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与思考

2015-02-12刘煦赞福建省图书馆福州350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云计算

●刘煦赞(福建省图书馆,福州350001)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与思考

●刘煦赞(福建省图书馆,福州350001)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物联网;云计算

[摘要]通过对2010~2013年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智慧图书馆的起源、发展,归纳我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并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技术兴起,带来了强大的后台计算和存储能力以及泛在环境,人们开始探索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我国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关注始于2000年以后,如李艳丽、[1]张洁[2]等,他们主要从建筑与技术的角度来讨论图书馆的系统实施,研究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一站式”搜索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数据挖掘等。

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显示,国外是自2001年起开始对智慧图书馆进行研究、探索。2001年10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确立了通过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社区的未来发展政策,建立“智慧图书馆网络”,集成物理和虚拟社区空间。[3]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论文,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4]但这一新概念开始并未引起业界关注,直至2008年11月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名为《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的演讲时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之后,[5]“智慧”思想迅速扩散至全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及“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及建设也开始风生水起。可见,智慧图书馆名词的出现早于智慧地球,但引起关注是得力于智慧地球的提出。

本世纪以来,国外业界主要在RFID的应用、“一站式”搜索服务、利用语义技术和社交网络技术的感知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我国业界主要在RFID应用、“一站式”搜索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数据挖掘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建设智慧图书馆积累经验。比如,在RFID应用方面,自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2002年发布世界上首个全面部署RFID的图书管理系统以后,我国图书馆也纷纷应用RFID技术推出了自助服务,实现自助借还图书、图书精确定位、图书自动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助清点馆藏,建造智能图书车、自助借还机、自助阅览室等。在具有跨库搜索、“一站式”服务的搜索引擎方面,有国家图书馆的文津搜索、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源搜索等。在数据挖掘方面,图书馆界与数据库商联合研发各种“知识发现”系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我国图书馆界开发了新的读者管理软件,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潜在需求等信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让读者享受“淘宝式”的阅读体验。[6]而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更是普遍,大中型图书馆纷纷开通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同时,也有一些图书馆开始探索建设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实验型智慧图书馆。如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起研制感知型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BUPT-SLDS);深圳盐田区图书馆搭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一体化的图书馆智慧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则在其《“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智慧图书馆,形成世界级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成立体深入的智慧服务体系,促成智能感知的创新技术体系,育成一支国际水准的馆员队伍,培养研学驱动的高质量读者群体。[7]

1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概况

为了解我国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状况,笔者采用文献调查方式,用“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为关键词搜索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知名的数据库,检索到2001~2013年的学术论文共56篇(检索日期为:2014-02-25)。各年发表的文章分布是:第一篇出现在2010年,2011~2013年这三年分别发表了9篇、18篇、28篇。

可见,我国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真正始于2010年,是由学者严栋发表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该文也是目前智慧图书馆这一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章。[8]之后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比上一年有大幅度增长,论文逐年增加;2011年以来,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在这四年里,学者们主要对智慧图书馆的基本问题及构建等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点、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存在问题、影响、构建模式、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56篇文章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四年里,头两三年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征等;后两年开始转向资源建设、服务等细分领域。这也符合学科研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个体的规律。

2 文献内容主题分析概述

2.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总体上处于初始阶段,学者们对其概念尚未达成共识。目前,学者们通过对智慧图书馆的起源、发展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了概念。严栋首先提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此公式向人们简单明了地揭示了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要素,并强调了服务与管理这些要素。[8]

随后,董晓霞[9]、韩丽[10]、马然[11]、康思本[12]等人在严栋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完善,但他们基本是从技术角度阐述。而王世伟则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角度进行了阐述:智慧图书馆注重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注重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3]

从总体上看,他们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位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化的复合图书馆(仍然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另一种观点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更高级形态。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复合图书馆之后的又一更高级形态,它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为技术基础实现人(馆员、读者)、文献、建筑、设备等之间互联、感知的智慧化管理,并向读者提供泛在、便捷、开放、智慧化的服务。

2.2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严栋、吴杨[14]、陈巧莲、赖群[15]、马然、王世伟[16]、李丽宾[17]、等学者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RFID、云计算、智能设备、图书馆等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智慧图书馆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王世伟在2011~2012年间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了他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解,认为它是一个具有互联、高效、便利特征而且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使用的泛在图书馆。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主要包括互联、感知、泛在,而且管理、服务、交流等各方面实现智慧化。

2.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模式

乌恩[18]、郭晶等人均对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要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如郭晶介绍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智慧图书馆构建五要素为:资源(优质、多元、高效)、服务(智能、泛在、感知)、技术(精准、便捷、智能)、馆员(敬业、专业、创新)、读者(乐用、协同、敏锐)。[7]刘丽斌认为,智慧图书馆由人、资源、空间三要素构成,以技术为基础,以服务为灵魂。其中,人是三要素的核心,资源与空间都服务于人;技术是智慧图书馆得以实现的基础;服务贯穿于智慧图书馆的要素与基础中,与人这个核心要素紧密关联。[19]可见,人、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作为构成智慧图书馆的要素是大家的共识。

而董晓霞[9]、谢蓉[20]、阮孟禹、韩丽、杨新涯等学者则进一步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办法,在构建模式、应用架构方面探讨了对RFID、云计算、SoLoMo等技术的应用。在构建模式方面,阮孟禹提出的设想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人力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是基础,技术层面是关键、人力层面是根本,三个层面的要素互为支持。在应用架构方面,董晓霞等人提出的系统框架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9]韩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阐述:感知层负责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用于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图书、读者的信息;应用层属于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层面,它主要是实现智慧

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上述各层相互依赖、重叠,从而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服务。而杨新涯则提出了“三库四系统”的系统架构,三库(数据平台)即:元数据库、运行库、数据仓库;四大系统是:全面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搭建知识社区、文献搜索、数据挖掘系统。其中,整合各种资源的文献搜索和数据挖掘系统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关键。

2.4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馆藏是图书馆服务的资源保障,智慧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一样重要。先卫红认为智慧图书馆的馆藏具有载体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等特点;利用智能技术,可对馆藏做到准确直观的揭示与描述、多形式结合的馆藏排架,以达到自动高效的管理,实现图书自助借还、快速盘点、区域定位及自动分拣等功能。

2.5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服务是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最终目标,学者们根据自己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解提出了相应的服务模式。陈巧莲根据智慧图书馆的特点认为服务模式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图书查阅由PULL服务向PUSH服务转变;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服务内容由“单馆”向“跨馆”方向转变;服务环境将更加人性化。赵晓芳基于对智慧图书馆内涵的理解认为服务途径可从多时间多空间、以人为本、高度智能、基于“第三空间”理念及资源共享和集群式管理等五个维度来构建。

总之,学者们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是以“以人为本”为根本,向读者提供个性、定制、多元、泛在、便捷、协同、共享以及知识组织、知识提供和知识获取等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2.6建设智慧图书馆将面临的问题

目前,图书馆仍是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的复合图书馆为主要存在形式,而智慧图书馆现在还是一个远期努力的目标,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会遇到成本、技术、标准、安全、知识产权、隐私、政策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采购智能设备、进行技术研发,而图书馆多为政府拨款,经费有限;各智慧图书馆之间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系统,为了避免资金浪费,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各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业务合作。由于智慧图书馆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泛在服务,所以对安全要求更为严格。同时,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对知识产权、用户信息、隐私保护措施要更为严密。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涉及多个行业,如当前引入RFID技术,就涉及无线通信等多个行业,因此,需要政府在标准、技术、安全等方面进行协调及制定发展规划、政策。

3 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尚浅。由于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新领域,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它是基于智慧地球等新概念,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出现所兴起的,所以,学者们对其认识尚浅,对技术、图书馆发展沿革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常把RFID等同于智能、把智能等同于智慧(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认为,智能系统是能利用智慧自主解决问题且能实现功能的系统,而智慧系统不仅具有自主利用智慧的能力,同时能输出智慧,利用智慧实现更广泛的交互),多是从技术应用角度诠释智慧图书馆,对智慧图书馆的集群整合、协同管理、社区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未能由表及里深入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本质——核心价值和基本职能;忽视人文层面的研究,未能把技术与智慧图书馆核心理念、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缺乏对它带给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制度与规范等软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2)缺乏核心研究学者群。在对各学者发表论文的篇数统计时发现,涉及的学者共有89位(包括合著者),但只发表一篇文章的学者达86人,占比高达96.6%,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是王世伟,共3篇。因此可见,核心研究学者群尚未形成。而核心研究学者群的出现可推动研究领域的深入与繁荣,扩大该领域的影响力。(3)尚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在这56篇文章中,只有5篇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不及9%。

4 智慧图书馆新变化的应对之策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在工作环节、服务手段、馆舍环境将有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传统文献、设备实现智慧化,可以感知、会“说话”,可以与读者直接“交流”。二是对馆内外各类型的资源高度整合,提供统一的跨库、跨平台检索系统,以对海量资源进行全面、高效的知识发现与获取、组织与整合、开发与利用。三是业务由以文献资源为核心的模式转变为以读者为核心的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上的转型,部门设置需要调整,对传统文献资源的采、典、流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重组、改造,实行扁平化管理,缩小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吸引读者更多地参与管理,对读者需求能快速作出反应。四是为了实现以读者为核心,真正感知读者需求,可通过分析、处理读者背景信息和使用图书馆行为信息数据,从而

获取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数据,并预测其个性化需求,主动向读者提供个性、多元以及更深层次的智慧服务。五是馆舍不仅“智慧”,也更加生态、环保。

虽然智慧图书馆将有革命性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智慧图书馆仍然符合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仍然是以解决读者对文献、信息、知识需求为己任,所以对文献的采集、整序、开发与读者服务仍然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只是手段、方式在改变。因此,应该在理论和技术研究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应对。

4.1加强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

如前所述,目前,业界对智慧图书馆及服务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所以需要加强对智慧图书馆内涵的探讨,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对相关的传感、计算、网络、智能等技术的研究,扩大国内外同行之间的研究交流,吸收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资源、技术、服务、馆员与用户等角度深入挖掘,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学者、研究学者群。同时,研究成果要用实践来检验、校正。

4.2加强行业指导、协调,推行图书馆的扁平化管理

(1)宏观上,政府、行业组织应发挥指导作用。目前,智慧图书馆从总体上看还只是一个概念。虽然目前有自助借还机、自动分拣系统、智能书架、APP应用等,但它们只是智慧图书馆的一小部分、一个组件,还有如智能建筑、人物相联、物物相联、人与书的定位、跨平台和异构数据库的整合、数据挖掘等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可以借鉴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建设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科研计划及相关标准,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费用,毕竟智慧图书馆建设将是一项大投资。政府、行业组织如文化部、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工委应在制定标准中发挥指导作用,协调科研机构、企业、图书馆的研究、建设计划,合各界之力分项、分阶段推进,把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变为现实。

(2)微观上,重组部门,实行扁平化管理。根据智慧图书馆带来的变化,在设置部门架构时,可分为三大部分: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后勤保障。同时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以便对读者需求能快速作出反应。

资源建设将在目前资源分散采购或大采编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归口,负责所有传统及数字文献资源的采购、加工,便于对资源综合规划、整合,并使用统一检索平台,方便读者使用。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还需要考虑与外馆之间的协同集群、共建共享。读者服务业务可整合到一个部门,为了使服务更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的服务形式进行区分。由于文献能被感知,读者可以与文献直接“对话”,大量的流通工作可以自助完成,所以,借阅等基础服务工作人员将减少,而智慧服务等高素质工作人员将增加。在资源建设、服务部门以外,包括技术研发人员均可纳入后勤保障部门,它将保障智慧图书馆正常运行。

4.3加快智慧馆员培养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已从文献服务发展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未来将进入智慧服务。而智慧服务将对馆员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通图书馆学、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还需要精通知识技术(如知识组织、语义web、网格、本体)、大数据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实现知识发现、获取、重组,对信息进行分析提炼,转知成慧,对知识进行增值性开发,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创新,为用户提供“知识精品”、“智慧”产品。[21]伊安·约翰逊认为,任何“智慧图书馆”都需要“智慧的图书馆员”。[22]所以,智慧图书馆要加紧培养智慧馆员,需要将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多途径、持续地培养智慧馆员。

[参考文献]

[1]李艳丽,刘春杰.智能图书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3):70-71.

[2]张洁.智能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 (6):12-13,31.

[3]Raunik A,Browning R.Smart Libraries Build Smart Communities in Queensland[EB/OL].(2003-10-14)[2013-06-23].http://conferences.alia.org. au/online2003/papers/raunik.html.

[4]Aittola M,etal.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5]王金平,等.密切关注,积极应对[N].中国经济时报,2009-07-28(11).

[6]钟磬如,殷博先.打造特色馆“淘宝式”阅读“i阅读爱武汉”[N].武汉晚报,2014-03-20(20).

[7]郭晶.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之“型”与“行”[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3-24.

[8]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9]董晓霞,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10]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2012(5):48-50,54.

[11]马然.馆员驾驭智慧图书馆的研究[J].情报探索,2012(9):109-111.

[12]康思本.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3(6):39-43,25.

[13]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14]吴杨,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90-93.

[15]赖群.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J].新世纪图书馆,2012(5):46-49,34.

[16]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17]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5.

[18]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19]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

[20]谢蓉,刘炜.SoLoMo与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5-10,79.

[21]黄幼菲.公共智慧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高级阶段[J].情报资料工作,2012(5):83-88.

[22](英)伊安·约翰逊.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陈旭炎译.图书馆杂志,2013 (1):4-7.

[收稿日期]2014-09-03 [责任编辑]徐娜

[作者简介]刘煦赞(1971-),男,福建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参考咨询、文献开发。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5-0032-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0.7

猜你喜欢

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云计算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