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考察学习的体会与建议
2015-02-12钟坚
钟坚
台湾考察学习的体会与建议
钟坚
台湾拥有大专院校的密度排名世界第一,但目前其结构性过剩造成生源不足,迫切需要与大陆开展交流与合作。作为亚太区域的科技创新重镇,世界科技中心之一,台湾孕育出一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在发展研究型大学,发挥科学园区的先导作用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它是亚洲四小龙中从“中等收入陷阱”突围的典范,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已达到发达水平。在推进经济转型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其在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台湾
笔者随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区域与开放组一行在深圳市工业总会协助下前往台湾进行为期6天的考察和学习活动。访问了台湾南中北的高雄、嘉义、台中、新竹、台北等城市和“国立高雄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所见所闻,感触颇深。第一,台湾没有陌生感。这主要源于共同的文化根基和血脉传承,使彼此的交流沟通非常顺畅,感觉就是在走亲戚。第二,台湾没有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没有成片的新区开发建设,城市老街新城并存,交通拥堵现象也不严重。特别是传统的建筑和风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匀速和均衡,社会有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过得比较安逸。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第四,台湾的管理处处体现出精细化,许多公共服务周到周全、细致入微。现归纳几点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一、台湾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
台湾目前有168所高校,其中公立高校50多所,私立高校110多所,私立高校约占台湾高校总数的67%。台湾每100万人中就有约7.1所高校,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为96.28%,基本上是人人可以上大学。台湾拥有大专院校的密度可以说是世界第一。201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100强,台湾有17所院校入围,成绩位列第二,仅次于日本。而大陆只有15所院校入围。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比较高,在台湾排名前12所大学里,就有两所属于私立大学,即辅仁大学和东吴大学。有五到六所私立高校跻身于台湾高校的前20名。台湾在教育发展上舍得花钱,台湾法律明确硬性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35%。”目前台湾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结构性过剩,高校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台湾适龄人口迅速减少,造成生源不足,迫切需要与大陆开展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如国立高雄大学与深圳大学有合作关系,两校互派教师和学生,这对于大陆和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是个很好的机会。
二、台湾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台湾已是亚太区域的科技创新重镇,世界科技中心之一。台湾信息科技竞争力曾居全球第二,技术创新居全球第四,计算机硬件产业全球第四,科技竞争力全球第七,宽频网路技术为世界第一。台湾凭借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链,孕育出一批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知名度的科技公司,包括宏基、华硕、HTC等品牌公司,以及和硕、广达等代工厂商。台湾拥有一批世界级科技企业,全世界只有美国、英国、台湾可以研发出手机芯片。台湾的主机板、监视器、晶圆代工、扫描器、数据机、绘图卡、网路卡、集线器、机壳、键盘、光碟片、滑鼠等产品全球市场拥有率世界第一。
第一,发展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2002年台湾施行“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重点建设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阳明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所“国立”大学。2005年推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
第二,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科技发展的重镇。1973年在新竹设立,成为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更是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2005年起,为配合台湾整体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强化科技与地方产业的连结,陆续在台南六甲设立“南分院”、南投设立“中分院”,深耕台湾产业创新的研发专区。工研院一直以“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增进社会福祉”为主要任务,从创新研发、人才培养、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奠定台湾IC产业起飞。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研发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开展研发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台湾的研究密集程度世界领先,研发支出超过GDP的3%,超过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目前政府与民间研发经费比重是38:62。2005年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核准数,台湾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第四,积极发挥科学园区的先导作用。1980年,效仿美国硅谷在新竹设立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新竹科学园区,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成为世界创办科学园区的典范和样板。随后又于1997和2003年建立台南科学园区和中部科学园区,形成台湾科学园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还设立20多个智慧工业园区。建成四条高科技产业带,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带;台中——彰化带;云林——嘉义带和台南——高雄带。形成四个研发创新集群:即北部电子信息与光电产业研发创新集群;中部精密机械研发创新集群、高雄软体研发创新集群和南台湾研发创新集群。
第五,制定一系列鼓励创新的科技计划。如“财团法人科技专案计划”、“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研发服务产业推动计划”,“学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国内外研发基地计划”、“国科会产业合作计划”“经济部学界科专计划”、“农委会产学合作计划”等。
第六,开展企业研发合作,推动成立研发联盟。为整合政府和产业资源,培植产业自有技术能力,加强研究联盟的推动,促成成立72个研发联盟,包括同业联盟、异业结盟、上中下游产业制定共同标准结盟、在技术研发和研发服务中结盟。
第七,推动研发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创新。通过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与研发手段,帮助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能力。鼓励海外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2001年推出“国外研发中心计划”,以吸引知名跨国公司到台设立研发中心。主要策略是以开发新产品为主,促进国际型产学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第八,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台湾规定,企业雇佣的本地科技人才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将招揽海外高科技人才作为当前施政重点和获取外部技术的主要方式,并加以制度化。
第九,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技术与人力资本投入密度相对较高的产业:“传统专业型”,包括金融服务和工商服务;“研发支持型”,包括智能权鉴价、管理与中介、研发业、技术交易服务、创业投资基金、信息分析服务、产业教育服务等;“研发周边型”,包括工业设计服务、专业测试与验证服务;“技术型”,包括通讯服务、全球运筹服务、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业等。
第十,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台湾当局在台湾科技创新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实现。如奖励投资条例、科学技术基本法、产业创新条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智慧财产权保护法、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等。
三、台湾经济社会成功转型的经验值得借鉴
台湾面积36000平方公里,人口2337万,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亚洲四小龙”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996美元到12195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世界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这些国家和地区成功完成了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台湾地区早在1994年人均GDP便突破1.2万美元,成为亚洲范围内成功从“中等收入陷阱”中突围的典范之一。台湾经济和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很高,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已达到发达水平。它的经验主要有:
第一,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经验研究表明,很多国家发展中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与新兴产业对应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没有跟上造成的,而创新能力最终的载体就是创新型的人力资本,这事实上需要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进步,最终教育系统能否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新兴产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教育及其产生的人力积累是国家的主要财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验研究证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力资本的贡献将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进步可以带来快速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同时,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所带来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也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前提。同时教育水平提高是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提高社会素质和民主素质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
第二,抓住机遇,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台湾也经历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困境。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举办科学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电子通讯、高端机械、航空等为代表的策略性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先后颁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和《六年建设计划》,积极推行“知识导向战略”,大力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和电子通讯、高端机械、航空、高级材料、生物工程和环保产业等新兴科技产业。由于新兴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年6.17∶43.81∶50.02发展到2007年的1.45∶27.5∶71.05,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调整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一是培育和发展中产阶级。1993年,台湾中产阶级占台湾人口的34%,1998年则达到40%,目前则达到55%,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是平衡居民收入所得。1953年,台湾的基尼系数为0.558,1964年降至0.321,1980年为降至0.277。目前台湾的基尼系数低于0.3。这种情况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少见的。三是重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城乡差别扩大、住房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台湾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先后颁布《少年福利法》、《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保护法》、《社会救助法》、《农民健康保险条例》、《就业保险法》等。1994年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纲领》。1995年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1999年颁布《公教人员保险法》。1993~1996年,社会福利支出年平均1147亿元,1997~2000年达到2174亿元,2001~2004年则比过去四年平均增加30.5%。台湾很重视农村社会福利,农民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台湾,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已经很小。
第四,在推进经济转型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政治转型和现代化。台湾不仅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了现代化,而且做到社会和政治转型,民主法制比较完备,政府高效廉洁和社会有序。
责任编辑:钟晓媚
F127
A
1673-5706(2015)01-0126-03
2014-09-25
钟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