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运乾音韵学思想与方法论
2015-02-13尹喜清
尹喜清
( 邵阳学院 中文系,湖南 邵阳 422000 )
曾运乾音韵学思想与方法论
尹喜清
( 邵阳学院 中文系,湖南 邵阳 422000 )
曾运乾在汉语上古声纽、韵部,中古声纽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与他具有进步的音韵学思想和正确的方法论密不可分。其音韵学思想表现为具有历史发展的观点和系统论思想;其研究古音在方法论上则兼用了考古和审音两种方法。
曾运乾; 音韵学思想; 方法论
曾运乾(1884~1945),字星笠,晚号枣园,湖南桃江人。1926年起,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尤其致力于音韵学的研究,在汉语上古声纽、韵部,中古声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曾运乾毕生从事教学、著述。他所著《广韵五声五十一纽考》是对《广韵》声纽最严密的分类,《喻母古读考》中提出的“喻三归匣说”,后人多以为定论,《古本音齐部当分二部说》是目前所知最早实施“脂”、“微”分部。曾运乾所定古声十九纽系统,较黄侃更为完善。曾运乾所定古韵三十部系统,分阴声 9部,入声11部,阳声10部,已与王力所分三十部非常接近。曾运乾中古五十一声类说则得到了董同龢、周祖谟等学者的赞同。曾运乾之所以在音韵学上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绩,与他具有进步的音韵学思想和正确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
一、曾运乾的音韵学思想
曾氏的音韵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具有历史发展的观点。自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发展观点之后,清代的音韵学家们对古今语音演变的认识更为自觉、深刻和系统。顾炎武、江永、钱大昕、戴震、段玉裁、黄侃等人都有很精辟的论述。曾氏是通过对《广韵》(前身即《切韵》,曾氏撰有《〈广韵〉韵目原本陆法言〈切韵〉证》一书)的研究来建立他的全套声韵学体系的,曾氏的诸多古音研究成果都援引陆法言《切韵·序》为证,因而陆法言《切韵·序》中“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一语表达的语音发展观必然对曾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氏语音发展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曾氏认为《广韵》五十一纽实际上是从古声十九纽演变而来的,曾氏说:
陆氏《切韵》,声分五十一纽。彼其书兼赅南北古今之音,凡声音之侈弇鸿细,稍有区分者,陆氏皆为别之,可谓剖析入微矣。然以之上考古音,则无此细别。如喉、牙、半舌、齿头各音之别为二等也,自守温制字母时已合并为一。舌音之分为舌头、舌上,唇音之分为重唇、轻唇也,钱氏证其同音。娘、日之别于泥母也,章氏证其同音。于母之当隶牙音匣母,喻母之当隶舌音定母也,余又为之补苴其说。其他惟正齿音之三等,宜与舌音为类,其二等宜与齿音为类,固皆可从六书之形声而得其条贯者。[1]440
曾运乾认为语音随时间、地域而演变,因此就产生了正韵和变韵的分别。曾氏说:
法言《切韵》自序云:“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削除疏缓。”依其所论,则有古合今分,今同古异者。南北乖违,例亦若是。苟有一异,必为立韵。长孙纳言谓其酌古沿今,无以复加,明其能疏剔古今通塞也。封演《闻见记》谓其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明其能折衷南北是非也。音既有古今南北之殊,法言斟酌损益于其间,则知其音不能无正变。于是二百六部中,有正韵,有变韵。正韵者,音之合于本音者也。变韵者,音之溷于他音者也。[1]177
曾氏不仅认为语音是演变的,而且这种演变是有规律的。曾氏认为无论上古音还是中古音分部,都各有侈弇,并且均有“条理可寻。”曾氏说:
至于隋唐之间,其读法亦不能全如周秦。是故古音分部,各有弇侈,如:咍齐与登青对转为一大类,咍齐分部者,咍侈而齐弇也;登青分部者,登侈而青弇也。歌灰齐之半与寒魂先对转为一大类,歌灰齐之半分部者,歌灰侈而齐之半侈也;寒魂先分部者,寒魂侈而先弇也。模侯萧与唐东冬对转为一大类,而模侯萧分部者,模侯侈而萧弇也;唐东冬分部者,唐东侈而冬弇也。豪自为一类侈音也。覃添分部者,覃侈而添弇也。此古音阴声阳声十九部之条理可寻者也。
至法言《切韵》分析愈微,每韵各制侈弇二韵,如咍之一韵,咍侈而之弇也;登蒸一韵,登侈而蒸弇也;齐支一韵,齐侈而支弇也;青清一韵,青侈而清弇也;模鱼一韵,模侈而鱼弇也;唐阳一韵,唐侈而阳弇也;侯虞一韵,侯侈而虞弇也;东钟一韵,东侈而钟弇也。《切韵》侈弇分韵之例,视此矣。[1]179-180
曾氏认为古韵三十部与《切韵》二百六部之间的演变也是“条理井然,部伍不乱”。曾氏说:
《切韵》一书,分韵二百有六。骤视之,觉其韵部繁碎,强生分别。然使明于阴阳轻重之别,审于正变开合之理,则法言之二百六韵,实分为二十八部,其中条理井然,部伍不乱。与古韵相较,惟齐部应分为二,豪部应有入声专部,不当侧寄于他部也。今试依据古韵,审其音理,与古韵相比附,则得三十部。[1]487
二是具有系统论思想。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说:“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2]160
曾氏的系统论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古声类的研究上。曾氏在《读敖士英关于研究古音的一个商榷》中指出,研究古声类,不可不知者四事:第一,当知古读例;第二,当知旁纽双声;第三,当知转语;第四,尤不可不知声类系统。可见这四事当中,曾氏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整个声类系统出发研究声类。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他把复杂的谐声声符进行了分类,虽然因为过分追求系统性而把喻四跟邪母的关系忽略,但其研究语音从系统性出发,注重观察语言的演变规律这一基本原则是正确的。
曾氏研究古韵也是从系统出发的。他继承了戴震、孔广森以来的阴阳入三分相配的古韵分部体系。根据这种体系,他看到了黄侃屑(质)先(真)无阴声韵部相配,萧(幽)没有入声韵和阳声韵的缺陷;又根据这种体系他得出了脂微分部的结论,从而使他的古韵分部达到三十部。
曾氏的系统观还表现在他对声韵关系的理解上。曾氏认为“盖声音之理,音侈者声鸿,音弇者声细。《广韵》切语,侈音例用鸿声,弇音例用细声;反之,鸿声例用侈音,细声例用弇音。”[1]119-120以此为标准,他对《广韵》的切上字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广韵》五十一声类的观点。曾氏又认为“《广韵》二百六部中,有三十二韵为古本音,此三十二韵中只有古本声十九纽。知此十九纽为古本声者,以此三十二韵为古本音也。知此三十二韵为古本音者,以其只具古本声十九纽也。古音古纽,互相证明。”[1]441根据声韵之间的这种互相制约关系,他得出古本韵三十部,古本声十九纽的结论。曾氏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谐声声母表。该表最突出的特色是既把各谐声声符按古韵三十部之阴阳入三声分类,又把各谐声声符按喉、牙、舌、齿、唇分类,因此可以说是一份完整的声韵配合表。
传统的小学是文字、音韵、训诂三者合一的语言系统,曾氏的系统论还表现在他把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综合起来研究。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说:“声韵文字训诂互相为用。音韵者何?所以贯串训诂而即本之以求文字之推演者也。故非通音韵,即不能通文字、训诂,理固如此。然不能文字训诂,亦不足以通音韵。此则征其实也。音韵不能孤立,孤立则为空言,入于微茫矣。故必以文字、训诂为依归。”曾氏为证明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运用了大量的声训、通假、异文、同源词例,曾氏为说明古声通转而制定的声转表《四气图》,为说明古韵通转而制定的阴阳对转表都是把文字、音韵、训诂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曾氏《毛诗说》运用音韵解决了大量的训诂疑难问题,因此杨树达称赞曾氏“惟以声音训诂辞气推求古人立言真意之所在”。
二、曾运乾的音韵学方法论
一般认为,传统音韵学考求上古音系音类的方法可以分为考古法和审音法两种。考古法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从先秦两汉文献的语音材料中考求上古声类、韵类。这些材料主要有《诗经》等韵文、《说文》谐声、重文、异文、声训、通假等。审音法是从语音系统结构的平衡对称的角度,对上古音系作符合音理的推断和调整。审音常常立足于中古音系的阴声、阳声、入声韵的配合关系,洪(鸿)细、侈弇的结构均衡等,比较由考古所得的上古音系的内部的对称平衡,判断音类分立与否是否符合音理。然后在考古的基础上作出区分音类的调整。[3]136
曾氏研究古音则兼用了考古和审音两种方法。曾氏考定中古五十一声类是根据声韵之间配合关系,即侈弇鸿细理论得出的,这是审音法,但更重要的是,他和钱大昕、章炳麟等人相比,他更注重将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他考定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既运用了异文、通假、声训、古今字、谐声字、双声、重文、联绵词等传统的语音材料,这自然属于清儒经常使用的考古方法,又根据声韵相配的规律(或者说根据等韵知识)来证明喻三为喉音,喻四为舌音,这种方法属于审音法。曾氏研究脂微分部,也是综合运用了考古和审音二法。表现在曾氏一方面运用考古的方法,即分析上古谐声声符和《诗经》的押韵,另一方面又运用审音的方法,即证明脂微分部后形成阴阳入三声即脂——质——真,微——物——文相配的局面。曾氏的古声十九纽和古韵三十部也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而前人的研究本来就包括了考古和审音两派的成果,曾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也都兼用了考古和审音二法。事实上,考古法和审音法是相互推动的,正如王宁、黄易青所说:
考古派,除了主要持归纳的方法,同时也运用审音的方法;反之,审音派亦然。所以,考古与审音二者之相推动,既有两派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同一学者综合运用两种方法而得出结果。此前,人们研究古音学史,多看到考古与审音二者的对立,而较少注意二者的相互推动作用,上面的论述说明,我们应该全面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4]
曾氏的音韵学研究实践证明考古和审音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因为曾氏能够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在古音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曾运乾.音韵学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宁,黄易青.论清儒古音研究中考古与审音二者的相互推动[J].古汉语研究,2001,(4).
On Zeng Yunqian’s Phonology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YIN Xiqing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China )
Zeng Yunqian ha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initials, rhyme group of ancient time sand initials of medieval times. His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phonology are inseparable from progressive phonology ideology and correct methodology. The vie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ystem theory ar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his phonology ideology.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ZengYunqian had used two methods such as sound archaeological and trial to study ancient sound.
ZengYunqian, phonology ideology, methodology
H114.9
A
1673-9639 (2015) 05-0155-03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5-07-20
本文得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邵阳学院)资助。
尹喜清(1976-),男,湖南洞口人,汉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音韵学、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