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5-02-13单晓丽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敦化133700
单晓丽(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敦化 133700)
语文教学中美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单晓丽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敦化133700)
摘要: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巨大的感人及育人作用。可以说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教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但获得美的感受及陶冶了情操,还会使语文教学产生情趣,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语文教学中,美育已有了“非重视不可”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实施途径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艺术美以及社会美,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逐渐提高感悟美的能力,逐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拥有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引起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就语文和美育的关系,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的方式方法作初浅的探讨。
一、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美的概念做出的深刻阐述,这个阐述也深刻揭示了美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与美育更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教材以及教学内容,还是课堂上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都渗透着种种美的原子和美的因素。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的情感需要陶冶,陶冶的过程,学生们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只有在审美观念正确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具有高尚和纯情的审美情趣,而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纯情的审美情趣确立之后,健全而敏锐的审美能力才能生成,接下来,才能谈上遵循美的规律主动创造美的能力,可见,美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语文学科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比其他任何学科有着更多的优势。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触摸着美;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孕育着美,甚至可以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美育有着极密切的联系,语文学科是美育的重要载体
初高中学生的道德及文化情操如何陶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并且一直极为重视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虽然多项,但不可否认,美育包含其中并极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内容皆可称为千百年来人类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无论是形象的思维抑或抽象思维,无时不在向青年学生昭示着,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在哪里?怎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有价值的,可倾注毕生的经历去追逐的,高尚而纯情的灵魂如何修炼?人的善良情感与社会、祖国与众生有着怎样的血肉联系?等等,这些都是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才能使初高中学生情感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境界有了提高,一句话,美育是德育的强烈助推器,没有美育,思想道德教育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血脉相通。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要通过美育来实现的。没有美育的语文教学,初高中学生的智育难以开发,他们的生存视野难以拓展,他们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追求与渴望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语文教学课堂离开美育,学生们的思维是凝固的和封闭的,他们的才思会受到压抑,更谈不上敏捷,更严重的后果是,他们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而言之,美育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语文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过程等等方方面面,不可能没有美育的深层渗透。没有美育这个强有力的支点,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语言分析,文学意境的领悟与创设,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与把握,等等都无从谈起。语文教学目标,只有美育的积极参与,才能达成,语文教学只有与美育的完美融合,才能真正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美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始终,才能达到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终极目标。
二、美育的实施
上述初浅讨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美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实施呢?下面阐述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中,显示自然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美起于形象直觉”。语文教学欲显示作品的自然美,首先从朗读开始。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手段,朗读过程就是审美过程,可以说,朗读得越好,审美的效果越好。反过来,审美也作用于朗诵。只有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朗读时才能读出情感来。教师有声有色地进行朗读。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师生之间同时进入高尚而纯情的精神享受。通过朗读,尤其是教师自己或辅导的朗读。有准确的平翘舌音,有生动感人的语气,有轻重缓急的情绪表达,有长短升降和抑扬顿挫的音节变换,学生自然从听觉中领悟了文本的丰富情感,语义随音色沁人心脾,起伏的感情自然打动人心,至此,初高中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鉴赏活动、审美体验有节有序地全面展开。所以,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朗读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在文学作品讲授的始终,让学生听懂文本作者的情感寓意,情感走向,引起感情共鸣。接下来,理解和感悟便顺理成章。比如,语文课本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朗读此篇,无论师生,必须保持情绪饱满,语音高亢,节奏急迫,通篇让情感处于奔放的状态。朗读中,海燕的壮美形象,搏击中的飞翔,风浪中的自信与高傲,无一不是在演示着革命预言家的果敢豪情,自然引起阅读者从内心生发对革命者由衷的崇敬。
再比如,发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朗读前,须让学生有时间先默读,先理解,接下来,教师进入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诗中哪段字里行间,有着令人心碎的深切怀念,哪几个字词凸显作者在文本中寻找的急切呼唤,读出由衷的怀念,读出怀念的永恒,学生们自然在深幽的诗境沉浸,在情谊浓浓的境界里徘徊。
朗读的要素在于,不仅要有声、有韵、有情,但要真正入情入境,必须反复吟诵,诗读百遍,其意其情自现。朗读和诵读相互交替,可用音乐磁带配乐,方式可多样,师读生听,谓泛读;学生们可以个别读,可全班读,可小组读,教师点拨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要循序渐进,只要学生们发音准确,声情并茂,身临其境,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美的享受,是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的最大价值追求。
(二)分析中挖掘内在的意蕴美
文章借助语言表情达意,这些语言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经过作者有机的组合,阅读审美要特别体会,文本中有哪些语言的巧妙搭配,语言的内涵在几处体现出丰富多彩。只有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之后,才能谈到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领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审美要立足于语言
语文学科的教材,或曰文本,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文教材的入选,最关键之处是否具有语言美。优秀的散文,要求语言流畅并知情达意。优秀的小说,要求语言形象而生动。优秀的诗歌,要求语言凝练并富有节奏感。此外,议论文说明文,要求语言平实而严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核心和内涵,就是彰显语言美。语言美和美育如同水乳交融,美育通过灵性的语言来渗透,美育通过对灵性的语言感悟来完成。但需注意的是,中学语言教学的语言审美,具有特殊规律。这种审美活动,一定要有教师作为启发者引导者解惑者来进行。没有这种启发、引导和解惑,学生往往一头雾水,没有审美的正确感知和审美的深入,审美的乐趣也就无从谈起。但是,事情要辨证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教师的启发,引导和解惑,不顾学习主体自身的感受而喋喋不休,那么,这种讲述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倦,审美活动也不会按预期的效果进行,审美也就不会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只要有单调和枯燥的介入,文本便毫无美感可言,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美的氛围和美的情绪,这是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活动的大忌,只有教师适时而恰当的引导与学生积极而主动的配合,美育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2.审美要注意意境
审美活动的重点,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把握意境。文本的意境要通过审美来获得透彻的领会和感悟。所谓的意境,是优秀作家在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意营造的语言韵味和情感氛围。初高中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表层走进深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意境的审美是关键。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停留表层欣赏,无非领略了开阔的动态画面,宏大的自然景观,雄浑大气的语言等等,但如果不从理解意境着手,如果不从“大江东去”“多少豪杰”“周郎赤壁”“惊涛拍岸”等等词语理解苏轼对三国时代英雄人物的敬羡,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那么这首词的审美便会浅尝辄止,流于表面,苏轼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悟和感叹便会离读者远去,词人苦心经营的引导读者走进文本深层的意境也就形同虚设。
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往往就是体现在“意境”二字上,初高中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习惯,没有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那么,教师讲解意境便会成为很困难之事,从这一点上来说,功夫在课外了。
3.审美要细品情感和发挥想象
古代文创家(刘恊)曾说过这样的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衣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这很好地说清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自然规律。任何体裁的文学创作,情感都是第一催化剂,也是作品的生命线。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情感审美,让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情,从《我的老师》中领悟师生情,从《周总理,你在哪里》体会群众对伟人的爱戴之情……文本的情感波澜自然也会传递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自然也完成了初高中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任务,并为他们的今后的人生发展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及情感基础。
审美离不开想象。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形象只有在初高中学生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审美才能产生愉悦,而形象的“复活”,靠的就是想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自觉的美育工作者,在本学科的操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让学生通过想象延续文本中的情境,使他们的头脑对情与景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喜获创造的快乐。可以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发端,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石。
总之,美育自有着特殊的感人作用。但语文教学和美育血脉相联,离开美育,语文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反之,离开语文教学,美育也丧失了最好的载体。二者应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从始至终。
收稿日期:2015—02—18
文章编号:1673-4564(2015)02—0051——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