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道德经》中做人做事的智慧

2015-02-13许多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许多(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老子《道德经》中做人做事的智慧

许多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其开山著作《道德经》一书围绕“道与德”展开了它的核心哲学体系的诸多命题。其中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命题阐释,展现了老子对做人做事的哲学思考,给世人以无尽的启迪。

关键词:道德经;智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被称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其中,我国的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中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做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述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别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全书只有五千四百六十七个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它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传,得益于它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篇幅精练、内涵深邃、言语古朴,给后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历代注释者不计其数。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一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今天的人们,面对众多专家学者的解析,对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诗一般的参考指南,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一、做人要有所遵循,要“道法自然”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名这种东西,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但是可以讲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无是天地的开端,因为有了它,天地才能够开始,也就是无中生有;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有了它万物才能够产生。在老子看来,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都是很神秘的,是天地一切万物的总的源头。老子的“道”和《易经》中的“易”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在西方被翻译成是“讲述变化的书”。能够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是因为道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用来作为道的诠释:“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道像水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我们才不能够静态的表述出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动态地去理解“道”的深刻内涵。老子告诉我们说“道”的本体是虚空的,它的功用是中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道德经-第四章》)“道冲”是说“道”总是处于一种不溢不满的平衡状态,避免过犹不及。对于过分的事物,它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它告诉我们不要锋芒毕露,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和他人留下点儿空间,不可以执着求全。道的运行规律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一种天地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无声又无形,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往复地运行而生生不息,它可以算做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大,大就是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效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的自,是自在的意思,然的意思是就是这样。也就是说自然,是指天然的、非人为的、非勉强的事物。老子追求的是自然人的状态。老子认为,人与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合起来的,描述了有道之人的样子:做事谨慎,处境警惕,举止庄重,形象洒脱,性格纯朴,心胸旷达,为人敦厚。如果遇到烦恼之事,真的能够放下,做到宠辱不惊,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名利所累,内心充实,达观处事,这样就能够不为时代所抛弃,做事立于不败之地。

二、做事要顺应自然,善营“无为而治”之境

老子推崇无为,《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了无为。到了庄子更是进一步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道家的思想不可以用来治国。因为,什么都不做的话,怎么来治理国家呢?在故宫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有一座不大的宫殿,叫做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经》,含有天地交和、康泰美满之意。1748年,乾隆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即皇帝的印章存放在了交泰殿,保存着皇帝二十五方玉玺的交泰殿里悬挂着写有无为两个字的匾额。如果说无为的意思是无所做为的话,那不是意味着这二十五方印章没有什么用吗?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无为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在老子看来,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无为的本质是顺“道”而为。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意思是:“道看起来好像无所作为,但实际上天下却没有什么事。没有它的介入,统治者只要能够坚持道的准则,万事万物就会自动地教化,教化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欲求和作为,这样我就用纯朴的大道来镇服它。纯朴的大道将使其回归到无欲无求。无欲无求以达到清净。天下万物就会自动地安定下来。”在这里,无为其实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为之。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仅凭我们的主观愿望和想象做事,一定要出问题的。

从《道德经》全篇来看,无为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用《毛传》中的一句话:“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可以解析老子的这句名言:统治者为政,不可过度扰民。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意思是:“我如果能做到无为而治,人民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向善;我喜欢清静,民众自然会品行端正;我不无事生非,民众的生活自然会过得殷实富足;我不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那么民风自然会淳朴自然。”老子又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圣人排除一切人为的、想当然的努力,而从事无为的事业,超越一切言语,施行不言的教化。庄子有一句话:“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庄子-在宥》)意思是:我只听说过听任天下安然自在地去发展,没有听说要对天下进行治理这回事。这句话的关键是“在宥”两字,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宽容的意思。反对人为,提倡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如果能够遵循无为的处事原则,遇到事情就能处理得柔和练达,一切顺应自然,不强求功名,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三、做人做事,以谦卑为要,善处下而自丰盈,要向水学做上善

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龙王就是古人对水的神化。凡是有河流、有水源的地方,一般都会供奉龙王,龙王的庙堂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从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水的本性最接近于道。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他的品行也应该像水一样高洁,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智者居住要像水那样的善于选择合适的住所,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善于以真诚无私的态度与人交往,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做事要善于发挥长处,行动要善于抓住时机,正因为它像水那样有着与世无争的美德,因此没有过失。看起来与世无争,谦卑柔软无骨的水,它潜藏的力量极为强大,它能以自己的柔弱战胜刚强。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河大海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川的主宰,因此领导者想要得到民众的拥戴,必须先在言行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这样领导者虽然地位高居于民众之上,而民众却不感到有什么负担,虽然处在民众之前,而民众也不认为有什么妨害,这样,天下的人民才会乐于拥戴而不厌弃。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普天之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老子说,谦卑的人因为虚心,所以才能够进入对方的心灵,被别人接纳,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大家如果团结一致了,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反而会赢得尊重和爱戴。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见微知著、知足常乐等等命题,都是对道的无限接近,无限的做人做事智慧深藏“道”中,对“道”的体悟理解越深,人的智慧就会更多地摆脱内外困惑的羁绊,达到自然发挥之境地。

收稿日期:2015—01—26

文章编号:1673-4564(2015)02—0007—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B223.1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