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后勤内涵式改革路径的探析
2015-02-13
高职院校后勤内涵式改革路径的探析
陈德维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后勤管理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现代化改革的恰当选择。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经历快速推进、规范内部管理和深化改革三大历史阶段,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但依然未达到教育现代化要求。要实现后勤管理纵深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体制,强化文化建设,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内涵式;改革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是对学校教学、行政、科研以及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基础性、保障性、服务性的各项活动总称,是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围绕着大学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切外围辅助性服务保障工作的高校后勤服务已趋向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与社会的第三产业存在着共性。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经历快速推进、规范内部管理和深化后勤改革三个历史阶段,在外延式发展推动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规模与服务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不适应,在发展模式、发展水平、体制建设、专业化建设都未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价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呼声越来越高,成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纵深发展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内涵式发展要义
十八大指出,“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改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以扩大管理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增长推动后勤管理发展方式,走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核心,推动质量、效益、规模、结构等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的发展,从而提升后勤管理专业化水平以及育人价值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从历史上、现实上、国内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角度来看,走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1.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内涵式发展符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基本规律。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基本遵循从精英教育到规模扩张再扩张,再到注重质量提升,最后规模基本稳定的基本发展规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跟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发展,从适应规模扩大的粗放式管理向注重质量提升的精细化管理转变,最后趋向稳定。
2.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学管理现代化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主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统一大学各要素协调发展,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后勤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后勤管理现代化为其重要支撑点。高校后勤管理要实现现代化,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管理手段三个方面着手实现现代化。在管理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只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让管理理念更科学且先进,才能让管理队伍更专业化和现代化,才能使管理手段信息化、科学化。
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探索历程及存在问题
高校后勤工作围绕着大学的吃、住、行以及其他一系统活动开展的辅助服务性保障工作,具有社会性、企业性、服务性、价值性、教育性。具体来说,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工作与学习提供硬件设施的服务保障,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运动场所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治安以及校园环境综合治理,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二是为师生日常生活提供保障服务,如物业、绿化、宿舍管理、饮食、卫生等,是后勤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是研究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短短的十年多年改革,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大致分为快速推进、规范内部管理和深化后勤改革三个阶段。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指出“当前高等学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后勤负担过重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要求各大高校要“进一步实施并尽快完成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纷纷将后勤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分离出来,成立如后勤管理公司一类的后勤服务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自此,高校后勤管理开始进入探索并快速推进阶段。
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为达成高校内部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后勤实体通过改变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竞争意识后,无论是在总体实力、发展规模、经济效益还是在服务质量与水平都得到巨大的提升,并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后勤内部管理已趋于规范化,后勤实体逐步走向成熟。
2006年至今,随着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壮大,逐步进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开始多样化探索。高校后勤实体由单一管理服务公司向多所高校组建跨校区联合化企业发展,社会企业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关注,促使学校对后勤服务在市场条件后获得更多优质服务的选择,一些高校开始通过委托、合作、承包等形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后勤管理服务,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多样化发展。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通过几个阶段的改革,逐渐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后勤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新的不适应。
1.发展模式还不成熟。经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发展模式特点明显,各所学校后勤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均具有自己特色。如完全社会化模式、逐步过渡社会化模式、公司法人模式、民营性质模式、混合模式等,不同模式各有优缺点,一般高职院校参照其他学校来选择自己的改革模式,由于时间短,各类模式发展并不成熟。
2.不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受到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发展较快,改革成就大,效果好,较为彻底;而政府支持力度小一些的高职院校,改革效果相对着一些。即使是同一区域的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力度也不一样。
3.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相当部分学校体制机制未能落实到位,配套政策与措施还不完善,在采用新体制同时也保留着传统管理体制,后勤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激活,后勤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师生满足度不高,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
4.专业化程度不高。后勤管理专业化水平集中表现在管理队伍业务水平高低。从实践来看,后勤队伍基本实现专职化,但与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入职无准入标准,人员构成复杂,或者是专门解决高层人才亲属工作安置要求等。无论是后勤领导还是后勤实体负责人,都很少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直接承担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欠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化要求。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改革出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后勤发展作了明显的要求,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深化后勤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坚定不移地实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督促高职院校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要实现产权明晰化。产权明晰是高职院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对后勤实体进行科学、全面的资产清算,在学校投入后勤服务的资产数目明晰后,通过合同形式将资产管理权和受益权转让给后勤实体,让后勤实体真正从学校行政体系剥离出来,进一步提高后勤实体的独立性、灵活性、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学校通过合同形式与后勤实体确定经济关系,收取一定的资源使用费、折旧费等,既可化简国有资产的管理;亦可规避后勤亏损引起固定资产贬值。其次,重新确定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后勤实体从高校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两者不存在行政命令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和法律关系。在这种身份下,学校应当以自身的资产入股后勤实体,从而获得股东地位以及临近权力,方便参与后勤实体组织和管理体制建设,从而把握后勤实体改革和发展方向。
2.完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后勤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后勤管理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目标。要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就要从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具体来说:
首先,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参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动作,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后勤实体良性发展。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法人独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司决策、监督、运营体制,让后勤实体真正独立地融入市场经济;引进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快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后勤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其次,创新后勤实体的人事管理体制。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最核心资源,后勤管理必须充分依靠人才资源才能实现效能的提高:一是要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意识,把后勤工作当作一项关系到祖国人才培养大计的崇高责任来完成,通过科学的管理水平和优质的后勤服务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二是要后勤工作人员拥有优质的服务能力。后勤管理内涵式发展离不开管理队伍服务能力的提升,只有服务质量上去,才能达到后勤现代化的要求。后勤实体应当积极为后勤各层次工作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如通过业务进修、短期培训、校际工作交流等,以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三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后勤管理现代化服务水平。
再次,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后勤财务管理目标是由一个总目标和多个子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总目标对财务管理起主导作用,能直接影响其他小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需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注重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财务员人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最后,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过程中,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建立后勤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但由于设定目标不合理、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结果不能成为评价依据、绩效评价体制缺乏系统化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后勤绩效考核机制形同虚设。一些院校后勤实体考核评价时,利用简单的几个选项及其权重,通过相互打分,凭印象决定考核结果,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绩效考核无法反映职工个人工作情况。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量化每项工作指标,根据指标逐项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找出员工的不足,从而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能力,最终使得各项机制协调运转。
3.建设创新型的后勤组织文化。创新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后勤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内驱力。高职院校后勤要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型组织文化,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后勤实体往往比较重视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培养,而忽视基层员工素质的提高,以致部分基层员工难以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按自己经验办事,严重阻碍高职院校后勤发展。只有建立创新型的组织文化,实现后勤管理创新,不仅能整合资源,实现全程管理的目标,还可以应付繁杂的细节管理,使得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创建符合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特点的创新型组织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后勤管理团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领导应当重视基础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鼓励他们注重自学,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目标与后勤工作目标同步发展。作为后勤管理者,要了解每个基层员工个人素质与个休发展存在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激励基层职工提升个体发展目标,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其次,创建企业制度文化。俗话说,无规不成方圆。后勤实体自上而下制定统一规章制度、行为文化和相关的服务规范,从制度上规范基层职工行为,从文化上引导基层职业的行为自觉,确保后勤服务工作高效开展,为后勤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与文化保障。
再次,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维护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辩证统一。高职院校后勤实体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开展工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要充分了解、尊重每个职工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信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将个人发展融入组织发展中,形成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培养、重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既强调共性,也重视个性,使得每个员工积极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也使整个后勤团队整体得以发展。
最后,创新后勤管理的育人文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后勤工作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后勤人员既是管理者、服务者,也是教育者,是“不上讲台的教师”,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要创新后勤管理育人文化,应抓好校园环境基础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环境,以利于调节学生情绪,培养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从而达到环境育人;应组建一支具有管理意识、服务意识、育人意识的高素质后勤职工队伍,用他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向学生展示平凡职业的伟大,从而达到示范育人;应通过强化后勤管理,提高后勤服务的主动性,及时解决学生报修要求,主动去收集需要维修的教学及生活设施,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学生产生归属感,从而达到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王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与阶段性[J].中国冶金教育,2012,(6):85-87.
[2]周忠.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63.
[3]刘传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动湖北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6):31-36.
[4]林文信.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4,(3):33-35.
[5]刘慧红.刍议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1):71-73.
责任编辑:陈卓刘文华
CHEN De-wei
(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dong Guangzhou510800)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s the modernization of rear service, which makes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the proper choice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logistics. The rear management has been undergoing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including proceeding rapidly standardizing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deepening reform, which solve the bottleneck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be still under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in depth and breadth, the logistics reform must be on the path of intensive reform, push the overall socialization reform of rear service, innovate system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rear management;intensive;reform
[作者简介]陈德维(1984—),男,汉族,广东省广州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高级技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Exploration on Intensive Reform Path of Rear Service at Vocational College
[收稿日期]2015-05-11
[文章编号]2095-5537(2015)04-00082-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