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定”:语文学科的传承起点
——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使命(三)
2015-02-14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一山特级教师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一山(特级教师)
课程“规定”:语文学科的传承起点
——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使命(三)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一山(特级教师)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如果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总纲”出发,就很难建构语文学科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语文学科的教育内容就不能纲目分明地积累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语文学科有内在的课程规定性,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我们要按照语文课程规定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传承规定。课程“规定”才是语文学科的传承起点。
一、从学科本位看传承传统的性质规定
讨论语文学科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总纲”时,我们不能忘记现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规定。
在初中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中,语文课程的使命被定义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也就说,无论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还是语言素养的提升,甚至阅读能力等的发展,都应该放在“祖国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的层面上进行。语文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语言训练来实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三大目标。而课程标准规定的这三大目标,恰恰指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4年,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无论是从课程规定还是“指导纲要”来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使命之一。
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是要进行语文学科知识建构,是要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甚至提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放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语文学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学科的独特性,如学习蒲松龄的《狼》,初中主要是了解作者创作经历和《聊斋志异》的知识文化,理解《狼》作为文言小说的趣味性,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在恶势力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这些主要是增加传统篇章独特性的认识与感受。也就是说,初中语文课程只能基于课文阅读与教师补充,通过感受、体验、升华等熏陶感染的方式来习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促进广大学生阅读认知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具有相当水平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传统审美情趣,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还鲜明地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显然,这是初中语文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方向。
高中语文课程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培养“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也应该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因为在高中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中,对语文学科是这样规定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学科就处在人类文化发展的线条上。如果在高中教学蒲松龄的《狼》,那就要放在《聊斋志异·狼三则》,甚至要放在《聊斋志异》的“狼”文化系列中来审视《狼》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狼》作为《聊斋志异》“狼主题”中的一篇,在反映“巨狼当道”的社会现实上的独特意趣与文化价值。而这样的“放”,也就建构了这样的“审美”与这样的“探究”格局。
因此,高中阶段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断揭示,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进行,也可以围绕“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升而展开。这样,高中语文学科既能发展自身文化,又能传承优秀的人类文化,当然也包括历史进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高中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正因如此,语文学科才能够成为促进人类文化进程的优秀学科。
因此,如果不了解中学语文学科的这两个层面的性质,不知道高、初中语文学科的这两项内涵规定,很有可能会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课堂教学的“义务之举”“分外劳动”。
二、从学科理念看传承传统的方式规定
当代学生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因转轨转型而变革深刻,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而发展迅猛,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因此,充分引导中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与文化品位,非常关键。事实上,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在制定课程理念时,早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重要的使命与项目来规划了。
对于传承方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这样规定:“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学语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课程标准已经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作了具体规定,这就是“熏陶感染”。而“熏陶感染”的意义就在于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学生形成在传统文化滋润下的优秀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在“基本理念”(二)中则强调在传承时“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只有充分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讲究语文学科传承的独特方式,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中语文在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有针对地“熏陶感染”时,还要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校园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观看,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反思与内化。比如利用学校周边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当然,也可以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校园活动,比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书画、音乐、艺术等文化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开展基于初中语文学科的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有独特的优势。高中学生知识丰厚,视野开阔,课外阅读面比较宽。这就为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高中传承的方式相应要灵活多样。所以,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强调,“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可见,高中传承的方式更加社会化、实践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可以理解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与传递的基础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语文学科传承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话剧表演、课本剧再现、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等。事实上,语文学科的传承方式也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建构的。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没有语文学科的地位存在。没有传承的课堂实体存在,那么,语文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在方式上、方法上落空。
从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看,高中语文学科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式、传递要求上比初中要更加讲究,传承的程度要更加深刻。上文提到初中是“熏陶感染”,而高中语文学科则规定是“浸染”。——这不是简简单单地感受。什么是“浸染”?“浸染”本是工业术语,是将被染物浸渍于含染料及所需助剂的染浴中,通过染浴循环或被染物运动,逐渐使染料染上被染物的染色方法。这里有两个词语值得注意:一是“浸渍”即浸泡,物体全面没入;二是“逐渐”,即逐渐沾染,逐渐熏陶。举例来说,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描写贾政正室“荣禧堂”的部分,课文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如“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楠木交椅”“乌木联牌”等。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不能轻易放过这些家具装饰,要细细挖掘其中蕴含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历经一次惊心动魄的传统文化感受、浸润之旅。事实上,细细品味“赤金九龙”,才能发现其中流露的皇室气息和贵族身份;认真揣摩“紫檀木”“楠木”“乌木”等器物木料,才能感受到其中所显示的富贵与权势。“赤金九龙”非皇帝亲族、皇帝姻亲,谁人敢用?“紫檀木”乃“帝王之木”,非皇室关系谁人可设?“乌木”乃碳化木,古有“乌木半方,财宝一箱”,这哪里是简单地写贾府的富贵?这分明是通过林黛玉一双“俊眼”在告诉我们:贾府和皇帝是亲戚关系。因为元春乃皇妃!如果教学时这样体味,再加上反复诵读的“浸染”,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滋有味的。但如果我们“淡化”掉这部分描写文字,那么,课堂的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大打折扣。因此,阅读、讲授、感受,让学生深深体味其中的文化元素,才是正确之道。
三、从学科目标看传承传统的方向规定
从课程标准看,语文学科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中规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对相关教材编写也提出要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可见,从初中语文学科目标定位来看,传承传统的方向规定得非常明确。这就给我们处理初中教材、细读相关课文提供了情感确定与文化审视的方向。对于《醉翁亭记》的教学定位来说,如果仅仅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历体验加深理解”(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教学要求),如果仅仅将阅读追求浓缩为“读懂”“品味”与“理解”,显然还没有走向中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方向。
举例来说,《醉翁亭记》应该看作欧阳修在经历磨难时生活态度的记录。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纷纷受到打击。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书为他们分辩,被革去朝职,贬放滁州,次年即写了《醉翁亭记》。课文中展现的是欧阳修处困境之中而“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是历代生活中,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应品鉴、持有的生存境界与生活追求。因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层面看,《醉翁亭记》所呈现的“生存样本”还是学生未来生存样式的良好解读。因此,如果不从中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出发,解读课文可能还只是局限在“翻译+背诵”的层面上。
同样,高中语文学科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向也有相应的课程“规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中这样规定:“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如何发挥育人功能?向哪个方向育人?“课标”解释道:“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可见,高中语文学科最直接的方向是“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高中语文学科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是“立德树人”!
事实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已经强调秦始皇与六国的“不爱人”,已经提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的论断。而杜牧之所以借古讽今,还是基于“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也就是说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心忧天下情怀的表现。因此,只有从这个层面积极发掘课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染”,才能完成高中语文学科的“浸染”使命,才能达成语文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根”目标。所以,“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高中语文学科开展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纲”。当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三)”中还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也就是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塑造学生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科的本分。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了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总纲”,才能懂得如何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教材内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浸染”过程设计,如何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浸染”活动课设计与教学评价……当然,开展基于语文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染”教育,还应该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应该通过语文学习的实践,甚至利用“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
综上所述,课程“规定”是语文学科的传承起点。因为无论是课程性质还是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学科对传承传统有着相应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与传承方式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不了解这些“规定”,不从这些“规定”出发,语文课堂教学可能就要走弯路。
[1]张一山.语文传承要有语文的风格和姿态——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提升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A),2015,(1).
[2]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使命(一)[J].语文知识,2015,(2).
子夜读信
☉洛夫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