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诺丁山》中认知转喻解读

2015-02-13岑俊毫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罗杰脚本米歇尔

岑俊毫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电影《诺丁山》中认知转喻解读

岑俊毫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诺丁山》是一部由罗杰·米歇尔执导并由休·格兰特与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经典爱情喜剧。文章首先对电影剧情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在认知转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该部电影中涉及到典型认知转喻现象的剧本及情节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诺丁山》这部电影主要通过凸显与以核心段或结果段代替整个行为脚本的转喻手段激活存储在观众大脑长时记忆中的一系列言语事件脚本。该文意在为电影的阐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英文电影的有效鉴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借鉴。

《诺丁山》;认知;转喻

一、《诺丁山》剧情简介

《诺丁山》是一部爱情喜剧,这部由罗杰·米歇尔执导并由休·格兰特与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作品荣获1999年英国喜剧奖最佳喜剧电影,以及2000年英国电影金像奖观众奖。《诺丁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的电影明星安娜·斯科特与一位旅行书店的老板威廉·萨克之间的爱情故事。威廉·萨克(休·格兰特饰)住在伦敦西区的诺丁山,拥有一家惨淡经营的旅游书店。生意萧条的他,还要忍受行为怪异、不修边幅的室友斯派克。自从离婚后,他的爱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安娜·斯科特(茱莉亚·罗伯茨饰)是美国的电影明星,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好莱坞呆腻了的她,来到异国风味浓厚的诺丁山寻求刺激。

一个平淡无奇的星期三,安娜走进威廉的书店,她优雅的气质和幽默言谈让威廉印象深刻。第二次见面则充满了尴尬与窘迫,在街道拐角,心不在焉的威廉把一杯橙汁泼在了安娜的T恤衫上。窘态百出的威廉请安娜到家里清洗衣服,他在自己家中表现出的绅士风度和稍许羞涩让安娜产生了好感。尽管安娜与威廉社会背景差异极大,但两人的感情还是在一波三折之后有了圆满的结局。

二、认知转喻的理论依据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和言语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Lakoff&Johnson,1980)。与此同时,转喻也同样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其认知基础在于概念上的邻近性和认知突显性,它选取事物容易理解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Thornburg&Panther(1997)首先提出言语行为转喻,并认为言语行为可以被看作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且一个行为脚本由三部分构成:(1)前段(before):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2)核心及结果段(coreanditsresult):这是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它可以表明行为的特点及成功完成一项行为的即时结果;(3)后段(after):指行为所带来的预期(intended)或非预期(unintended)的后果(consequences)。其中,语言表达提及脚本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激活整个脚本从而实施脚本所负载的言语行为。以《诺丁山》剧本中的几组对白为例:

(1)——ShallI,uh,goandgetyouacappuccino?You know,easethepainabit.

——Yeah,yeah.Bettermakeitahalf.AllIcanafford.

(2)——Wasityou?

——Imayhavetoldafewpeopledownatthepub.

(3)——HaveIgotsomethingforyou.Something whichwillmakeyoulovemesomuch,youwillwanttohug meeverydayfortherestofmylife.

——Blimey.Whatisit?

——PhonenumberofAnnaScott'sagentinLondon... andheragentinNewYork.

(1)是用行为的前段(购买卡布奇诺咖啡的意愿、动机或能力)来代替购买卡布奇诺咖啡的整个行为;(2)是用核心段代整体。在酒吧向别人泄露安娜在威廉家这一行为分为:前段是泄密的意愿(前段),然后向来到酒吧向别人说出秘密这一行为(核心段),然后才是泄密之后产生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这一后果(后段)。再看(3),说话者用后段代整体。说话者用“你肯定会非常喜欢我并且在我的后半生你会每天都想拥抱我”这一预期结果来代替“向威廉透漏安娜在伦敦和纽约的代理人的电话”这一整体行为。

三、《诺丁山》中认知转喻解读

正是因为电影画面有限,导演往往会设计出种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如以角代体等,所以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必然要调动以往的印象、知识、概念、思想、理论。也就是说,存储在观众大脑长时记忆中的一系列言语事件的脚本会被任何一部分激活。《诺丁山》之所以成为爱情经典影片,正是归功于其导演与编剧对转喻的巧妙应用。

(一)《诺丁山》中剧本的认知转喻

威廉在影片开头陈述他为什么最喜欢居住在诺丁山时说:“Thetattooparlorwithaguyoutsidewhogotdrunk. ..andnowcan'trememberwhyhechose‘IloveKen.’Theradicalhairdresserswhereeveryonecomesoutlookinglike theCookieMonster,whethertheywanttoornot.”(醉醺醺的人从刺青店里出来……却记不起他为什么要刺上“我爱肯”,前卫的发型师让每个从店里走出去的人看起来像是饼干怪兽,不管他们是否喜欢。)在这里,“刺青店里出来……却记不起他为什么要刺上‘我爱肯’”这一“后段”行为代替了整个刺青行为脚本,而“看起来像是饼干怪兽”这一后段行为则代替了前卫的发型师给顾客理发的整个行为脚本。于此同时,波特贝露市场的一系列特写,各种为人熟知的果蔬摊贩,涂鸦的古老墙壁,充满异国风情的古董及工艺品,各种肤色的人身着各式民族服装,以及古典的英伦建筑将观众大脑记忆中存储的关于包容与文化多元的言语事件脚本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很多人认为威廉与安娜在深夜偷偷翻进私家花园那一幕堪称爱情经典细节,但依笔者之见,花园中镌刻在石凳上的话语才是真正触动观众心灵深处的看点,“ForJunewholovedthisgarden.FromJosephwhoalwayssat besideher.纪念深爱这花园的琼,永远陪伴着她的约瑟夫”。此处,编剧通过凸显June与Joseph这对老夫妇并排坐在石凳上的这一“核心及结果段”行为,成功激发了观众关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整个画面与生活场景,从而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同时也预示了安娜与威廉之间的爱情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再看影片中被称为最最经典的爱情告白,安娜试图挽回自己的爱情,她来到威廉的书店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表示歉意,看威廉是否能再次喜欢上她,在遭到尴尬的拒绝之后,安娜说道:“I'malsojustagirl...standinginfront ofaboy...askinghimtoloveher.我也只是个女孩……站在一个男孩面前……请求他爱她”。在这句话中,编剧用面对面表白这一“中段”行为来代替整个求爱行为脚本,加上安娜眼中闪闪的泪光,观众长时记忆中关于爱情告白的场景及画面就会被有效地激活,从而引起共鸣。在威廉意识到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并很有可能与美好的爱情擦肩而过时,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火速赶到安娜的萨伏伊酒店记者招待会并深情表述:“Mr.Thackerrealized he'dbeenadaftprick...andgotdownonhiskneesand... beggedyoutoreconsider,whetheryouwould,infact,then... reconsider?扎克先生意识到自己是个……呆头鸟……跪在你面前并且……请求你重新考虑,你会不会这么做?”在这句话中,编剧同样用“双膝跪”这一“中段”行为替代了“忏悔并祈求原谅”这一行为脚本过程。

而威廉再次表述之前的话语则是失恋之后典型的心理感受,“myrelativelyinexperiencedheartwould,Ifear, not...recover,uh,ifIwas...onceagaincastaside,asIwould absolutelyexpecttobe.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恐怕,会……受不了,如果我……再一次给扔在一边,我能想象到会有什么后果”,与安娜的表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威廉的回答中,“被甩与心理创伤”这一“后段”行为替代了失恋行为脚本的整个过程。而在此凸显的部分也正是能激起观众情感波澜的“后段”行为。

再看威廉与安娜初次见面时的对白:“Well,onsecondthoughts,um,maybeit'snotthatbadafterall.Actually, it'sasortofaclassic,really.Noneofthosechildishkebab storiesyoufindinsomanybooksthesedays.仔细想想,也许它并没那么糟。实际上,它也相当不错,真的,绝没有你在其他书中能看到的幼稚的民俗故事。”编剧选取民俗中较为典型也较为容易理解的羊肉串见闻来代替他书店的书中涉及到的全部民俗故事。观众在听到“kebab”这个典型词时,顿时就能反应过来两人正在讨论的话题,同时也增加了剧本的形象生动感。

(二)《诺丁山》中情节的认知转喻

在《诺丁山》这部影片中,虽然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但导演并没有用冗长的篇幅来表现,与其他众多影片不同的是,他只是通过重复凸显同一画面来达到此目的。当安娜负气离去后,导演罗杰·米歇尔只是通过凸显威廉观看安娜影片时梦幻迷离的眼神来表达他对安娜的用情至深;用威廉走过诺丁山春夏秋冬四季的镜头与熙熙攘攘的人群衬托他内心的孤独与低沉。而春夏秋冬四季又是由每个季节的典型特征春花、下雨、秋风、冬雪来替代的,这本身就是对转喻的典型应用。在片尾,威廉坐在石凳上就着明媚的阳光读书,而安娜则幸福地依偎在他的腿上,悠然地望着私家公园中奔跑玩耍的孩子,一只手抚摸着腹中的胎儿,一只手握着威廉,在他们两人的身后,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正在携手漫步。一个简单的长镜头将母亲怀抱中的婴儿、奔跑玩耍的孩童、健身的中年人及漫步老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用人生每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指代了人的一生要经历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安娜与威廉美好生活的预示与具体化。

对于威廉的好朋友马克与贝拉的爱情,导演罗杰·米歇尔也仅仅用了两个镜头,一个是马克与贝拉结束一天的生活,他抱起坐在轮椅上的贝拉上楼休息的情景;一个是在众人跃跃欲试纷纷挤车决心替威廉挽回爱情时将坐在轮椅上的贝拉遗忘,已经坐上车的马克马上下车将被遗忘的贝拉抱上车的情景。通过凸显马克抱起坐在轮椅上的妻子贝拉这一生活细节,观众大脑长时记忆中那种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美好爱情模型便被激活了。同时,马克的憨厚幽默与贝拉的乐天派性格为影片增加笑声的同时,也为他们在朋友圈赢得了人气与支持。

对于威廉的妹妹汉妮与威廉的房客斯派克之间的爱情,导演罗杰·米歇尔只是用出人意料的宣布订婚这一“核心段”行为与两人在威廉与安娜婚礼上温馨又让人陶醉的舞姿这一“后段”行为来替代了两人之间戏剧化的甜蜜爱情。特别是斯派克在得知汉妮的订婚对象是自己时那阳光般的笑容,还有与汉妮那可爱的鱼泡眼的温情对视,汉妮勇敢追求真爱的勇气与斯派克的受宠若惊的回复仿佛让观众看到了他们以后的幸福生活。

从影片的整体框架来看,导演罗杰·米歇尔将威廉及其朋友们作为背景,将好莱坞大明星安娜凸显了出来,强调了安娜的出现对威廉及其朋友们平凡生活的撼动,安娜生活的繁忙与工作大场面,如出席奥斯卡颁奖,开新闻发布会等也与威廉及其朋友们这些背景人物悠闲自得的慢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让安娜这个角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由此也让整个故事显得超凡脱俗,让观众领略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罗伯特·布烈松曾经这样表达他对电影的见地,“电影书写的影片,藉影像与声音的关系来表达,而非靠(演员或非演员的)动作和声调的模仿。它不分析,也不解释。它重组。”这一看法恰恰说明了电影画面与剧本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而“重组”不仅是电影画面与剧本的重组,也是观众在看到电影画面与听到对话后心理活动的重组,不言而喻,这种重组的心理活动必然包括观众大脑长时记忆中一系列言语事件脚本及其认知模型的激活,而这恰恰也是转喻典型的表征。罗杰·米歇尔与理查德·柯蒂斯也正是通过凸显与以行为脚本的一个阶段代替整个行为脚本这两种转喻方式在平稳的叙事方式中暗藏了翻涌的情绪。这或许也是《诺丁山》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爱情喜剧的部分原因所在。

[1]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 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77.

[2]LakoffGeorge,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7-38.

[3]ThornburgL,PantherKU.SpeechActMetonymies[A]. InWALiebertetal.(eds).DiscourseandPerspectivesin CognitiveLinguistics[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7:207.

[4]孙亚.误解与言语行为转喻[J].外语教学,2007(2).

[5]张玉霞.试论影视审美鉴赏心理特征[J].电影评介,2007(4).

I106

A

1673-0046(2015)9-0183-03

猜你喜欢

罗杰脚本米歇尔
酒驾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工作室手记
山那边
消防员的一天
安奇奇与小cool 龙(第二回)
不要说话
烤红薯
快乐假期
小编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