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科技均衡视角的中国高等院校空间布局研究

2015-02-12

天津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区域

王 丰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211169)

基于国家科技均衡视角的中国高等院校空间布局研究

王 丰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211169)

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和学校数量上大幅增加。高等院校的空间布局从集聚走向扩散,但全国的高等院校空间差距反而有所扩大。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是高校扩张的重要拉动力。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把经济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来说发展研究型大学的意义更为重要。另一方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职能意识的提升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高校异地设立办学点或研究中心可以更好地完成高校技术推广服务的作用。

科技均衡 高等院校 空间布局

0 引 言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重大政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至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历了20余年,高等院校的质量结构和数量急剧增加,空间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4年,全国院校总数为1731所,到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绝对增加数为2442所,总量增加了141%。从绝对数量看,全国有31个省份的高等院校数量在总体上都有较大增长,部分省份增加明显。其中,广东增加43所,江苏、辽宁各增加41所,湖南增加40所,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山东的增加数量都在35所以上。虽然总量显著增加,但高等院校空间布局的扩张仍然呈现出地区集中度高,区域分布不尽合理等问题。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的国家,同时我国还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即使经济水平接近的区域,科技活动在活动总量投入结构与主体科技活动类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有限的科教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如何更加符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教资源分布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分布的集中度比人口和经济资源的集中度更高,优质高教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超大型城市,这对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十分不利。另外,专转本、专升本的新增本科院校、独立民办学院和高职院校占比较大,这些院校虽然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求,但总体科教资源质量并不理想。在总量增加过程中,优质科教资源的空间配置成为政府、产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知名高校异地开设分校对于地方政府和高校本身而言,似乎成为一种互惠共赢的解决途径。

1.1 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不利于创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以发明、创造和传播新知识为基础的机构,是任何国家和社会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重要组织。高校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地位已不再是基础知识的生产者,高校教师和研究者也不再仅仅承担基础研究的任务或者凭借自由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只身探索未知世界的勇士。高校正逐渐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以其非凡的知识创新能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将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斥巨资着力提升本国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为争夺继互联网经济之后下一个经济增长的技术高地而展开激烈竞争。

纵观全球,研究型大学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研究型大学的贡献更加领先于其他大学。美国以纽约为主体的城市群拥有全美国超过11%最优秀的大学。东京地区作为占据日本GDP 18%的经济龙头,集中了全日本 30%的大学、40%的大学生、50%的国立科研机构,有多达291所高校。伦敦也是集中了英国1/4的教育科研机构,除了英国皇家学会,伦敦还有42所大学和学院,60 所继续教育学院,9 家研究和科技机构,数百家点子公司、科研机构和教授联合会,英国10 所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一半在伦敦。可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因为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备受高学历人才青睐。

反之,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经济发展亟待转型的区域来说,研究型大学所能提供的发展动力更加不可小觑。一个典型的城市经济转型的案例便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匹兹堡。匹兹堡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钢铁之都”,钢铁大王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在这里发家。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匹兹堡工商业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诞生了一批工业革命的先驱,如梅隆(Mellon)财团、西屋电气(Westinghouse)集团以及食品业巨头亨氏(Heinz)集团。二战前后,匹兹堡钢铁产量占全美钢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钢铁、电子等传统制造业由于国际竞争冲击而开始衰落。匹兹堡经济萧条,产业工人大量失业,年轻人也纷纷到西海岸及南部去寻找机会。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艰难的转型,仅仅治理环境是不够的,整个城市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匹兹堡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将改造重点转移到促进新兴产业上来。借助于匹兹堡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学研究力量,匹兹堡开始大力发展以生物科技和计算机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并辅以金融、文化、旅游等创新服务业。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无论是持续进步还是跨越式发展,都需要有科技力量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任何先进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变成传统产业。而无论是科技本身还是科技人才,单纯依靠从外部区域引进是不现实的、不可持续的。因此,发展研究型大学,突破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

1.2 省域层面的高等院校区域集中度过高,不利于产学创新合作效率的提高

现代科学学研究发现,知识向产业科技转化的时间周期正逐步缩短,高校里的科学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技术之间具有越来越直接而紧密的关系,地理空间邻近更有利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实现。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正试图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将知识创新成果从校园向市场转移,完成知识要素生产力的实现。传统经济中,高校主要通过人才培养,为企业的研发机构提供前沿技术。现在,高校与政府和产业部门的联系更加多样化。如高校的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致力于向小型和中等规模的公司提供技术援助,并提供技术转让的途径。校企双方通过签署合作研究协议,或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伙伴关系,让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城市产业组织提供科研和技术成果。甚至有些高校为了加快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市场化,直接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从高校的实验室转移到企业的研发部门。这些创新的知识转化模式,既是对传统模式的承袭,又是对技术转让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扩大,大大缩短了高校知识与产业技术的距离。而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无疑是各种传统和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的必备条件。

2 科教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围绕科技创新实践,产业、科教、政府各部门和领域进行了诸多变革和调整。但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仍存在着深层次矛盾,区域间科技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的质量不高。可以说,高等院校的空间扩张行为,就是对这一战略需求的响应。

2.1 科教资源空间布局的世界经验

从全球经济的空间分布看,世界经济的重心与世界科教资源的中心是相吻合的。一般而言,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也发达;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更加不发达。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呈线状分布在波士顿郊区的一条高速公路,被称为美国的“高技术高速公路”。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因此128公路地区的崛起与波士顿的高等院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美国西部加州海湾地区与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密切关系,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工业带与大东京地区高校群的密切关系等都是科教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增长极相吻合的有力佐证。

2.2 高校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建设促进产学间的知识流动

当前,我国各地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区域科技力量与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相适应,高校异地空间扩张正是其题中之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长率高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的带动,我国经济目前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东西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依赖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校向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扩展,使高校研究人才可以不脱离母校,依托学校学科研究资源,教学、研究、产业三者兼顾,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融合与渗透。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在企业中兼职,这种人员流动促进知识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高校与所在区域之间的“知识对流”,会不断丰富当地创新文化的底蕴,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此外,不同区域科技活动表现的特征不同,区域科技发展方向存在着差异。如北京、陕西等省市基础研究能力强,而开发活动相对不足,这些省市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速科技成果在本区域的转化。广东、浙江等省市开发活动能力强,但基础研究相对不足,这些省市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展与本区域产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增强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高校职能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协调正是由于我国目前研究型大学总量少、分布面窄、区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研究型大学在少数城市集中度较大,不便于很好地发挥对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展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分布区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地方独立建设、地方大学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建设区域性研究型大学,实现高校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飞跃。

2.3 城市规模与经济属性是科技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科技活动本身在空间上具有区位选择性,特定区域可以依托特定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区域可以重点发展相应的主导产业技术,在专业技术上获得快速发展,甚至成为技术中心。因此,中小城市也存在发展专业化技术的机会。如包头、克拉玛依、柳州、大庆等许多矿业或工业城市在产业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另外,在广东、江苏和山东等发达省份,虽然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少数城市,特别是研究开发活动,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技术应用方面,许多城市发展都很迅速,形成了城市科技发展各具特色的局面。区域内科技布局与分工的差异常常是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更多地从事基础研究,而中小城市从事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3 高校异地扩张是平衡我国区域科技资源区域分布的必然选择

理论上,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引进资金、引进优质企业。一般而言,公办高校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远不及企业,所以地方的经济发展不会重视高校建设。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矛盾引发我们思考,无论是引进国内名校开设分校,还是引进国外名校开办中国分校,这种现象和趋势可以理解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为了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需要大力发展区域科技。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教资源,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优质科技资源加速流向经济发达区域,使区域科技能力迅速增强。这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目前我国科教资源空间分布与区域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之后,科教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对科技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纷纷开始寻求创办大学之路。以深圳特区为例,深圳大学1983年建校,30年来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深圳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但人才规格始终达不到理想水平。市政府认识到仅凭一市之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创办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应建设一个大学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到深圳办分校。由此,深圳逐渐成为高校分校比较集中的一个城市。一些城市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珠海)”的口号,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这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的区域优势,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型、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探索和发展新型的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

根据本文统计,985高校异地办学所选择的省份主要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分别有5所985院校在广东和江苏建立了新校区或独立院校,使广东和江苏成为除北京外985高校最多的地区(分别是8所和7所)。有7所211(非985)高校在江苏建立新校区或独立学院,此外,也有较多的211高校迁至四川和广东。

目前,高校多校区(分校)现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国内外已属常见。在美国高校的“多校园大学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也是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主流形式。加州大学是一个有9个校园(分校)的大学联合体。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模式是以学院制管理为特征,多个学院在大学名目下独立运行。代表英国新大学模式的伦敦大学,则把由各学院本身的管理机构所管理的23个学院、由大学通过管理委员会所管理的12个研究所、由大学承认的5所教师院校接受为伦敦大学的附属校园,校园间的地域距离有远有近。世界一流高校多校区(分校)的建设和实践,拓展了高校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弥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难以调解的矛盾。除了将大学分校看作是适应扩大招生规模、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和增加办学经费来源的途径,更有意义的是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科技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近年来,异地办学之风出现了与国外大学共建大学的新动向,世界一流大学对海外办学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世界前100名大学中有13所大学开办了26所海外分校。2006年5月,经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创立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2010年,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广东以色列学院相继建校。预计今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商科研究院将在香港建立分校。2011年,广东省颁发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根据该方案,广东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分区域、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工作重点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些针对高校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地方措施反映出我国各地政府积极寻求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趋势。

[1] 胡耀宗. 省域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变化与规模分化[J].现代大学教育,2013(9):59-64.

[2] 刘志彪. 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中国经济问题,2007(1):9-17.

[3] 卢学法,申绘芳. 杭州城市首位度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J]. 浙江统计,2008(6):32-34

[4] 康俊杰. 基于首位度评价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 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

[5] 魏守华,姜宁,吴贵生. 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2009(2):25-34.

[6]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 中国软科学,2010(9):76-85.

[7] 吴贵生,魏守华,徐建国. 区域科技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 徐建国,吴贵生. 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科技计划关系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17.

[9] 徐建国. 中国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5.

[10] 岳洪江,严全治. 我国地区教育程度指标差距问题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2(9):25-37.

[11] 游光荣,狄承锋. 中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1(1):66-70.

[12] 徐建国. 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5.

[13] 徐建国.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2(9):98-100.

[14] 徐康宁. 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15] 杨铁星,刘荣昌,颜廷标,等. 河北省创新能力分析报告[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Spatial Layou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ased on Technological Resource Equilibrium

WANG Feng
(School of Business,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Jiangsu Province,China)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enrollment scale and quant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have been increasing dramatically.Meanwhile,spatial layou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from aggregation to diffusion,but the space gap has widened.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n one hand,the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result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leapfrog sty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requires the reliance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areas to develop research universities.On the other han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local economy.Thi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etting campus and research branch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can help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resource equilibriu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atial layout

G646

:A

:1006-8945(2015)08-0062-04

2015-07-09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区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分割区域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区域发展篇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