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实践
2015-02-13王智海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王智海(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实践
王智海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包括培养方向、学科课程体系、实训实践体系、综合测评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在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架构,提出“三阶段递增推进,四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养;内涵与外延;培养体系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素养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与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工业化强国逐步关注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劳动力需求政策的调查与研究,并对大众教育政策重新进行布局。德国联邦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组织提出了一份《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专题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1974年梅腾斯又在其《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的文章中,对核心素养做了系统的诠释与论述,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劳动者一种在专业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之外的能力,更是一种跨学科的可移植的能力。该素养已成为众多劳动者的基本素养,使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得到新的职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后,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接受。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被教育届广泛应用,继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理念。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差别。例如,英国构建了六项核心素养培训认证体系,包括沟通交流、多元信息解读、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团结协作、处理问题、自我完善;美国劳工部提出,普通劳动者应具备五种基础素养,包括资源处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能力;新加坡就业技能体系中包含了十项基本工作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共享技术、处理问题与策划、创业素养、沟通交流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持久学习、全球一体化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协调心理技能、安全、规范工作能力等。我国从1990年初逐步开展对核心职业素养的理论研讨与探索。劳动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人的综合职业素养划分为职业潜力、行业规范和核心职业素养等三个层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1年出台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重新诠释了核心职业素养的概念。
尽管世界各国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诠释与认知各异,但这些素养对人们的职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备的。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人才的核心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对高职学生所具备的核心职业素养做出明确规定。笔者在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参考我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界定,联系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知识、岗位转换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等因素,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该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进取型、综合型、开拓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核心职业素养应包括自我完善与学习的能力、多元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实践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职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应将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作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特点,搭建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架构是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体系化。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逐步搭建并细化、完善了包括培养方向、课程结构、实验实训框架、综合测评和多元保障体系在内的核心职业素养培养框架。在该体系结构中,培养方向是整个培养系统的核心设计,具有管控和协调作用;学科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体系是实现培养方向的路径与平台,也是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元素;综合评价体系是验证培养成果、检查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对整个培养体系进行完善,促进核心职业素养培养水平的日益提升;多元保障体系是为整个培养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1.培养方向。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培育工程,培养方向对培养系统具有管控和协调作用,包括总体目标和分向目标。总体目标涉及核心职业素养培养方向,具有全面、微观等特点,并且对分向目标起着引导和纠正的作用。分向目标是各分项能力的具体指向目标,是为总体目标的完成而设置的,具有准确、全面、专指性和可操控性强等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学生在全面了解核心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掌握基本素养,通过岗前培训和岗位体验,转化为岗位职业素养,并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自主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技能目标。
学院根据毕业生职业发展定位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总体目标的分项目标,这些分项目标包括:自我完善与学习能力、多元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实践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2.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主要路径和平台,学科课程体系的布局是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性工作。学院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系统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基础性结构。“教”即为学生在主课堂和第二课堂提供基础知识;“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与教师研讨学科知识,“做”即学生将学到的学科基础知识应用于具体实验实训,来检验所学知识的准确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一,将“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与实践”环节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列为学院的教学必修课,全方位培训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
第二,在学校选修课中开设与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相关课程。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礼仪文化、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将核心职业素养的自我完善与学习能力、多元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实践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等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
第三,设置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拓展核心职业素养培养。除以上三个途径外,学院在其他学科课程中也加入了对核心职业素养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体系中融入了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对核心职业素养的理解逐步加深。
3.实训实践体系。实训环节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部分,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升。实训实践体系包括课堂培训、第二课堂培训、校内多元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等四个部分,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体现。
课堂培训在教师主导下实施,具有较强的专一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二课堂培训是课内教学的课下补充,是课堂培训的延伸与扩展,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校内多元培训是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与核心职业素养培训有机融合到一起,依据核心职业素养培养需求,规划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内容。
4.综合测评体系。综合测评是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系统的关键环节。核心职业素养的综合考评是从综合测评组成、测评对象、测评内容和测评方式等方面建立细化、规范和科学的测评系统。第一,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行为表现、素质活动等纳入相关的课程测评系统,实现了测评体系全过程追踪。第二,任课教师意见、年级辅导员意见、职能处室意见各占相应比率。第三,测评重视过程、重视素养。
5.综合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涉及学院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等基础性环节,需要从管理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相关制度支持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撑。
组织领导。学院组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副组长,院长、党总支书记、就业指辅导员及办公室主任为主要成员。学院还设立核心职业素养教研工作室,主要从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体系研究、理论应用和实践总结的提高及整体布局和应用。
机制体制建设。学院出台一系列关于系统性开展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政策、制度和文件。例如,机电学院出台了“关于机电学院五星级早自习评选制度”、“素质教育手册制度”等相关文件,要求各年级加强对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院出台“关于机电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培育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纳入学院学科专业人才培育计划。
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学科资源体系保障。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要求,在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平台上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机电学院学生素质教育方案”,用以全面、系统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
实训实践场所保障。学院成立了用于课堂培训、第二课堂培训、校内多元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所需的培训基地,达到了课内教学与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训基地相结合,校内多元培训与校企合作培训相结合。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提升,学院运用了“三阶段递增推进,四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三阶段递增推进”是指以“关于机电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实践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为主的初始阶段;以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校园知识、文化和科技活动等为主的素质拓展阶段;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咨询活动、社会义工活动、各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应用提高阶段。在初始阶段,学生基本熟悉了核心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了相关概念,为核心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素质拓展阶段,通过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知识、文化和科技的校园活动等,加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训,核心职业素养得到拓展,学生拥有了较强的核心职业素养。在应用提高阶段,学生在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和实际工作中将核心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融合在一起,核心职业素养得到完善和提高。“四种培训相结合”则是学科课程学习与技能培训相融合,课堂培训与第二课堂培训相融合,校内多元培训与校企合作培训相融合,职业综合素养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融合。“四种培训相结合培养”是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在时间上连接六个教育教学阶段,空间上连接各种活动场地的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立体式培养体系。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应用与实践
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经过2011年、2012年与2013年近三年的调研与实践,在4个专业、52个班级开设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之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与实践”讲座,约1566名学生接受了核心职业素养的系统培训,并且三个年级的所有班级通过团日活动、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科技大赛活动等接受了核心职业素养的专项技能培训。同时,约有630名学生参加了社会调查和义工活动,560多名学生通过校外顶岗实习提高了核心职业素养。实现了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院学生的全覆盖,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全国、全市以及各区县各级各类的科技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2]史庆.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外国教育资料,1997,(6).
[3]李光宇,王鹏.试析新加坡就业必备技能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7,(5).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编辑朱荣华
作者简介:王智海(1982-),男,河北张家口人,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14-10-1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1-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