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粒度对炙甘草煮散饮片煎出效果的影响

2015-02-14秦凡非曹丽梅赵嘉祺傅超美

中药与临床 2015年2期
关键词:甘草酸饮片收率

秦凡非,曹丽梅,赵嘉祺,傅超美

·炮制制剂·

粒度对炙甘草煮散饮片煎出效果的影响

秦凡非,曹丽梅,赵嘉祺,傅超美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为炙甘草煮散粒度的选择提供合适范围。方法:将炙甘草粉碎制成四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分别测定不同粒度规格的煮散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指标成分与干膏的煎出率,再通过两两对比检验观察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最佳粒度范围。结果:炙甘草煮散饮片在各时间点的甘草苷、甘草酸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P<0.01)。结论:综合考虑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适宜粒度范围为1.18~2.36mm。

炙甘草;煮散;煎出率;最佳粒度;对比研究

甘草(Radix Glycyrrhizaeet Rhizoma)及其炮制品是中医应用极其广泛的一种药材,素有“十方九草”之称,也是国内年销量最大的中药饮片之一。炙甘草系甘草与蜂蜜的炮制加工品,相比生甘草更偏重于补脾和胃与益气功效,常用于补益类方。煮散饮片指原药材或传统饮片粉碎成细末或粗颗粒,再煎煮服用的用药形式。它在保留传统汤剂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优势外,又具有散剂服用量小的优势,具有省时省材的特点[1-3]。为达到该目的,实验将炙甘草传统饮片制成煮散饮片,而关键则在于粒度的确定。适宜的粉碎粒度可以提高药效,缩短煎煮时间,但粉碎过细,会加强吸附作用,影响有效成分的扩散速度,此外含黏液质较多的药材煎煮时易形成糊状,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4]。本研究将以甘草苷、甘草酸和总煎出物为指标,对比传统饮片研究粒度对炙甘草煮散饮片煎出效果的影响,筛选炙甘草煮散饮片的最佳粉碎粒度。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G1315D DAD检测器,ChemStation for LC 3D systems工作站,美国安捷伦公司);Kromasil C18色谱柱(250×4.6mm,5µm,Scienhome公司);高速多功能粉碎机(上海冰都电器有限公司);Sartorius-BS110S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DGG-9240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炙甘草饮片(批号:20141120)购于巴中科伦

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甘草苷(批号:131127)、甘草酸铵(批号:130225),均购于四川省维克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色谱乙腈(美国天地公司);超纯水(实验室自制),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甘草不同粒度的煮散的制备

根据炙甘草饮片的质地,将其粉碎为可通过8目筛不能过16目筛的粉末,粒度1.18~2.36mm;可通过16目筛不能过30目筛的粉末,粒度0.60~1.18mm;可通过3 0目筛不能过5 0目筛的粉末,粒度0.35~0.60mm;可通过50目筛不能通过80目筛的粉末,粒度0.18~0.35mm,将以上四种规格的煮散饮片分别记为A组、B组、C组、D组,传统饮片为E组。

2.2 水煎液的制备

传统饮片水煎液的制备:分别称取炙甘草饮片10g,共6份,置于250mL烧瓶中,取三份样品各加入10倍量水,分别煎煮10 min、20 min、30 min,滤过,备用;另三份样品煎煮30min后滤过,收集滤液,滤渣再加入10倍量水分别煎煮10 min,20 min, 30 min,滤过。合并2次滤液,浓缩,定容至50mL。

煮散饮片水煎液的制备:分别称取炙甘草煮散饮片约10g,共6份,按上述方法制备炙甘草煮散饮片水煎液。

2.3 甘草苷与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 流动相A:0.05%磷酸水,流动相B:乙腈,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7 nm[5],梯度洗脱条件见表1。

表1 流动相及洗脱条件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甘草苷、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配制成含甘草苷1.02 mg.mL-1、甘草酸1.92 mg.mL-1(甘草酸重量=甘草酸铵重量/1.0207)。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2.2”项下各水煎液约4 mL,以8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经0.22 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

2.3.4 方法学考察 (1)线性关系考察:取甘草苷、甘草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配制成含甘草酸1.92 mg.mL-1、甘草苷1.02 mg.mL-1的对照品溶液。进样体积分别为5µL、8µL、10µL、12µL、16µL、20µL,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对照品含量(X)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甘草酸Y1= 112.2X1+17.7,R2=0.9996;甘草苷Y2= 1292.3X2+ 2231.6,R2=0.9993。结果表明,甘草苷在5.1 μg~20.4 μg范围内,甘草酸在9.6 μg~38.4 μg范围内,对照品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线性关系。

(2)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5 µL,连续进样6次,测定甘草苷、甘草酸色谱峰峰面积,结果RSD值为0.99%、2.0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3)稳定性试验:取“2.2.3”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于0 h、2 h、4 h、8 h、12 h、24 h分别进样10 µL,记录甘草苷、甘草酸峰面积值,结果RSD值为0.57%、1.94%,表明24 h内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稳定。

(4)重复性试验:取甘草煮散饮片6份,按“2.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进样10µL,测定甘草苷、甘草酸色谱峰峰面积值,其RSD分别为0.75%、2.09%,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5)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样品溶液1mL(甘草酸含量0.204 mg.mL-1;甘草苷含量0.136 mg.mL-1),共6份,分别精密加入混合对照品溶液(甘草酸1.055 mg.mL-1;甘草苷0.634 mg.mL-1)0.2ml,按供试品制备方法及色谱条件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表3。

表2 甘草酸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表3 甘草苷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加样回收率在95~105%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9.12%、98.38%,RSD为2.46%、1.67%,表明该方法可靠,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图1 炙甘草HPLC测定结果

2.3.5 样品的含量测定 取“2.2.3”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各精密吸取10 μL,按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代入回归方程,计算甘草苷、甘草酸含量。

2.3.6 干膏收率测定 按“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定容至200 mL,各取50 mL,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于105 ℃干燥3 h至恒重,置干燥器中冷却30 min,迅速精密称定重量,计算干膏收率。

2.4 测定结果

在不同煎煮时间点下,甘草传统饮片和甘草煮散饮片的甘草苷、甘草酸及干膏收率见表4、表5、表6及图2、图3、图4。

表4 不同时间点甘草苷含量比较(n=3)

30 1.061 0.944 0.921 0.913 0.807 30+10 1.359 1.278 1.186 1.111 0.922 30+20 1.397 1.347 1.224 1.168 1.046 30+30 1.421 1.403 1.319 1.193 1.189

图2 不同时间点甘草苷含量比较

表5 不同时间点甘草酸含量比较(n=3)

图3 不同时间点甘草酸含量比较

表6 不同时间点干膏收率比较(n=3)

图4 不同时间点干膏收率比较

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煎煮时间下,炙甘草煮散饮片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及干膏收率的煎出率均高于炙甘草传统饮片。

2.5 结果分析

根据药物性质和现行版药典对炙甘草的质量控制要求,选择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加权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因此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权重系数相应较高,各以0.3为宜;干膏收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炙甘草煮散颗粒固体成分的煎出率,综合评价时权重系数相应较小,以0.4为宜。以煎煮40min的测定值计算,结果见表7。

表7 炙甘草粉末粒度筛选综合评分

结果表明,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炙甘草A组总分最高,为9.62分,故选用炙甘草A组(粒度1.18~2.36mm)制备炙甘草煮散饮片。将炙甘草传统饮片的甘草苷、甘草酸含量规定为1,再与A组数据输入SPSS 17.0,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处理[6],结果表明,A组规格的炙甘草煮散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甘草苷与甘草酸煎出率均显著高于炙甘草传统饮片(P<0.01)。

3 讨论

本试验对不同粒度规格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的煎出率进行了考察,表明炙甘草煮散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甘草苷、甘草酸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炙甘草传统饮片。煮散饮片粒度在0.18~0.35 mm时,干膏收率在各组中最高;煮散饮片粒度为1.18~2.36 mm时,甘草苷和甘草酸煎出率为各组最高,与传统饮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不影响煎出效率的前提下,认为炙甘草煮散饮片粒度在1.18~2.36 mm为宜。

本试验选择了炙甘草的指标性成分和干膏收率进行测定以评价炙甘草煮散饮片的煎出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药多组分的特点,也在化学性方面反映了粒度对煮散饮片煎出效率的影响,证明炙甘草制成煮散饮片后更有利于药材成分的溶出,而对于煮散饮片相对传统饮片的实际用量的减少,以及是否达到量减效不减的作用,则需要对药效学加以研究,以便为煮散饮片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1] 彭智平,刘起华,文谨,等.基于临床疗效探讨传统中药服散与煮散的临床推广价值[J].中医杂志,2014,55(13):1090.

[2] 袁冰,石东平,宋延青.略论宋代的煮散[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0):585.

[3] 丁青龙,李莹,丁舒,等.中药生药颗粒剂与传统饮片及免煎颗粒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7):530.

[4] 黄昆,舒朝晖,刘根凡.中药饮片粉碎粒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97.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6] 董霄汉,董海峰,任大伟.中药煮散的临床应用研究(五)[J].河南中医,1990,10(55):38.

(责任编辑:何瑶)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decoction result of powder decoction of ZhiGancao/

QIN Fan-fei, CAO Li-mei, ZHAO Jia-qi, FU Chao-mei//(Pharmacy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Co-founded by Sichuan Province and MOST, Chengdu 611137, Sichuan)

Objective:To defne the optimum size of powder decoction of ZhiGancao by comparing components in decoction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Method:Four powder decoction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prepared. Index component and yield of dry extract of different time points were measured to evaluate optimum size of powder decoction through statistical rank-sum test.Result:There was signifcant difference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liquiritin, glycyrrhizic acid and yield of dry extract among powder decoc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decoction pieces (P<0.01),Conclusion:After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the proper particle size range of ZhiGancao of powder decoctions is from 1.18 mm to 2.36 mm.

ZhiGancao; powder decoction; decocting rate; optimum particle size; comparative study

R 283.6

A

1674-926X(2015)02-005-04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都 611137

秦凡非,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药药剂学研究Email:ohmightcat@163.com

傅超美,博士,教授,从事中药药剂学研究

Email:chaomeifu@126.com

2014-11-23

猜你喜欢

甘草酸饮片收率
杀菌剂戊唑醇的合成工艺优化
ACO装置原料反应条件优化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甲醇制芳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HPLC 法同时测定甘草酸二铵制剂中18 α 和18 β 甘草酸二铵含量*
一锅法合成新型羟基环戊烯酮化合物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