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5-02-13秦昌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农业

秦昌友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农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秦昌友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方向。国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较早,如创新创业支撑环境研究、创新创业企业生成研究、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研究等等。我国高职教育还处在岗位就业、技能教育为主的成长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如何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更是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面临的关键课题。

高职院校;农业类;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研究;构建体系

随着农业产业化、科学化、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急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农业类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2010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加大力度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再次明确“加快就业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停留在岗位、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理论认识和软硬件环境,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缺乏具体实践。因此,促进人才就业,提升就业水平,全面开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经成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迫切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联合国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从农业院校自身实际来逐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从独立工作和风险承担方面提升创业能力,锻炼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其必要性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颠覆了传统就业观,毕业生不仅要从自身专业素养上加强学习,更应该从当前高校教改与人才市场需求上来强化就业能力。作为普遍关注的就业难问题,农业类高职院校更应该从多种就业渠道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从现代化农业建设、生产、服务和流通领域来增强创业能力,以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担起就业重任。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也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后及多元化产业形态。各个产业链环节,都需要相关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农业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主体,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应该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新人才,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因此,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从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协调沟通能力上来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成就毕业生职业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是存在的,而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大学生就是家庭的希望,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自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体系,能够从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及能力上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农业高职院校教改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上,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深化教改的突破口,着力从服务能力、就业能力上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就业形势的适应性。如开展创业教育,从学生竞争与创新精神上转变过去被动求职的局面,也更好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与实施,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各有侧重。我国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的设计还处于探究阶段。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围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特点和教育规律,从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中来实现这一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强化创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特别是依托专业建设与创业教育活动来形成创业能力。

1.以专业建设为改革重点,为学生创业搭建专业基础

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在突出学科专业性基础上,对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进行整合,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龄期的岗位实践需求不同,特别是在大一阶段,要着力从学科专业目标、教育环境、课程教学管理上加大学科知识结构的延伸,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创造条件。对于大二阶段,要从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进行融合,体现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办学理念,在行业调研、社会岗位调查实践中,引进行业专家参与到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研究与建设中,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并体验创业实践。农业类专业实践性强,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应围绕职业岗位素养来展开,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并从技能推广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如构建农学专业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农业校企合作发展平台,从长线专业不冷、短线专业更俏中渗透工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积极性。

2.重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创业兴趣

在农业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重构中,要围绕农业类学科专业的职业性,以实践为导向来开展课程整合,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明确各学科职业岗位的合理定位,尤其是从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体系优化上,从农业类企业、行业产业及专家建议中融合课程,着力从学科基本技能、实用技术上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结合创业需要,渗透经营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学科技术应用课程;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兼职授课;以农业精品课程为基础构建主辅修、选修课结构。在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积极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突出学科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在校企深入合作上,以学科知识学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专业实训为载体,从课堂、企业、社会等真实环境中完成具体任务,学生能够从农业类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实践中提升职业本领,激发职业兴趣。

3.深化校企合作创业教育课程,在理论与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农业类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规划目标,着力从行业、企业,以及校内外师资的参与中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如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从教学情境、学习环境、实训场地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以具体创业项目实践为导向,从创业操作流程、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教育教学三大板块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以农业类企业协作,聘请企业高管兼任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从“市场营销实务”“人力资源管理”“人际沟通”等课程渗透中拓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授课渠道,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点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从物质条件和智力指导上来保障。为巩固创业教育成果,以学校为主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公开遴选创业项目、提供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必要的资金支持,接受农业相关企业资助,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资平台建设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基础环境。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先后与多家农业集团建立创新创业基地,聘请企业高管兼任创业指导导师,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

4.借助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教育的全面延伸

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结合农业学科特点,积极组织校内外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评比大赛等活动。如依托农业企业开展创业实战知识讲座,组织优秀创业毕业生进行创业历程交流会。农业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更需要从课程体系的延伸、师资队伍的构建以及有代表性的企业创业专家、成功创业校友的协同,从构建创新创业咨询与指导服务中来鼓励大学生如何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如资金的问题、市场调查的问题、创业经验的问题等等,从创业机会的把握及创业信息的挖掘中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智力指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多方面,如项目、资金、团队组建等关键条件的整合,盲目创业所带来的创业失败也是值得谨慎对待的。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以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契机,积极从学科特色来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创业思维中积累经验,增强创业的勇气,为农业类高职毕业生自信、从容地走向社会、走上岗位、走上创业之路创造必要的发展环境。

[1]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3-56.

[2]李洪波,牛昕.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40-43.

[3]陈洁瑾.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3):37-39.

[4]蔡志奇,黄晓珩.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J].高教论坛,2013(8):38-40.

G718.5

A

1673-0046(2015)9-0016-02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