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

2015-02-12

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近年来,在泛传播、互联网、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微”已成为时代文化的关键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和基础、更加碎片化为特征的微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无“微”不至的外延成为舆论生成、文化传播和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并吸引了当前90后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微文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其负面效应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

1 大学生是微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1 微文化现象已经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微文化是网络文化的延伸,是基于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产生和普及,逐步衍生出来的以碎片化和即时化为特征并注重向微观和个体发展的文化现象。微文化起始于微博客,自2010年中国进入微博元年以来,微视频、微小说、微电影、微分享、微焦点、微评论、微公益、微工作、微动态等等和“微”有关的概念快速席卷全国,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的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上网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为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为载体的微文化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微博客用户规模达2.75亿”[1]。巨大的手机网民规模和微博客用户规模极大地加快了微文化的发展速度。

1.2 青年大学生是微文化的主力军

2013年12月,由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3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在微博用户中“在用户年龄结构分布上,90后用户占用户总量的53%,80后用户占用户总量的37%,90后已取代80后成为微博主要用户群体。在用户学历分布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用户占了70.8%”[2]。微博用户呈现出了高学历和年龄结构年轻化的特点,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是一个易于接受新观点和新事物的特殊群体。他们成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网络公共信息传播与网上交往的主体,对网络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关系。他们既参与构建网络微文化,同时也深受微文化的影响,成为微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3 微文化现象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态

一人一部手机、一人一个微博,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要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秀出来,微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常态。同时微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态势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学生文化活动和高校生活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校园文化中教师作为主要倡导者不同,微文化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突出,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同时,微文化以其突出的便捷性和互动性的优势,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也给原本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微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改变,高校如何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微文化,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微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并在给予师生适度空间的同时,因校制宜,合理引导,保持“自由与约束”之间的平衡,是当前一个重要的命题。

2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2.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因此,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危机

共同的价值观是凝聚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于同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可以使人们在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多方面不谋而合,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量。所以,价值观认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认同,更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团结与稳定。价值观认同危机是在价值观选择过程中的表现出的一种不确定性和相恶倾向,对现有价值规范的怀疑和批判具体表现为个体和共同体自我价值感与文化身份感的丧失。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首先要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危机问题。一个人若价值认同出现问题就如同身处在价值观“雾霾”之中,“看不清路,迈不开步”。价值观雾霾颗粒虽小,但要见微知著,“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如若不能及时驱散雾霾,有效解决价值观认同危机,势必将祸流于滔天。

2.3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问题客观存在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无“微”不至的微媒体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因其文化部落化、瞬时同步化、草根去精英化的特点,让非主流思想有了可趁之机,带来了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和不对称,并一一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他们相互交织、冲突,价值观念多样多元多变,夹杂在盛行的微文化中深刻影响着作为主力军的大学生。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分散、多元的特点,行为失范和道德滑坡的现象屡见报端。“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其价值追求一旦产生偏移,就会偏离轨道越出界线。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危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 微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生成的重要因素

3.1 微语言冲击传统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价值认同中最有特色和生命的部分,而微文化在草根阶层的迅速壮大后所衍生的微语言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和传承构成极大的挑战。微语言标榜的新、奇、萌、怪普遍呈现出一种快餐化的状态,知识的体系性和理性化程度都被降低。微语言通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结构的变动和内涵的曲解之后,生拼而来的“咳不容缓”、“晋善晋美”、“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等这些所谓的成语,通过过度随意和娱乐化的传播,严重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冲击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微语言填满大学生的生活,削弱了一些大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同时也占去了一些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这都是导致一些大学生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缺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的原因。

3.2 微传播弱化主流价值观认同

微传播的实质就是人们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把信息压缩成简短微量的文字或符号传播给大众。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文化背景下,微传播以一种裂变的方式构成了一种由点到点的网状互动传播结构。不论信息的真假,用户都可借助转发、评论、点赞的功能,使得某一信息野火燎原般地传布开来。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被非理性围观和随意转发,层层传递又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变形,导致大量虚假消息当其真实性还未确证的情况下即已形成汹涌澎湃的网络舆情,并越来越呈现出周期短、规模大、互动强、燃点低的发展态势。此外,微传播的匿名性带来道德真空,小部分人打着“向公权力开炮”的旗帜煽动对立,刻意消费公众情绪,激化社会矛盾,把微博当成“网络公厕”到处发泄和渲染负能量。微媒体内虚假信息的泛滥和社会情绪激化都给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暗示,对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他们带来极大干扰,并严重弱化了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3.3 微社交增大价值观认同难度

微文化只有通过社交才能传播和流行。一次微活动,一部微电影,一款微游戏,甚至一个微话题都能在微平台迅速集结一大批用户,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共同的空间位置,但是借助微媒介提供的“微群”、“活动”等具有群体归属感的功能平台,就能快速形成一个群体并形成一个文化部落,组成了超越地理空间的网络自组织。微社交促使基于微平台的网络自组织的形成的同时,也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变得日益紧密,作为虚拟微群体的成员,他们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性和认同紧密性也随之加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3]5,文化的部落化与网络自组织的不断发展带来社会的多元与分化,对凝聚不同的组织和微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带来挑战,也使得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而当前网络微群体的部落成员相当一部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90后大学生,这无疑也增大了培育大学生共同价值观认同的难度。

3.4 微思潮加深价值认同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微文化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潮借助微媒体大量涌入,黑的白的,好的坏的,潮头所至,泥沙俱下。西方文化价值观趁虚而入,开始渗透宣扬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企图挑拨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市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相继在微媒体里盛行并成为一些舆论场中渲染的价值取向。国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不示弱,纷纷借助微媒体和高速的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观念的干扰,其中不乏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理论等不良思想。不同的微思潮相互交织,使得大学生这个兼具怀疑和叛逆的群体出现价值认同危机,表现出价值选择的迷茫与困惑。部分大学生在不良思潮的诱惑下,呈现盲目崇拜西方的功利主义倾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怀疑,价值观出现偏移。此外,在“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倾向的误导下,一些大学生遁入“虚拟时空”被网络游戏裹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通通迷失在虚拟世界中,人际情感被“人机”之间的冷面“对话”所异化。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加深了价值认同危机。

4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的治理路径

4.1 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巩固微文化领导权

阿尔文·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4]105面对网络上各种微思潮群魔乱舞的乱象,政府必须正本清源,主动维护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巩固微文化领域的领导权。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微媒体手段在现代工作中的战略性作用,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创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扩大主流声音在微文化领域的有效覆盖面。高校系统应积极推进微博和微信体系建设,主动构建校园微文化平台,推动各级组织、共青团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开通微博,积极开展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高校智慧团建,积极推动建立学生新媒体联盟,努力打造多层级、多互动的微博和微信工作体系,提升团属品牌微博、微信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改变公众号内容长期不更新、互动环节成摆设等“一张老脸,三年不洗”的虚热和睡眠状态,切实有效地构筑网络微媒体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努力做到“有阵地、有队伍、发声音、重内容、出影响、见效果”。

4.2 注重价值观引领,加强微文化话语权

要引领大学生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要求政府和高校在微文化领域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敢于对微媒体中的错误言论和模糊认识进行有力的辨析引导,及时申明立场帮助大学生解疑答惑,提高舆论引导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微文化环境。高校应积极创新价值观引领方式,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网络微主题教育活动,以清新时尚的面貌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创建起来的各种微媒体平台能不能吸引大学生关注,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议程设置”是否能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学生口味,做到在精神实质上引导学生,在形式上符合学生特点。

4.3 重视法律规范作用,推进网络治理法治化

厉行法治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治理的重要手段。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了法治在当前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最基础的工程,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也是当前网络工作的应有之义。政府、企业、个人都应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法治原则的规范作用是调整微媒体上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因素,国家通过加大立法,将网络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对虚拟空间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微环境中的各项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将彰显法律规范的强大治理力量。例如,自4月份国家开展“净网2014”专项行动以来,互联网空间趋于晴朗,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4.4 注重网络监管治理,加强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治理,构建严密的监督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是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的有效措施。要解决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就必须完善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加强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的监控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对微媒体人才的培养力度,网络监管治理水平的程度从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发展程度,要注重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加强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接班人。

4.5 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道德教化是实现道德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在微文化环境中应注重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补充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和传授道德规范,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价值观认同。开设网络道德专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对自身网络道德责任的认同,增强其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教化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使人们感受到道德规范所带来的行为约束和违约责任,不传谣不信谣,做中国好网民。网络道德伦理规范应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关怀,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标准尺度,提高人们使用网络的自控自省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网络行为的健康发展,积极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微文化环境。

4.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觉是指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根本上也是一种价值观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路径。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媒体平台,弘扬中国民族精神,讲中国传统故事,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外,高校还应该着力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涵养和教化作用,积极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学习人文知识,拓宽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选择能力,养成正确的汉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努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文化视野看待多元文化,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2013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2014-11-20].http://vdisk.weibo.com/s/zuYT1rJriAgUC

[3]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01).

[4]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周敦仁,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