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童、少女、母性的完美结合
——《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形象剖析

2015-02-13□吴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吴 敏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福建 龙岩 364021)

孩童、少女、母性的完美结合
——《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形象剖析

□吴 敏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福建 龙岩 364021)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朦胧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分析女主人公熏子的形象,有助于加深理解作者女性观中所透出的恋母倾向,熏子典雅美丽,融合了川端康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充满纯情又带有童真,却饱含母性之爱。

川端康成;伊豆舞女;熏子;形象

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成名之作,是其早期在日本影响很大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川端康成不仅作为《雪国》、《古都》、《千只鹤》的作家蜚声海内外,他还因为《伊豆的舞女》而深受日本人民的爱戴。

一、有关小说《伊豆的舞女》总体概述

《伊豆的舞女》最初发表在1926年杂志《文艺时代》一月号和二月号上,文章名分别叫《伊豆的舞女》和《伊豆的舞女续篇》。自1933年以来,这篇小说已多次被搬上银幕,田中娟代、美空云雀、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等日本几代著名影星都先后扮演过伊豆舞女的形象,真可谓家喻户晓,以至于川端出入公共场所时,总不免引起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的注目[1]。由此可略窥一斑《伊豆的舞女》在日本民众心中的艺术感染力。

川端康成的自传式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其女主人公熏子的原型是川端1918年在天城山邂逅的一位舞女。川端自小失去家庭生活的温暖,因为不幸的家境,经常受到别人的怜悯,一种不平等的感觉由此而生;首次与舞女一行人相遇,得到了他们的平等相待,尤其是舞女对他的赞誉,使其对舞女油然而生一种纯洁的友情;同时,受人凌辱与歧视的舞女遇到一位如此友善能够平等待己的年轻人,自然掀起了情感的波澜,因此,他们彼此建立了诚实而真挚的友谊。川端应用文学将这段经历进行艺术加工,用小说《伊豆的舞女》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2]。

小说通篇没有复杂的情节,它描写了20岁的“我”—— 一个孤独的高中生,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孤独之情,在深秋的某一天,来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伊豆旅行。旅途中,“我”遇见了一群巡回艺人,且被其中一位充满古典韵味、纯真善良的舞女熏子深深打动,最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与这些巡回艺人们结伴同行,渐渐与他们情投意合。三天后,“我”必须返回学校了,在依依不舍中,我告别熏子,乘上了开往东京的轮船。

二、小说《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形象分析

在小说《伊豆的舞女》中,作者以独特的风格着重塑造了一个形象年轻的舞女熏子,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内心的渴望,从而成功刻画出川端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进一步解读,有助于读者更深层次地解析该小说的创作意图和作者内心世界中矛盾的女性观。

(一)纯情的少女形象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中,通过男主人公“我”的观察和描述,将一位完美的纯情少女熏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她的美丽与纯洁让人难以忘怀。在小说的第一部分里,舞女熏子的出场让人印象深刻:“舞女大约十七岁左右,头发梳理成古雅而又奇特的大发髻。使得那张严肃的鹅蛋脸越发小巧玲珑,匀称端庄,非常美丽。让人感觉舞女是小说里的画像,美得缥缈……”[3]从熏子外貌的描写中,让人很自然地看到熏子身上具有日本传统中的美少女身影,她梳着发髻,鹅蛋脸更是符合日本传统的审美观,熏子的美继承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美[4]。

小说第四部分里陆续描述了熏子的美:“……舞女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地迅速捂住脸蛋。其脸蛋上留有昨晚的浓妆,嘴唇和眼角透出了些许微红……使我魂牵梦萦。”“她那双……黑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的。”[5]熏子别具风韵的睡醒的姿容、美丽的眼睛及鲜花般的笑容,给读者留下了美好印象。熏子的清新和羞涩更为她的美少女形象添加了几分色彩。

熏子不单具有美丽典雅纯情的外表,还拥有娇羞的少女情怀。美丽的外表和浓浓的少女气息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饱满丰润,塑造出了内外和谐统一的完美少女形象。熏子的举止行为饱含着少女的娇羞、腼腆和柔弱。小说第二部分中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6]熏子给“我”端茶时害羞的神情,处处体现了舞女熏子萌生朦胧爱意时,心情上的忐忑不安。

面对情感,熏子充满了欢喜和羞涩,但又竭力克制,保持着那份平淡与含蓄,将这份炽烈的爱情火花深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从小说里可以感受到她很喜欢和“我”一起,但是当她和“我”相处时,又是那么的害羞,以至于手足无措。当熏子与“我”一起走天城山时,作者通过熏子对“我”的微妙感情,细致地刻画了熏子的少女情怀。第五部分中“舞女独自撩起衣服下摆,……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她不想缩短间隔,也不愿拉开距离。我回过头去同她攀谈。她吃惊似的嫣然一笑,停住脚步……她却依然驻足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迈步……”从文中可以看出,熏子是喜欢“我”的,所以才会紧紧跟着“我”跑,可是出于少女的害羞,她不敢表露这份真情,始终跟“我”保持距离。直到“我”和熏子甩开了其他人在山上歇息时,两人才终于有了单独相处的机会。在攀谈中,熏子“突然列举了三两个女孩子的名字,开始谈了起来。……完全是东拉西扯,漫无边际……”[7]只有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才会敞开心扉跟他诉说一些自己过去的不会和别人分享的事情吧,由此可看出熏子对 “我”的情意。

在邂逅的全过程中,男女主人公很少言语,在依依惜别时两人更是相对无言,然而意在不言中。第七部分中“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舞女想说……,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8]作者用无声来表达这份真情,将小舞女情窦初开的纯真少女形象完全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二)天真的孩童形象

小说中熏子初次登场时是以约莫十七岁的少女形象出现的,这年龄阶段的少女开始逐渐成熟,容易产生朦胧爱情。而“我”是一位被孤儿根性扭曲压抑着的二十岁高中生,熏子的爱慢慢温暖着“我”的心,易于把她当作性的对象。因此,小说的第二章节中有段夜雨中听鼓声的描写,缠绵的雨引起“我”对熏子的关注之深切,爱恋之真切,担心熏子会被人玷污。在第三部分熏子入浴的场景使她的形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我”看到她洁白的躶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熏子的言行举止让“我”发觉她还是个孩子,于是“我”放心了。

在“我”细心的观察中,熏子身上的确带有天真的孩童本性。入浴中的熏子发现“我”和她哥哥时,满心喜悦地一丝不挂地跟我们打招呼,完全没有害羞之情;熏子与“我”下五子棋时完全沉浸于中,甚至连秀发差点触及到“我”的胸脯也没注意到;她还央求鸟商朗读《水户黄门漫游记》的故事,听得入迷时对对方的不怀好意压根不知;聚精会神地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故事;蹲在路边,用粉红的头梳梳理着狮子狗的长毛,结果被大人责备;给夭折的宝宝做七七,本是件悲伤之事,对她而言,心里想的尽是好玩之事……这些表现,都是纯真孩童的天性,玩耍时是如此地毫无杂念。当然,熏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孩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她的言行举止也会表现出少女的害羞。

3、温存的母性形象

当熏子初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误认为她是十七岁的少女,但她的举止又处处显现出母性的体贴与照顾。旅途中,“我”一直受到熏子的细心照顾,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母爱。

熏子看到“我”也跑到天城山北口的一家茶馆躲雨时,她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给“我”坐,还下意识地把坐垫翻过一面;看到“我”要抽烟时,立即把烟灰碟递到“我”跟前。熏子对“我”的体贴入微,使“我”感到含有一种“不寻常”的好意,这是来自于成熟女性类似母亲的本能动作。

第五章节中,当“我”和熏子甩开其他人在山上歇息时,她蹲在“我”跟前,替“我”抖裙裤下摆,还帮“我”弹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将撩起的衣服下摆放下,请“我”坐下。对于渴望母爱的“我”,有点受宠若惊。再次出发时,熏子冒着危险为“我”偷来一根适合当作手杖的竹子,减轻爬山的疲劳。这一路上,熏子一直照顾着比她年长的“我”,处处流露出母爱的情怀。熏子的行为举止,已超越了一个天真孩童和纯情少女的所为,而是渐渐带上了温存母爱的色彩。少女的娇羞,孩童的纯真,再加上熏子身上显露出来的母性让她的形象近乎完美。

三、结语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对熏子的成功刻画,是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和好评的很重要因素。熏子既有清纯、美丽、善良的少女形象,也有可爱纯真的孩童形象,同时又具有体贴温柔的母性形象,可以说熏子融合了川端康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在川端的人生旅途中,一直伴随着对女性美的追求。由于自幼失去母爱和家庭,早年他的生活中很少接触女性,缺少母爱和女性特有的气息,因此少年川端就开始追求女性之美。川端后来回忆说“少年时代的我,阅读《竹取物语》,……这是一部……赞美永恒女性的小说,她使我憧憬,使我心旷神怡……”[9]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看出川端的女性观中存在恋母倾向,这些或多或少反映在川端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因此,川端内心世界中的美好女性形象是综合性的,在塑造可爱少女形象时,易于赋予她母亲的气质。■

[1]叶渭渠等著.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87.

[2]叶渭渠.川端康成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55.

[3][5][6][7][8]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14,8, 21,27.

[4]徐慧云.论《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J].现代交际,2012,(5):54.

[9]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川端康成谈创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85.

【责任编辑 潘琰佩】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hild, Girl and Motherhood——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Kaori inThe Izu Dancer

WU Min
(Dept. of Basic Courses,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Fujian, 364021)

The novelThe Izu Danceris one of the early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famous Japanese writer Kawabata.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hazy and pure love story between the hero and heroine.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he heroine Kaori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views about women. Kaori, being elegant and beautiful, is a blend of the perfect image of women in Kawabata’s ideal, namely full of pure feeling, childlike innocence and maternal love.

Kawabata;The Izu Dancer; Kaori; image

I313

A

1004-4671(2015)01-0082-03

2014-11-27

吴敏(1979~),女,汉族,福建上杭人,讲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和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我的伊豆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舞之美
也谈﹃舞女大班﹄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