥看自己的心魂。
10.去掉6个“譬如”也通,加上6个“譬如”的好处何在?
明确:
连续6个“譬如”,一口气引出了6幅画面,像选拍镜头一样,一个“譬如”就是一个“咔嚓”,形成阅读的警醒效果。史铁生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魂”选拍了一组撼人心魂的画面。
11.联系第一部分全文,采用意象描述法、关键词嵌入法、互文对读法,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点评第7节写景文字。
先看老师的示例:
第一、二个“譬如”,坎坷是个体的苦痛,更是人生的常态。落日把每一条坎坷都映照得灿烂,是明明白白呈现人生苦痛,也是亮亮堂堂展现人生希望。
低沉的心幕总笼罩在最为落寞的时刻,此时唯有雨燕一样的高歌才能冲破这心幕,直上云霄,传送高亢交融苍凉的人生之歌。
低首与抬头之间,凝视与谛听之间,还是对“怎样活”的感悟。
(1)第三、四个“譬如”,最年轻与最古老的生命都给了静坐地坛的史铁生“怎样活”的启迪。
孩子歪歪斜斜的脚印踩出的是活力,伸向的是梦想。
老柏树以阅尽沧桑的镇静,守候护卫你一生的犹豫和欣喜。他始终不渝的镇静,不以你的忧郁而改变,不以你的欣喜而改变;他始终不渝的镇静不是对你悲欢得失人生的漠视冷对,而是对你镇静面对苦难的无言之教。
确实,“镇静”成了史铁生作品的高频词,“镇静”成了史铁生人生的关键词。(钱玮嘉)
(2)骤临的暴雨激发回想起的是无数个发生在夏天里的轰轰烈烈的往事:是遥远的清平湾那混杂“草木和泥土气味”的插队的故事,还是更遥远的童年时夏季淋雨踩水的往事,还是……
深深地吸一口“灼热清纯”的泥土草木气,便嗅出了曾经的生活。曾经的夏天一样的轰轰烈烈的生活史是史铁生生命“过程”的见证。(刘沁语)
(3)秋天是一个最适宜“慢慢回忆慢慢整理”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最适宜慢慢品味慢慢品咂的季节。生活的浓厚之苦,在安静而“坦然”的秋天,也渐渐地淡化成微苦;心境在这微苦的品咂中也渐渐熨帖起来。(华卓尔)
(六)学习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在语言品评中,体悟“我”对母亲的感悟和对母亲的感情。
12.请同学从“我”对母亲感悟的角度,以“一个……的母亲”句式,提炼“我”对母亲的感悟,并读出文本中体现这种感悟的词句。
(1)一个小心维护儿子自尊的母亲。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的帮我准备。”
“园中找我时看到我又默默走开。”
(2)一个有泪往心里流的母亲。
“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3)一个担心儿子前路而痛苦、惊恐、焦虑的母亲。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4)一个自我安慰、暗自祷告的母亲。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5)一个愿以死换回儿子生活信心的母亲。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6)一个盼儿子找到幸福之路,给儿子深层次爱的母亲。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13.概括“我”对母亲的情感,并读出文本中体现这种情感的词句。
明确:
(1)痛悔的自责。
“……怎样的难题……冲昏了头……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2)刻骨的思念。
“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第7节
(3)深层的理解。
“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14.本文多处使用反复式言语,取得了强化抒情的表达效果。第7节出现了4个“又是”、3个“在”和3处“母亲”,试从形式或内容的角度加以点评。
明确:
这种硬咽难禁、念叨反复式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母亲的刻骨思念。4个“又是”是说从早到晚、时时刻刻的思念;3个“在”是说到处寻找、寻而不得的思念;3处“母亲”是反复念叨、不愿承认母亲已逝的思念。表达了失去母亲后无所依附、不知所往、心神恍惚的极度悲痛。
15.第8节连续用了大量的“母亲、她、我”,老师一连删去了12个,也通顺。能说说原文的好处吗?
明确: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参考:写出了令人唏嘘的母子相连之情:母亲找“我”时的急迫茫然、牵挂担忧和自我安慰,“我”故意不理睬母亲的自怨自艾、自我赌气和倔强自闭。为下文“我”的痛悔、自责作铺垫。
第四板块:练文句
(七)第二部分,在语言仿写中,体悟学习反复式语言。
16.老师仿照第8节,以我们同学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写了以下一段文字,请同学们批评。
到今天,我与母亲为了考试成绩冷战,不,应该是我对她的冷暴力,已持续到了第七天。几天来,她多次试图用她的温情、隐忍与我化解,我却始终不理她甚至粗暴地拒绝她,我一进家门她就讨好似地为我把鞋子摆上鞋架,等她摆好以后,我总要孩子气地把她摆的鞋重新扔下地再摆上鞋架。她只得对我苦笑了一下,就又走进厨房为我盛饭,她为我盛上桌的饭碗我总是不动,又重新盛饭吃给她看。事后我眼角的余光总是瞅见她红肿的眼睛和强作的笑颜,而我总装作看不见她的样子。真的,我那时真有点同情她而暗骂我自己的过分倔强了。后来的几天,她轻敲我的房门轻唤我的时候,我没像前几天坚拒开门而把她拒之门外,开了门,只是看也不看她又重新坐回到我的书桌旁,她默默地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把一杯热牛奶轻轻地放在我的桌旁,静静地坐了一会就又悄悄地起身,轻轻地带上门出去了。等她走了以后,我的眼泪竟又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她送来的热牛奶我几乎是和着眼泪喝了下去。她第一次发现我喝完牛奶的那个下午,竟兴奋了好一阵,我看见她从我房间里拿出空奶杯时的兴奋劲儿,我的鼻子酸酸的。
我这是怎么了,不就是为这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母亲对我说了几句气话吗?我犯得着跟她这样较劲儿吗?下岗的心情焦虑的她容易吗?“妈妈,原谅我”的话我竟是这样难开尊口吗?
“妈妈,原谅我”,明天我一定走到她面前对她大声说出这句憋了几天的话。(赵长河)
17.你也试着对以下反复的言语形式赏析点评或仿写。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参考:没瘫痪时,是以家为中心,所以说地坛离我家很近;瘫痪了,是以地坛为中心,所以说是我家离地坛很近。
(2)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以下反复的表达:“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我才有余暇设想”“现在我可以断定”“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说说它的妙处。
参考:反复的言语形式强化了痛悔的自责之情和对母亲深层的理解。
第五板块:点文眼
18.你能用文本中3、4个关键词提炼出史铁生的命运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吗?
“艰难的命运”“得有一条路”“怎样活”“镇静”。
19.诵读史铁生《对话四则》相关文段:
比如说踢足球,全场九十分钟常常才进一两个球,有时候甚至是零比零,那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过程。
我还知道一些更高明的球迷,甚至不怕知道结果;无论结果如何,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兴致,只要那过程是充满艰险和激情的,不管辉煌的还是悲壮的,他们依然会如醉如痴地沉入在美的享受之中。
你得到了一个快乐的过程。就像一场球赛,你无论是输了还是赢了,只要你看重的是过程,你满怀激情地参与过程,生龙活虎不屈不挠地投入了过程,你在这过程的每一分钟里就都是快乐的。我发现这是划算的,胜负毕竟太短暂,过程却很长久,你干吗不去取得那长久的快乐呢?况且胜利常常与上帝的情绪有关,上帝要是决心不喜欢你(比如说让你瘫痪了等等),你再怎么抗议也是白搭。但是,上帝神通再大也无法阻止你获取过程的欢乐。所以不如把那没有保证的胜利交给上帝去过瘾,咱们只用那靠得住的过程来陶醉。(史铁生《对话四则》互文对读)
20.请用文眼词、专题板块主题词、互文对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写一句话,表达您对人生的感悟。
明确:面对“艰难的命运”,在我们发出“怎样活”的人生叩问时,我们更要“珍爱生命”(专题板块主题词)!只要我们享受“过程”(互文对读材料关键词)的“精神支柱”(专题板块主题词)不倒,我们就会活出精彩的人生!
[1]王尚文.言语教学四题[J].小学语文教师,2011,(5).
[2]张传宗.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理论出发进行科学创新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