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美学的媾合
——从经验构想出发的“科学美学”价值评价

2015-02-12赵金凤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门罗主观美学

赵金凤

科学与美学的媾合
——从经验构想出发的“科学美学”价值评价

赵金凤

现代“科学美学”从本质上说是经验的而不是理性的。它从经验主义出发,将审美判断建立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之上,拒绝对美的本质作纯哲学式的追问而走一条介于传统与现代的中间道路。正是在研究方法、审美价值、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中对传统美学所做的似是而非的改造,科学美学无法完成转换传统美学内在动力的任务。这使得科学美学只能是一种缺失了快感的实用艺术,丧失了美学作为人的情感家园的独特功能。

门罗;科学美学;经验;快感

20世纪美学的总体发展路径是从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本体论转向审美经验论。科学美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为美国现代实证主义学派。他们深受杜威实用主义与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科学美学的产生。所谓“自然主义”是一种标示着一种反对各种形式的超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和现代艺术的特殊风格。它“把判断建立在通过感觉和内省所进行的观察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那些被认为是自明的或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们揭示的‘第一原则’中推导出来的东西的基础之上”。[1]正是基于这样一些主张,现代科学美学主张用一套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艺术品以及与艺术品有关的人类活动。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反对对审美主体作绝对抽象化和共性化研究;其次在方法上反对由黑格尔和康德肇始的传统思辨哲学的逻辑推演方式;最后在认识论上反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论证模式。现代科学美学的逻辑进路表现出一种对实证的知识的追求。但由于它执着于对具体的形而下的艺术品的研究上,从具体的事物即它的表象出发,而由此产生的美感也只是个别的、个体的经验。因此这种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一种知识要想成为真正的确定性的知识它必须能够适用于任何对象。这在康德那里已经被证明过了。康德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先天综合判断。一种知识既要有经验的内容同时还必须具备先验的形式。而一种从个体的、个别的经验对象出发所构建的知识根本不具有确定性,科学美学由以建立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它的结局,注定“科学美学”既无法走向科学也无法走向美学。

一、现代科学美学的思想来源——桑塔耶那自然主义美学

谈到自然主义美学,不得不提及自然主义美学的开端人物——桑塔耶那。他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通过与美国实用主义相结合,对美国思想界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的美学思想开创了美国美学发展的先河,也为科学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桑塔耶那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思想渊源,将怀疑主义、反理性主义综合运用到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中,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美学主要表现出三种倾向。

第一,基于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他重视对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否认美的客观独立性。如他认为,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了的价值”。[2]美是一种快感,是人们的一种情感,是情感在客观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化了的快感。他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美即美感,正是由于人有知觉,能感知到对象的价值和产生审美愉悦,所以美是感觉的符合。桑塔耶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想认识美、了解美,必须从人类的感性经验中去寻找它的根源。因为“美是一种价值,不能把它看作是种能影响我们感官而才被我们所感受的独立存在。它只存在于知觉中,不能存于其他地方。一种不曾感知的美是一种不曾感觉的快感;那是自相矛盾的”。[3]桑塔耶那只承认感觉到的美,将美感完全看成是主观的心理感受。

第二,桑塔耶那由经验主义走向怀疑主义,桑塔耶那只相信感觉中的美,一切他的主观感受感觉不到的事物都不能称为是美的。客观世界上是否存在着独立于“我”的感觉之外的美,“我”不能说也不能确定。他在美学上表现出明显的主观论特征。他认为,不仅美的来源是主观的,而且美的体现和美的标准也是主观的。这样,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一切都只是主观的心理感受。他认为,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就已经把主观的感觉和心灵渗透其中,世界已不是他原来的那个样子了。他指出,在这样一个机械的世界里,除了我们自己和人性的偏见之外,我们就不知道有任何价值因素。抛弃了意识,我们就抛弃了一切可能的价值。这样,他在否定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和否认其有客观来源的基础上,把美的来源归结于人的主观意识,这正是他主观论美学特征的显现。桑塔耶那明显地走了一条休谟的怀疑主义路线,将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就会表现为一种怀疑主义。这也是西方哲学自古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两派之争的传统的反映。

最后桑塔耶那从反理性的角度将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感受相同一,从而彻底否认了人在审美过程中的理性能力,把人对客观事物的快感也即美感看成是事物美的本质。他重视人的本能体验,主张回归自然、恢复对世界的物质性认识。在他的前期美学中包含了自然这一基本范畴,同时也讨论了材料、形式和表现这三个要素。如他认为事物是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之中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题材均来自现实生活。艺术作品的结构必须与主体的心灵结构相一致,主体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对象,对象方能显示出美来,也才能引起主体的快感。桑塔耶那还具体分析了快感产生的过程。他认为当某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时,我们的感觉过程是愉快的,各种感觉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投射于某物之上,从而构成某物的形式和本质的概念,此时快感就立即和事物结合,使我们不能把这种快感与客观化了的情感分开,快感就像是事物的一种属性,这种情况就可称之为美,也就是说,一种不消融于感觉器官之中的快感,而是与感觉并存的快感就是美的感觉。袁义江,赵廉在《论桑塔耶那的自然主义美学》一文中指出桑塔耶那对快感的分析独具特色。他一反传统美学侧重于对美的本质作纯推理的做法,充分考虑到人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和生物学问题,尽管有将审美快感生物化之嫌,但仍不失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可以说,桑塔耶那美学走了一条经验实证的路线,他将美感建立在“此时此刻”的经验基础上。这种侧重对经验心理的分析抛弃了传统理性美学的思辨性,向着生物化和实证化的方向发展。桑塔耶那的主观经验主义美学开创了现代美学的源流,此后美学发挥了其经验主义的倾向,企图走一条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道路。

二、科学美学的理论特征——以门罗美学为例

(一)从经验构想出发的审美形态学。门罗是美国现代科学美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汲取了桑塔耶那的经验主义,将审美经验作为其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于桑塔耶那的“美即美感”理论,门罗仅仅依傍于具体的艺术,把美及审美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他明确规定了美学研究的领域:艺术作品或其他类型的产品形式以及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他的美学的第一部分“审美形态学”主要研究美学中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艺术或艺术品进行分析、描述和分类,亦称为“艺术形态学”。“形态学”原本是生物学和解剖学系统中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生物体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的科学。门罗把它引入美学,其主旨就是要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艺术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和分类。为了能够具体地研究艺术品和其它类型产品的形式特征,他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研究构成艺术品的诸多环节、要素、材料,细节、概念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第二,研究由这些要素互相联系所结成的瞬息即逝或反复出现的结构形态。同时他又强调,审美形态学还应当研究“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积极的机能性关系,研究整体形式刺激人们的统觉——包括复杂的对含义的解释和理解的感官系统。——这样我们对艺术所进行的分析就能容许其他观赏者进行检验和纠正。”[4]可见,门罗按照直接的观察和感受对艺术作品进行描述。审美经验只是用来对艺术作品进行证明和检验的假设。这种个体的、具有差异性的审美经验也只能作为假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门罗指出,美学研究要想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哲学思辨的努力,而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宗教学的知识来充实美学研究。他指出应该将内省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应用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研究,将结论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具体事实上,这种新自然主义强调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采取一种折中的路线,具有明显的多元、综合的特征。他认为人的经验始于观察,只有从纯客观的、纯描述的观察出发,通过当下的直觉,不带有任何的倾向和判断,才能真实准确地认识客体。为此,他拒绝对美作直接的价值判断,也不制定评判的标准。他认为,科学美学要遵循“从事物本身出发”这样一个原则,就不能带有任何理论色彩,更不要受到哲学体系对美的本质的看法。这样,他的科学美学就不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学理论和知识系统,而是要获得知识和实现控制。门罗的目标就是要把美学改造成能够指导具体实践的实用性学科。

(二)缺失了快感的审美心理学。如果说审美形态学是对具体的艺术形态进行研究的话,那么在审美心理学中门罗则着重审美经验的心理分析。正是在这一部分中门罗实现了他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的理想,即把美学变成一门科学的、可以用经验验证的美学。桑塔耶那自然主义美学主张美的事物的存在和观赏者的经验是同格的,美只是一种经验。我们可以依据以往的经验假设重新对审美对象进行归纳、验证。门罗秉承桑塔耶那自然至上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看作如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进化的过程。艺术、审美经验只是科学所揭示出的自然秩序中一个更加高级的阶段,不存在特殊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是心理的复合结构,包括全部感性知觉方式,是人们观赏艺术品的一种态度。因此他主张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他不同意费希纳建立的机械的实验室法,而认为实验法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即从各种可能的研究途径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本质的态度。它使科学的方法变得更灵活。

在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对审美现象进行崭新的和深入的观察,要尽量客观地并且丝毫没有个人偏见地去发现一些重要的线索。通过对这些审美经验材料的观察和实验,对以往的理论假设进行系统地验证和修订,为进行具体的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打下基础,从而摆脱形而上学方法的束缚。同时他也承认要做到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的标准也就只能是一种相对和实用的标准,主张在具体的实例和纯论证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在进行几番观察之后,门罗指出还应该对理论和作品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更加真实地认识艺术及艺术对人的影响。最后,门罗指出通过实践方法得到的理论最终是为了能够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不能指导实践,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和知识。门罗的审美心理学从对艺术形式有关的经验中去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和类型的心理原因,甚至于试图从产生这种现象的人类机体的方面去寻找,所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描述性方法,通过对艺术实践和审美过程做出描述和分析,在感觉中寻找美。门罗美学从根本上说没有完全脱离主观感觉论,他的符合论也只是内心感觉的符合而不可能是与外物的真正的符合。

三、科学美学的价值评价

科学美学力图把科学与美学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杂糅在一起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美学——科学美学的努力是徒劳的。科学美学从经验出发并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品进行纯客观的描述的基础上就把美学从天堂拉到人间,把美学世俗化、庸俗化了。作为一种超验的理性,美具有独立性,它不依赖于任何个体的经验,也不适用于个体的经验。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但这并不等于说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这种标准仍然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标准一定是大家普遍接受和同意的。而科学美学不制定一个确定的标准同时又拒绝从认识论角度对美作出评价,因此它无法确立一种严密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我们认为应当从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理解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首先,科学与美学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美学将两者杂揉在一个概念之中,用科学来规定美,在概念上就很难说通。科学关注的是客观的物理世界,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要求的是结论的精确性和严密性,而美学恰恰具有模糊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科学要求“真”,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用一整套逻辑规则来保证它的真理性,而美学从不关心物理世界的真理性,只关心人类的道德情感领域。从人类的善行中寻找美的理念。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理想国也认为具有极高道德水平的人应该是摆脱了物质等感性世界的纠缠而达到纯理念世界里的人。横亘在科学与美学之间的这种天然的分水岭,使得两者很难得到统一。黑格尔指出,审美形态类型是美的理念在历史发展中所显现的差异面。美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不可能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得到规定。

其次,科学所研究的物理世界是一个符合自然规律,做着机械运动的无机世界,美学研究的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有机世界。美学研究的对象超越了具体的、现实的物理世界,达到彼岸世界。人只有运用理性或想象力才能达到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直觉把握。用科学去规定美学,是一种误用。科学永远无法解释美学。现代艺术所呈现出来永远都是超越现实的,如果它囿于现实,就不能够表达出人类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思维动物的特质,也不能称其为艺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上理解,美是在把客观对象主体化和人的目的对象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感受性。美是一种自由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自由活动的肯定性价值,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尺度。客观的尺度是用来改造客体,实现物理世界“真”的一面;而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对客体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使客体向着符合人类的要求变化的一种合目的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求“善”的活动。人类将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统一起来,就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就表现为人能够运用内在的审美尺度占有客体,从而使自然物成为人的美感对象。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美是一种自由的形式,人类正是通过自由实践活动,才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实践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1][4][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石天曙,滕守尧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公司出版,1984:146~151;275~277.

[2][3][美]桑塔耶那.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3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8.

责任编辑:李彦

B83

A

1673-5706(2015)01-0105-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ZX018)阶段性成果。

2014-08-28

赵金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门罗主观美学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盘中的意式美学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妆”饰美学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