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学习武术的影响
2015-02-12张燕群黄俊儒
张燕群,黄俊儒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武术已被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现代影视与小说的发展,以武术为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其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当代青年产生了误导,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作为社会热衷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因此青少年能否正确地认识我国武术传统在武术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网络、广播等一系列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电影、电视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更是主宰着年轻一代的业余生活。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也离不开媒介的传播,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最早接触武术就是从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和李连杰的《少林寺》开始的。
1.1 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对武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促进了武术的宣传。1982年,影视作品《少林寺》的上映在当时创下了上亿元的票房,影片中的主要演员都是当时我国武术界的精英,片中展示的武术打斗没有替身没有特效,全部都是真人真功夫,它将中华武术功夫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它的上映一时之间在国内掀起了习武热潮,特别是年轻人更是对学习武术拥有超人武功有着无比的憧憬;上世纪70年代武打明星李小龙又进一步通过荧幕将武术推向世界,将中国功夫展现在世界舞台上,让无数外国人通过功夫认识了中国及中国文化;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影视公司又先后推出一批功夫题材的影视作品,从《猛龙过江》《醉拳》到《卧虎藏龙》等,每一部影片的上映都会吸引无数外国人慕名来到中国学习武术;而近年来国内上映的《叶问》《蔡李佛拳》等影片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而向观众展示了武术的拳种、流派、套路、器械,尤其是《叶问》,可以说咏春拳的学习热和叶问一代宗师形象的扩大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甄子丹。可见,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对武术的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侠义精神促进社会和谐。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武侠小说,主人公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侠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和观众;武侠小说中始终贯穿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及邪不胜正的真理,激励着我们见义勇为和与不法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心;武侠小说中主人公言必行,行必果的“信”,以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也是现代经济社会人们所推崇的一种道义、一种精神,这种渲染无形中促使了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最后,侠义精神增强民族精神。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虽出身契丹,但为汉人所养,在契丹与宋朝的对战中,他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情结中,而是挺身而出,为了避免宋辽开战百姓生灵涂炭,他不惜犯上逼辽帝退兵,最后以死换取天下的太平;《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虽然天资愚钝,忠厚老实,却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朋友义,最后成为一代大侠,身处江湖却心系百姓和天下苍生,带领宋军保卫襄阳力抗蒙古的侵略。武侠小说中诸多鲜活的人物如乔峰、郭靖、张无忌等形象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并非只是因为他们武艺高强,有显赫的功名地位,而是他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那种民族气节;不仅如此,影视作品中许多经典台词和画面如《精武门》中的 “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影片《霍元甲》中最后时刻全场高呼“自强不息”的情景、影片《叶问》中主人公叶问为了民族精神和武术精神拳打俄国大力士等一系列经典画面无形中增强了读者和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1.2 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对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导致了人们对于真实武术认识的偏差。不少影视作品在拍摄时为了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往往会采取比较夸张的表现形式,将武术夸张化、神秘化、简单化,比如剧中主人公飞檐走壁的身法、万夫不当之勇甚至刀枪不入的神力与真正的武术和武功也往往有很大差距;而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拳种、流派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远不及影视媒介的传播广;同时影视媒介传播的对象比较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对于影视武术信息的分辨能力也不同。对于具备一定辨别能力的观众来说,他们可以清晰得分辨出武打影视作品的真实与虚构,在欣赏过程中更注重于影片的娱乐性或者体会影片所贯穿的“侠义”思想;但是观众中也不乏有少年儿童或其他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他们将所接触的“艺术武术”混同于真实武术,所得认知必然有一定的误解。如原本一部养生保健的《易筋经》,经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改编就成了无数少年所追捧的少林至高武功秘籍。“降龙十八掌”“轻功水上漂”“葵花点穴手”“一阳指”等这些 “武学典籍”常常使青少年们痴迷。若长期吸收这些“艺术武术”,家长和老师又很少介入此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很有可能使青少年误入歧途,甚至给身心带来伤害。
其次,影视暴力给青少年儿童造成了不良的心理影响。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不外乎于“打”和“杀”的暴力手段。他们以武力征服所有人,令所有人为之生畏。这种以武力征服人的思想会在无形中渐渐渗透到青少年的心里。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尚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因此长期接触带有“暴力”的影像作品必然会对其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也很可能就会产生武力可以解决一切的简单认识。
最后,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误导着人们对于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发展源远流长,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在这过程中,逐渐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如儒家文化的“德行”规范,墨家思想的“尚武任侠”、道家思想的“和谐”观念都被兼收并蓄。可以说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去练习所谓武术难以得其精髓,而这样的“武术”仅仅只能是一种类似于体操的肢体动作。武术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就有健身价值、技击价值、教育价值、观赏价值等诸多价值,而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武术拳种、武术门派之间的斗争,仅仅突出了其技击价值,而受媒介的熏陶和影响,很大一部分人学习武术的动机也仅仅只是武术中的防身与技击,武术的真正精髓与内涵反而被忽略甚至丢掉了。虽然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学习者有着不同的需求,但是缺乏文化内涵的武术并非真正的武术。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武侠作品对武术的发展显然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影视制片商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去赚取观众的眼球,武侠影片也因此发生了一定的裂变。一部好的武打电影,除了向观众展示精彩的武打动作,还能通过电影展示武术的套路和拳种,以及一个习武者所具备的武德修养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民族精神,无形之中以“武”的形式教会了观众怎么去做人。但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垃圾,不仅缺乏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影片中的武术用于主人公的报仇,杀戮以及征服,渲染暴力及血腥。这不仅扭曲了真正的武术,也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于武术的认识,最终导致观众对武术的理解出现偏差。
2 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对青少年对中华武术的认识的影响
青少年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也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如今武术已成为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甚至有学校专门设有武术课,青少年能否正确理解武术、学习武术,直接影响着其对武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
2.1 对青少年学习武术的积极影响
武术教学内容在学校体育课上的普及,使得青少年可以在课堂上习练武术。在此之前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或者练习过武术,因此对于武术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武侠小说或者武打电影。武侠小说中出神入化的武林绝学和武打影片中眼花缭乱的精彩打斗无不赏心悦目,使得青少年一代对于学习武术有着无比的向往和憧憬,因此在学习武术之前,青少年往往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引用到武术流派、拳种、套路,如“咏春”“蔡李佛拳”“太极拳”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了解到了武术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将要学习的武术内容充满了期待。
2.2 对青少年学习武术的消极影响
首先,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所采取的夸张的艺术表现方式,客观上增加了武术的神秘感和魅力。这使得青少年在学习和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自己所学的武术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真实的武术并没有自己所了解到的那么厉害,影片中各种精彩打斗的场面似乎完全不可能。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过大,导致丧失学习兴趣。
其次,急于求成。武侠小说中的比武决斗往往不是武者自身修养的比较,而是门派拳种强弱的比较。只突出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方式往往会使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而对于一些基本功练习如对于弓马步、踢腿、柔韧等常用的武术训练感到不耐烦,甚至在学习初期的泛化阶段不注重基础练习而是单纯地去想动作路线,最终导致动作僵硬或者错误。
最后,青少年对武术认识存在着局限。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强调最多的是武术的技击性,而很少去关注武术的文化和内涵,这使得青少年在学习武术时忽视了武术的其他功能。武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数千年,融合了百家思想。离开了文化的武术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武术。青少年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如果只单纯地追求武术的技击特点,认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能在格斗中战胜对手,必然会使习武走上歧途, 如有的学生“学习散打可以防身,学习太极拳可以健身”的割裂式思维,就是一例。实际上,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哲学中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转化的观点以及量变到质变等思想在中国武术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如太极拳讲究身体局部与整体的变化、快慢的结合、刚柔并济等,可以说太极拳就是道家学说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道家所追寻的“道”,可见脱离文化去谈太极拳,就仅仅是一种肢体动作;不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不用说武术的技击特点,就是简单的健身价值也很难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学习武术不仅是要求掌握动作,更不是去用于技击和搏斗。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在肢体活动中体会和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 结论
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等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武术,吸引了更多的人去学习武术,但是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在其表达效果上将武术夸张化,艺术化,导致不少观众和读者曲解了武术,割裂了武术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其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或者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在武术课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武术有正确的认识,在练习过程中能在身体动作练习中渗透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武术的内外兼修,从而汲取武术文化的精髓。
[1] 刘晶,虞定海.民国武侠小说与武术发展的互动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1):21~23.
[2] 高尚.论金庸武侠文学对现代大学生武术观念的影响[D].太原:中北大学,2013.
[3]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宋永加,辛治国.武侠小说与武术发展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2008.
[5] 余小平,李率文.武打影视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77~79.
[6] 石健.民国武侠小说对中华武术的弘扬[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21~122.
[7] 代凌江,赵斌.浅谈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对峨眉山武术的误读[J].搏击·武术科学,2008,5(7):18~20.
[8] 石华毕.从文化的视角看武术影视传媒[J].搏击·武术科学,2010,7(4):23~25.
[9] 张德胜,姜晓红,于淼,张素芳.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113~116.
[10] 杜君鹏.优秀武术影视传播者在武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