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15-02-13王晓明信阳农林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王晓明(信阳农林学院外语系,河南 信阳 464000)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王晓明
(信阳农林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心偏颇,忽视大学生内心的真正诉求,缺乏平等的情感交流,使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此时人文关怀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追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真正含义,剖析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寻求解决对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研究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一、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关照、牵引和培育,关怀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发展,在大学阶段。给予学生在树立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品德方面的一种精神助推剂,在情感上起到引导抚慰的作用。其核心即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满足其多样化的内心诉求,将人类的情感关怀融入思想教育工作。

自古以来,人文关怀的火花就不断在历史长河中体现。在我国古代,先贤曾留下“治大国,如烹小鲜”“苛政猛于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经典言论;最为富庶强大的唐朝,也曾留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警句。在国外,从“文艺复兴”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著作诞生,“人文主义”思潮就不断洗涤人们的思想。现阶段,我党依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此可见,“人本思潮”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文关怀落实到工作中。

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表现

(一)喧宾夺主,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教师“喧宾夺主”,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大学生的课堂存在感不断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与其他专业学科需要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专业的知识脉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外,还要教授给学生当今时代的发展格局,还要讲解生活中的法律条文,以及一些法律难以约束的道德观念教育。

许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生们也听得“囫囵吞枣”,逐渐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了“补眠”课,许多学生甚至开始出现

逃课现象。如此种种,正是教师“喧宾夺主”的具体表象。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有针对性地讲解课堂内容外,更多的是要倾听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反馈,还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状况,要正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健康全面发展。

(二)模式僵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遭“忽视”

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着手或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软硬件设施可谓一流。笔者也曾有幸走访了几家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环境优雅、设备齐全、服务到位,其专业程度不亚于市面上要价超高的正规心理咨询师。但,真正到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却与其专业程度不成正比。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主体的敏感自卑心理。大学生依然处于“三观”形成的阶段,对于许多事情的应对能力依然处于本能。而自卑心理是导致其将内心思想禁锢起来的重要原因。在发现内心出现问题后,敏感的学生常常害怕被外人知晓而强加伪装,却在内心进行永远不能平息的斗争。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深,阻碍其身心正常健康发展。

2.客体理解问题过于单方面。笔者也曾见识过,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奖学金、助学金能够公平发放,在班级或学校内部组织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在公众、同学面前,陈述家庭情况,进行公开投票。此举无疑是最大程度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在其成长阶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许多学生宁可自己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也不肯将困难说出来。

社会能够理解高校做出如此举动是为了能够让真正有困难学生得到及时有力的救助,但采用的方法却不值得推崇。相较于匮乏的物质财富,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财富更加昂贵。他们渴求理解、渴求支持,却不渴求怜悯与同情,厌恶施舍与作秀。

(三)管理强硬,难以触及思想深层

许多高校为了实现高效治学,曾推出所谓的“军事化管理”的概念。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听从教师与领导的各项安排。一旦有违纪行为,就处以不同程度的处罚。有通报批评、记过、记大过、取消学位等处罚。这种管理方法常常得到一些反向结果。

究其原因,这种管理模式是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型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上下级关系,缺乏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情感沟通与灵魂共鸣。学生不是“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判定标准,硬性管理是在剥夺学生的参与权与话语权。处罚结果除了震慑作用外,没有情感认同与归属,很难触及学生思想深处对于各种举动的真实动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面积不断缩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举步维艰。

三、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

面对着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出重大转变与调整,共同寻求适应我国高校发展的正确模式。笔者认为,前提是要肯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教学理念

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教育者找到准确的切入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其工作重心是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高度,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并非通过硬性教育改造学生思维模式。同时,确立更为人性化的教育目标。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层主要来自于90后,特殊的成长背景与成长环境与70后、80后有根本上的不同。尤其在90后学生的思想理念中,“自我”的概念要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他人”理念则较为薄弱。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要把握好这一根本区别,确立更为人性化的教育目标。

教师可以抓住90后学生的共性特点,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贫富差异较大。在高校这种集体模式的学习与生活中,会摩擦出许多新的火花。教师要细心留意学生的种种转变与表现,寻找切入点,慢慢渗透、逐渐影响学生。

(二)多样多元,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

90后大学生往往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电脑,对于网络的熟知和依赖程度远远超出80后的学生。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教师授课形式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变得更高。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刻板,学生厌恶课本中“老掉牙”的教育案例,厌恶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足够吸引他们的亮点,很难激发他们对课堂的热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积极主动,求新求变。学生依赖网络,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许多时下热议的社会热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案例素材。教师通过分析提炼,完全可以应用到教学中。90后的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话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加以正确引导。这样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情感认同。

同时,在教育形式上也要不断加以丰富。时下风行的“新媒体”,完全可以借用来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互动。

(三)柔性创新,改善校园管理机制

大学生的心智与阅历都还不成熟,他们会有不良情绪需要发泄,会有内心压力需要释放。这种消极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反抗性,也就意味着如果学校或教师选择强制“打压”学生的消极情绪或行为,极有可能激起更加猛烈的抗争。所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学会柔性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抒发方式。例如,学校的校规校纪要坚持“教育感化为主,惩罚处理为辅”的原则。学生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行为,不要忙于“定罪”,而是要通过感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尽量弥补错误,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高校的心理咨询室,要真正的发挥对于大学生心理与思想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络、论坛等媒介进行宣传。同时,不能单纯地将大学生心理问题归因于情感问题。要全方位把握,有些学生的压力来自于求职,有些学生的压力来自于情感,有些学生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等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学院内可以增加人文气息浓郁的设施与活动。例如,文化墙设计、小信箱、涂鸦板等等,让学生能够随时感受到校园内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氛围。学校可以发动学院的社团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月”“读书交流周”等活动,加强学校人文气息,让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与拓展中,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四、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将人文关怀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深入研究,既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又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同时也贯彻了党和国家“以德树人”和“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战略方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希望各高校能够锲而不舍、始终执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167-169.

[2]范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4):108-111.

[3]王淮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6-88.

[4]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27.

[5]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0.

(上接11页)

作者简介:王晓明(1982—),女,汉族,河南光山人,信阳农林学院助教,信阳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收稿日期:2014—11—28

文章编号:1673-4564(2015)02—0012—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1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