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深层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2015-02-13林丹红

英语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问题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林丹红

基于文本深层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林丹红

【摘要】深入、到位、准确的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有效设计主问题的基础。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主问题设计在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指出主问题设计要以文本解读为前提,遵循从启发性、整体性以及文本体裁三个方面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主问题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设计深层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信息、语言、情感、态度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挖掘文章蕴含的价值,让学生体验阅读过程,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然而,在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

从上课开始到下课,好像学生的知识、能力是问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问”。教师备课,只注重备问题,往往不注重备教法。走进课堂,问题就如连珠炮弹似地砸向学生,学生只有招架之力,绝无“读书”之时,一节课都在忙着找答案。

(二)教师设计的问题过细

问题往往涉及文本表层信息,学生在文本中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不需要太多理解与分析,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阅读文本。一些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三)问题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有些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Yes”或“No”、“True”或“False”;有些问题未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重难点;有些问题则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超出他们的认知能力。这样的问题教学方式让课堂索然无味,长此以往,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反而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笔者认为,文本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不应过多、过细、过碎、过滥,应抓住文章主线,注重主问题的设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激发学生思考,从而逐渐形成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二、主问题的定义及作用

(一)主问题的定义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晏晖2009)。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2004)。可以说,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它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板块”,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主问题的作用

1.主问题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文章脉络,抓住文章主线,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主问题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可以提升思维的高度;主问题由浅入深,逐次递进,可以挖掘思维的深度”(王梅红2010)。中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精炼灵活、深入本质的主问题,能使教学线条明朗,教学过程简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重难点上,从而深入文本的理解,得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

2.主问题阅读教学有利于形成教学互动,形成有清晰层次的课堂教学结构,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主问题阅读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调整教学方案,适应学情,其灵活性大大胜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过程,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主问题”的设计,恰似一个“连环套”,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基于文本深层解读的主问题设计原则

(一)主问题应注重启发性,忌直贵曲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把握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动脑就能轻易回答出来,实际上,学生只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理解,学生的思维也只是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教学特点,转换角度,凡问必曲,注意浅层次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的合理搭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启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信息。

如人教版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and Celebrations主要涉及不同国家的几个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特点,反映出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异同点。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下列主问题:

Q1:What festival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Q2:What are these festivals about?

Q3:Compare the festivals of the dead in Mexico, Japan and China. What do these festivals have in common?

Q4:Why should we celebrate festivals in our daily life?

前两个问题涉及信息的表面理解,只需要学生了解文中所提到的四个节日以及所庆祝的内容即可。属于浅层次问题,但却有带动全局的理解,抓住了全文的脉络。而后两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节日不仅是文化的反映,不同节日间其实有共通的地方。每个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课堂的节奏而活跃起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节日不同的认识,每个答案都会不尽相同。

(二)主问题应把握整体性原则,忌多而杂

整体性原则在实践上是基于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则是源于系统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原理,阅读也是如此,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应该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主问题设计必须是基于文章整体内容上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应能引领整篇文章的阅读。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若无法抓住文章的主线,那么提出的问题势必多而杂。因此,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深入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整合和重组,从中提炼出对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

以Module 6 Unit 4 The Earth is Becoming W armer——ButdoesitMatter?为例,本篇阅读文本主要是基于全球变暖这一事实,从导致原因和科学家对此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在进行文本主问题设计时,应注重抓住这两个方面,设计问题如下:

Q1:What questions did the writer rai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sage?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 (cause/attitude)”

Q2:What i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Q3:What attitudes do scientists hold towards this phenomenon?

Q4:If this phenomenon continues,what will happen to us?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直入文章涉及的两个主要方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线。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则通过对数据、引语以及图表等信息的解读与分析归纳,得出全球变暖是人为因素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引起,而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也较轻易地理解对待同一问题科学家态度也会不尽相同。最后一个问题是基于作者留给我们的“Are the risks too great?”以及前面科学家态度比较后需要学生去猜想、去思考的,具有启发性,也能引起学生较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对文章标题和首段话题的把握,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并完成了对信息从寻找到比较分析归纳的过程。而最后一个问题,既是对文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一种升华,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变暖人人有责以及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三)主问题应该因“体”设计,忌一概而论

因“体”设计,既是按照文本的体裁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体裁,从时间顺序、地点流程、情节发展、内容结构等角度对文本主线进行提炼”(梁美珍等2013)。从研究文章体裁出发,我们可以将文本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小说、剧本等。而任何体裁的文本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层次体系以及叙事方式,把握了这一关系,就可以弄清文本脉络,准确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如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或总分总结构,语言相对客观。这两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在于往往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主题,因此,在设计主问题时,只要抓住主题,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相对于这两类文体,记叙文的结构特点难以马上把握,因为它往往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另外,由于涉及到太多的细节性故事情节,在设计主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很大障碍。但只要抓住记叙文的四要素和人物经历及情感线索,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把握文本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就能把握住不同文本的不同的“切入点”,从而设定相应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模式。

以Module 3 Unit 3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1 Scene3)为例,本幕是故事的开始,以两兄弟的bet为主线,了解故事背景。围绕主人公Henry的经历以及情感的变化,故事介绍了Henry为什么到伦敦以及怎样得到了百万英镑,从中反应了Henry得到百万英镑前后的情感变化——从绝望迷茫到获得希望。因为此文本是戏剧场景,以对话为主,因此,只有抓住戏剧的特点,从旁白中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从对话中感知人物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本节课才算是进入正轨。我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两个变化(经历和情感),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Q1:What is the bet about?

Q2:What happened to Henry before and after in London

Q3:How did he feel before being called by the two brothers? what about his feelings after giving the letter with money?

Q4:Is Henry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ir bet? why do you think so?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设问,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主线都是围绕着打赌bet而展开,也就不难明白身无分文流浪在伦敦的Henry为什么会成为两兄弟打赌的对象。而第二个问题的设问主要是围绕发生在Henry身上的故事,了解男主人公所处的境地,从而为更好地了解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做好铺垫。第三个问题是基于对于这一幕故事的了解,从中感受Henry内心的情感变化——从饥饿无助到获得一丝希望。而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我们解开了所有的故事谜底后,回绕到bet打赌这一主线,进入主人公心理和了解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关键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剧本百万英镑试图要表达的主题——钱并非万能。

可以说,此剧本设计的主问题既很好地抓住了剧本的主线,又抓住了剧本的文体特点——从旁白了解故事背景,从对话中获得故事情节、感知人物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

结束语

阅读材料是一个整体,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应强调整体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把握住不同文本的体裁特点,从启发性和整体性原则出发,设计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挖掘思维深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并且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必定能加强学生在阅读中对于不同文本的驾驭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最终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2013.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梅红.2010.英语阅读教学要有效设计主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10):137.

晏晖.2009.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8):41-43.

余映潮.2004.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7):10-11.

作者信息:317000,浙江临海,浙江省台州中学bluesea-lin@163.com

bluesea-lin@163.com

猜你喜欢

主问题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