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学人对旧官场的批判与反思

2015-02-12刘利敏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梁启超官场官员

刘利敏

民国学人对旧官场的批判与反思

刘利敏

针对旧官场的弊端和种种丑陋现象,民国学人对其进行了批判,并从传统家族意识、教育及社会心理、官员缺乏监督、尚贤政治被破坏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并从建设民主政治、加强监督、祛除官员特权、独立生计等方面给出了相应对策,对当今的社会治理和反腐倡廉都有很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民国;旧官场;官本位;特权;家族意识

辛亥革命后,许多人发现,官场腐败比之于清有过而无不及。梁启超指出:“辛亥革命,于国中他种善良习惯,多所革去,独此腐败官僚之势力,曾未能动其毫末。其根深蒂固也既若彼。”[1]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在其文章《苦海呻吟录》中对民国初年的官场如此评论“今日政界,乃不知下笔从何处说起。其第一苦处,即吾辈自认已无复气力写出此等千奇百怪、千险万恶之社会也”,[2]表现了黄远生对当时的官场极其失望和悲愤的心情。可以说,黄远生的这番表述正是对旧官场最好的总结和概括。梁启超、林语堂、傅斯年、陈独秀、鲁迅、黄远生、胡适等人则从学理的层面对旧官场积习的形成路径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法,对于当下的社会治理仍有警示和借鉴价值。

一、民国学人眼中旧官场腐朽之种种表现

(一)官本位之强烈

“官本位”是旧官场的主要弊端。这一点在民国学人的笔下表露无遗。

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指出“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而无所顾惜;人间种种罪恶,凡有利此目的者,一切奉行之而无所忌惮。此等卑劣思维,乃远祖以来历时遗传之缺点,与夫社会之恶习,相演而日深。无论何读书明理之青年,发愤维新之志士,一旦与世周旋,做官发财思想之触发,无不与日俱深。浊流滔滔,虽有健者,莫之能御”,[3]他指出“发财固非恶事,即做官亦非恶事,幸福更非恶事;惟吾人合做官发财享幸福三者一贯之精神,遂至大盗遍于国中”。[4]陈独秀先生的一席话说道出了几千年我国官本位思想之严重及其危害。

鲁迅指出,“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贴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5]

(二)人格沦丧

梁启超1916年在给其长女思顺的信中说道“作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6]可以说,这是梁启超几十年宦海生涯的真实感悟,他在《复古思潮平议》一文中认为当时社会风气之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高位的人“常利用人类之弱点,以势力富贵奔走天下,务斫丧人之廉耻,使就我范围”,最终造成“士大夫者,日日夷于妾妇而沦于禽兽”。[7]梁启超认为当时的官员,为了追求富贵利达,其行为与畜犬、游妓无别,原因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庇护。黄远生则指出“盖此官迷之心理既大发达,则一切道德心、廉耻心、名誉心,乃至一切功名心(建功立业之野心),皆为所刻削而无余”。[8]

(三)官员贪腐之严重

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一文中指出:“外人之讥评吾族,而实为吾人不能不俯首承认者,曰‘好利无耻’……曰‘贿赂为华人通病’,凡此种种,无一而非亡国灭种之资格,而无一而为献身烈士一手一足之所可以救治。”[9]杨昌济在《治生篇(二)》中记叙“余在英国时,某英人问余,中国商人皆重信用,何以中国官吏,从上至下,皆不免侵渔之陋习?余实颜汗,无以为辞。……人民之廉贪与国家之兴衰有绝大之关系,若谓此风遂不可挽,则是中国竞无可为。”[10]陈之迈在《论政治贪污》一文中指出“外国来游历中国的人常说中国政治贪污,这件事我们不能讳饰”。[11]

(四)官员特权与面子

在封建社会,官员的特权思想比比皆是,这一点从古代小说、戏剧和古代历史中都可以看到。在特权思想的熏陶下,中国人并不想与特权作斗争,而是“吾们都想做做权势人家的守门人,沾沾他们的官势的光”[12]的民族心理。由特权思想衍生出来的是“面子”思想。有了特权,为了“面子”,官员们敢于超越宪法和法律,践踏一切公理和社会公平正义。

(五)缺乏公共精神

古人讲“天下为公”,但是旧官场的大多数官员显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梁启超对当时的官场痛心疾首,痛恨当时的官员不知国家为何物,不关心国家安危,不知国耻,不忧国难,只关心如何中举,如何得肥缺,如何逢迎长官,只考虑个人身家名利。梁启超认为当时的数十万官员中百分之九十属于这样的人。他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十年只是读八股,写白折、当差、捱俸、递手本、唱诺、磕头、请安,目的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顶戴花翎。黄远生在《袁总统此后巡回之径路》中批判民国初年的官员“然如中央百鬼昼行,万恶皆聚,私蠹阗塞,危亡在前,而不为动”。[13]

(六)官员的双重人格

旧官场官员言行背离、不讲信用的双重人格,民国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厚黑学》作者李宗吾尖锐地指出官员们不但厚黑,而且还要在表面糊一层仁义道德,不把它赤裸裸地表现出来。鲁迅指出,虽然古代统治者经常主张“以忠诏天下”,可是真正的忠臣微乎其微,读书人大多是为了“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14]而并不信奉书中的道理,也不按照书中所说的道理去做,造成了读书人作官后言行不一、名实不符、前后矛盾的情况。

二、旧官场腐朽的深层次原因

旧官场腐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心理都有关系。

(一)在家族意识的巨大影响下,官员普遍缺乏公共精神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之间经常存在矛盾,在家族制的影响下,官员往往把政治与道德相混合,最终结果造成一个官员为了老婆孩子拼命搜刮钱财,其结果是“营利舞弊,敲诈钱财,对于公众是一种恶行,对于家族却是美德”。[15]傅斯年指出,在宗法社会中,修身与齐家是一对矛盾,“修身必要‘率性’,齐家必要‘枉己’,两件事是根本不相容的”。[16]吴景超在《知识分子下乡难》一文中指出,“乡村中如出了一位知识分子,不但他的家人对他抱奢望,就是其余的宗族亲戚朋友,都天天盼望着这位知识分子做点大事业出来,然后去提拔他们”。[17]最终,家族意识夺取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地位,并最终发展成高度自私的形式——官员们损公肥私,贪污腐化,办事找关系托后门等。而这正是官员缺乏博爱和公共精神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传统教育及社会心理造成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当官是统治者笼络读书人的主要方法。“官迷”是几千年来中国重要的社会心理病之一,大多数人求官的目的不是因为作官荣、作官乐,而是因为“盖大率皆舍作官外更无道以得衣食。质言之,则凡以谋生而已。”[18]

在封建社会,普通老百姓认为只有做官才能对自己和家庭权利进行最好保护。林语堂指出:“特权总是好东西,而且他至今还是光芒万丈。”[19]在当今社会现实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官员特权的存在,一些官员出行警车开道,闯红灯,从“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村长”等话语中都可见一斑。

(三)对官员偏重道德说教而缺乏监督

陈之迈认为中国政治的污浊是由专制独裁的制度造成的,在专制独裁制度下,官员不必受人民拥戴,所以贪污而不必顾虑;在专制独裁下几乎没有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不能置喙,不能批评指责,官员的贪腐行为只能靠政府自身去惩处,政府如果袒护则事情无法补救;在专制独裁下,政府没有代表民意的机关来弹劾贪官污吏;另外,在专制独裁下,人民生活程度较低,交通不便利,教育未普及,人们没有闲暇时间来过问政治,也不可能养成纠举贪污的习惯。从而造成官员贪腐,不讲信用、言行不一等恶劣品质。

(四)尚贤政治被破坏,导致政治混乱

李树青在《社会升降与政治治乱》一文中认为“人才的统治,由社会上最有才干的人统治没有或才干较低的人,这是一种最巩固的政权”,[20]他认为“有才干的人所组成的政权,必然是开明和有效率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无才干的人只有悦服”,[21]在这样的开明政治下,社会上没有人捣乱,相反,贤愚易位,则会天下大乱。

“国家治,必须‘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然后国家可以治。所以‘尚贤’应当是民国立政的根本,‘亲亲’却是民国思想的仇敌,所以有一切任贤避亲的法制与习惯是当从速建立或养成的”。[22]

三、救治之策及展望

(一)祛除官员的特权思想

官员特权思想与社会潮流背道而驰,与时代格格不入,必须努力根除。林语堂指出,特权是民主主义的天然敌人。“无论何时,只消官吏肯放弃他们的阶级特权,享受较少一些的行动自由,而肯上法庭答辩人家的纠弹,中国真可以一夜之间迅速变成真正的共和政体。”[23]林语堂先生的理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当前中国行政诉讼法正在准备大修,而据公开的报道中,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北京市西城区区长都在行政诉讼中公开出庭应诉,这都有利于官员改变特权思想,改掉官本位观念。而最近的公车改革,对破除官员特权也是一个利好。另外随着将来养老金双轨制的破除等改革方案的深入,官员的特权将进一步削减,官员是普通公民的理念将逐渐深入人心,有利于清除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

(二)建设民主政治,让人民起来监督

建国初期,在回答黄炎培历史周期律问题时,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监督的思想。当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监督风生水起,对官员的贪腐可以说是一把利剑。另外随着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对政府官员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些都会进一步压缩官员对贪腐和营私舞弊的空间。同样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一体化,民众素质提高倒逼着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三公”监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都会倒逼着政府改革。在民主政治监督下,官员的贪腐、言行不一、不讲信用的情况也将会逐步减少。

(三)加强制度建设,改革体制机制

官场陋习必须用改革的力量去破除。胡适先生指出“人性是不容易改变的,公德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故救济之道不在乎妄想人心大变道德日高,乃在乎制定种种防弊的制度。中国有句古话:‘先小人而后君子’,先要承认人性的脆弱,方才可以期望大家做君子。……制度的训练可以养成无私舞无弊的习惯”。[2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调要依法治国,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李克强总理主导的政府权力清单精简下放,都是政治制度化、政治上轨道的具体体现。近两年,中国政府在反腐倡廉上推出了许多新的举措,如信息公开,断崖式降级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四)独立生计,不把做官求荣作为人生的唯一归宿

黄远生认为“必须有独立之生计,而后其人乃能独立自尊”。[25]有了独立生计,不当官也可以生存得很体面,有助于官员独立人格的养成。

梁启超和杨昌济都认为求官者多,而官职有限,“求官者百而得官者一”,[26]无论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有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就有什么样的国民。首先要在教育方针上改革,改变官本位观念。“若想中国成一个近代国家,非以职工阶级代替士人阶级不可;若想中国教育近代化,非以动手动脚为训练、焚书坑儒为政纲不可。”[27]“要为有才力的青年找非官吏的出路。使青年眼巴巴的只看到做公务员一条路上,是为青年堵职业之路”。[28]

发展实业,拓宽生存之路。杨昌济认为,如果人们把求官的心思用于发展实业,所得之利是做官的百倍千倍。另一方面,不靠作官谋生,可以消灭依赖政府之奴隶根性,才可能真正起来监督政府。

(五)选贤任能,实行官场优胜劣汰

胡适认为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很好方式,关键是怎样考,考什么的问题,梁启超也承认“取士以科举,虽不讲经世,而足以飏太平;选将由行伍,虽未尝学问,然足以威萑苻;任官论资格,虽不得异才,而足以止奔竞”。[29]何鲁成也指出“今日要谈澄清吏治,只有考试一个办法。考试不但可以摈斥无学识的,并且可以选择优良的人到政治舞台上来”。[30]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利于安分止争,后为西方所借鉴,形成文官制度,今天如何健全和完善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官员个人的修为

李树青针对官场积弊,指出“而我们,在政体上,对于专制、民主甚至于一党专政都实验过,却一样没有表现出较好的成绩来。也许还是一句老话‘有治人,无治法’的原故罢?”[31]黄远生认为“夫欲改革国家,必须改造社会;欲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32]“寡欲”是政治人物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熊十力呼吁当时居高位的人,要公而忘私,国尔忘家,要以身作则,“在本身上做切实功夫,先把自己改造,而时势亦随之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否则,空言法治在短期内难以奏效。

正如李景汉对县长所提出的要求那样,“今日所需的县长,绝非至要两袖清风如‘彭公’‘刘公’者就可以胜任,他也必须具有唤醒民众,领导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的能力,和应付时代问题及适应时代需要的学识”。[33]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适应时代潮流,号召人民群众,才能使人民对于政府和官员有信仰。

[1]梁启超.梁启超演讲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4.

[2][8][13[25][32]黄远生.游民政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191;30;10;27;64.

[3][4][9][10][26]陈独秀.李大钊主编.新青年第一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58;159;175;242;239.

[5][14]鲁迅.鲁迅精品集[M].浙江: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289;289.

[6]梁启超.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32.

[7][29]梁启超.梁启超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254;4.

[11][17][19][20][21][22][23][30][31][33]谢泳编.独立评论文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98;163;174;353;354;181;174;276;355;393.

[12[1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5;167.

[16][27][28]]傅斯年.现实政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25;101;131.

[18]梁启超.拈花笑佛[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1.

[24]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41.

责任编辑:李彦

K258

A

1673-5706(2015)01-0109-04

2014-09-10

刘利敏,安徽行政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梁启超官场官员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员晒书榜
官场动态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