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养生文化研究

2015-02-12李颖侠孟峰年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饮食文化

李颖侠,孟峰年

游牧民族是指无固定住所或经常迁徙,以放牧、狩猎等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族群的总称。其主要特征是“居无常所,逐水草迁徙”。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看,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西戎、月氏、乌孙吐蕃、匈奴、柔然、鲜卑、回鹘、羌等。这些古老民族长期生活在广阔的北方草原、戈壁区域。由于战争、掠夺、和亲、互市、迁徙等因素以及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与相互交融与整合,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各民族宗教信仰各异,加之交错杂居,凸显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其中各民族的养生文化多姿多彩,极具民族特色。北方游牧各少数民族所造就的传统养生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和生存需求中不断总结、完善发展起来的具有养生保健之道的集合体,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特色文化,更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所在。笔者从不同层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养生保健精华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现代人的养生与健康观念提供一些新的启迪和借鉴。

1 北方游牧民族养生文化内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中[1]。“养生”中的养,指保养或调养;生指生命或生存。养生就是预防和治疗因生活习俗和不良习惯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目的是为了养护身体,健康寿世。在古代,养生称谓较多,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等。北方游牧民族养生文化以游牧民族文化为基础,并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以满足人的生理和生存需求,以健康寿宁为目的的健身养生思想和方法体系。在宗教信仰方面,如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和佛教的生态观、藏传佛教密宗的禅定、伊斯兰教的“大净”和“小净”等卫生保健养生和自然生态养生观。在饮食养生方面,如藏族按藏历的不同季节、属性食用不同食物;蒙古族以茶食、白食、红食为主进行饮食养生;哈萨克族的药食同养;维吾尔族根据人的气质类型进行养生等。对于医药保健养生,各民族独具特色,如藏族的藏医三因学说、蒙医的“三根”学说、哈萨克族的“布拉吾”养生、维医的“四诊”诊疗方法等。在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文化养生等方面,各民族的体育、舞蹈、音乐等文娱活动起到了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养生效果。可见,北方游牧民族的养生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直接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对生命的敬畏与健康福祉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北方游牧民族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宗教行为养生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从心理反应、文化形态和社会手段等方面影响着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并进而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2]。因此,北方游牧民族的养生行为也必然伴随着宗教信仰而长期存在,并融入到各民族宗教日常生活习俗中,呈现出各自特质。如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狩猎民族蒙古族,非常注重萨满教的“万物皆有灵”的古老观念。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均有灵性,人们的一切行为习惯都应遵循,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或报应。对自然的崇拜行为来自于宗教的信仰,也形成了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蒙古人来说,宗教的力量是不可逾越的,常怀依赖和敬畏之心,如蒙古人对火和水独有情钟,规定不得在火堆上洒水和撒尿,不得随意燎荒,以免引起草原火灾;与亡人接触的人或亡人用过的衣物等均要经过“火神”的净化或“洗礼”,以便消除因沾染不洁的罪恶;在春天和夏天两季中,白天不得坐卧水中甚至洗澡,不得在湖泊或河中洁手,不得用金银盆具取水,在草原上不得晾晒潮湿的衣服等等。反映出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重以及对所赖以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折射出蒙古民族由于尊崇宗教而表现出的天、地、人合一的对修身养性的追求,这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吻合。

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以修习密法为宗旨,以修行禅定为中心,以布施行善、修成正果成佛为最终目的。因此,修行密宗也就成为了信教徒一生修持的一件大事。修炼密宗要求自己的一切行为活动与“佛”的身密(坐禅)、口密(诵真言)、意密(观想)相统一。佛教认为,人类的疾病有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两种。身病属自身肌体的生理性疾病;心病是由于自身内心的贪欲、怨憎及妄想(即佛教所述的“贪、瞋、痴”三毒)而产生的“烦恼”心境所致的心理性疾病。佛教中的“五戒”“十善”等戒律对规范人的心志和调整心态以及保养肌体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本身就是修持和养生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规定戒除不正当的淫欲、饮食要适宜和适量、有病要遵医嘱和服医生之药、要避开灾害和厄难之事、要远离凶险的游乐活动等养生内容。

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主要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自己的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不重今生重来世”,要禁欲、苦行和守贫[3];在修行上严格遵行五种规矩(即念经、礼拜、封斋、纳税、朝觐),比如礼拜者在礼拜前身体和服装都要洁净,其目的是为了清除一切心理邪念,保持纯洁心灵。如用清水做部分清洗(“小净”)或全身清洗(“大净”),在进入清真寺大殿之前,必须脱鞋,不允许有擤鼻子、吐痰等不洁行为等等;从养生意义来说,这种卫生习俗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另外,从宗教信仰心态方面追求虔诚的心理,坚信通过虔诚行为,才能获得心理的慰藉。这对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2.2 饮食与食疗养生文化

宗教信仰、地域环境、自然气候等因素决定了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长期以来游牧民族以马、牛、羊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因此肉类食品和奶类食品在饮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蒙古族把食品分为“红食”和“白食”。红食是指肉类食品,蒙语称“乌兰依德”;白食指奶类制品,蒙语称为“查干依德”。肉类食品主要包括牛肉、羊肉等,属温补类食物,蛋白质含量较高。长期食用能强健筋骨,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尤其在北方气候严寒时节具有暖胃和御寒的功效,是很好的益补食品;乳制品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类食品主要包括鲜奶、奶酪、酥油、阿如拉、楚拉、黄油等。饮料主要有奶茶、艾日格、塔日格、好日木格、澈格、奶酒等众多种类。奶制品营养丰富。不仅可以充饥和解渴,而且还有治疗肠胃病和呼吸系统的功效,以及美容作用。品茶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之一。蒙古牧区俗语说:“宁可一日无食,小可一日无茶”。蒙古人一般一日三餐都喝热煮的“咸奶茶”。茶本身有醒神消渴、清热解毒、消除疲劳、调理脾胃的作用。若再与鲜奶搭配饮用,更具有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之功效。

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主要以糌粑为主食。糌粑不仅营养丰富,携带方便,而且配以酥油茶,可起到润肺健脾、提神滋补之功效,经常食用可治胃溃疡等胃肠疾病。在很早以前藏族人就认识到饮食不当会致病的道理,非常注重饮食习俗。如在藏族的《四部医典》中指出,不食腐烂有毒食物,不喝生冷或浑浊的水,强调饮食的节制和数量搭配,不可过饥过饱等。另外,藏医食疗讲究食物的相生相克,按不同季节根据食物的属性特征进行相应的服食补养。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上忌食猪肉及非宰杀死亡的肉食,也不吃动物的血。饮食主要以肉食品和乳制品为主,面食为辅。肉类主要有牛、羊、马肉等。马肉是肉中上品,食马肉不仅能强筋补气,而且还有活血祛湿,降低血压等功效;乳制品主要有马奶、驼奶、酸奶等食品。用马奶发酵制成的马奶酒,味温和甘醇,对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痨病、肺气肿等)有较好疗效。骆驼奶不仅滋阴壮阳,强壮筋骨,而且对调节物质代谢具有很好的效果;面食是用发酵的面团烤制成叫“馕”的食品。馕饼表面撒有芝麻、洋葱、葵花仁等,不仅咸香酥脆,而且具有健脑益智、健胃养脾,利尿解酒之功效。

维吾尔族多以面食为主,如馕、抓饭、馓子、帕尔木丁等,独具特色。尤其是手抓饭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有丰富的营养和食疗价值。另外,肉类和水果作为副食也是维族经常食用的食品。在饮食习俗上,注重膳食结构的搭配,如常吃干果、瓜果酱、甜酱类食品,喝奶茶、油茶等;在饮食卫生方面,严格以《古兰经》为准则,讲究食品的洁净和卫生,如不食死亡的动物以及血液、不得浪费食物、饭前一定要净手、饭中不得大声说话、饭后不得当人面剔牙等。维吾尔族人也非常注重食疗。用各种天然调味品精制而成的药茶具有健脾醒脑、散风通络之功效。可见,不论是饮食结构或饮食禁忌,还是食疗方面,无不蕴涵着维吾尔族人养生保健卫生的理念。

2.3 医药保健养生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的医药保健养生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按其内容可区别为两类,即饮食疗法与物理疗法。饮食疗法利用食物的不同属性、食物间的搭配以及偏重,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物理疗法主要有灸疗、药浴浸疗、薰疗、冷热敷疗、砂疗、温泉疗法、蒸气疗、泥疗等,是利用药性和自然属性结合中医经络等学说达到由外到内的治疗方法。

在元代,蒙古营养学家忽思慧用汉文撰写的《饮膳正要》中阐述了饮食制作和饮食宜忌、食物相克和饮食利弊,以及饮食疗法的药物、药方等;书中记载的食物本草药200多种;还对四季的饮食、饮食数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进行了论述。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在饮食中多肉类、少蔬菜的饮食习惯。由于肉食不易消化,蒙古人在长期饮食经验中得出饮用流质的汤食和奶食则利于消食。古代的蒙古族对人与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起初只是感性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外来医学特别是汉、藏医学的影响,逐渐变得理性化,蒙医蒙药也得到了发展。例如,灸疗、罨(热敷)疗、热血浸疗、正骨、马奶酒疗法等物理疗法,都是蒙古族的传统医疗技术。

藏族的医药保健具有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藏医理论认为:人体“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精)”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和汗液)”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4]。藏医理论将各种疾病归纳为寒、热两大类。认为寒性病是由“隆”和“培根”引起的一些慢性疾病;热性病是由“赤巴”引起的急性疾病,并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可见,藏医在用药方面,以“三因理论”为指导,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特别是坚持辨证施治和身心同治的思维方式。藏医诊断病症方面采用望(观色)、问(询问病史)、触(切脉)方法。另外,藏医的物理性治疗方法主要有药浴、蒸汽熏、拔火罐等。

哈萨克民族使用药浴与蒸薰洗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布拉吾”。它是药物通过体外熏洗、蒸烤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尤其对因潮湿引起的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肤病有奇特的疗效。另外,还有正骨疗法、放血疗法、皮浴疗法等。

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科门类齐全,内容几乎涉及到现代中西医的全部。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融内科、外科、儿科、传染病科、精神病科等为一体的诊疗门类。既有多种学说的医学理论体系,又有“查脉”“望诊”“问诊”“闻诊”等诊病方法;既有内服的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药剂形式,又有外治的熏药、坐药、放血、热罨、针刺、结扎、切开排脓、按摩、日光浴、温泉浴、埋热沙、手法复位等特殊疗法。维医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有护理疗法、食物疗法、药物疗法和用手疗法四种。常用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各类制剂,达上千种之多[5];药品种类琳琅满目,诊疗方法独具特色,诊治措施系统全面,对祖国的传统医学保健作出了突出贡献。

2.4 体育、文娱以及日常生活习俗养生

对于游牧民族来讲,除前面已论述过的饮食和食疗养生外,体育、文娱以及日常生活习俗方面处处体现出养生元素。如蒙古族的民间体育有博克、射箭、赛马、跳驼、马术、鲍格棋、打布鲁、打唠唠球、蒙古舞蹈等;藏族的赛马、射击、押加、赛牦牛、射碧秀、朵加、奔牛、藏棋、藏戏等;维族的且里西、达瓦孜、叼羊、打嘎嘎、抢花帽、顶瓜竞走、维族舞蹈、木卡姆等;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叼羊、马上摔跤、躺倒拔河等。这些文娱活动伴随在北方各游牧民族日常生产、生活、宗教活动以及各民族的节日节庆中。尽管只是文艺、文娱或是宗教活动,但从养生角度来讲,都有养生的成分融入其中,并伴随其始终;不论是自娱或娱他,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均具有健身康体、娱乐情志、情感调谐的养生价值,可归属于精神养生或文化养生范畴。

3 结语

北方游牧民族的养生文化多姿多彩。一方面,它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并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它又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在饮食和食疗方面,吸收了中原食礼俗观念,并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养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各民族已脱离了居无定所, 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但长期积淀下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失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为我国的养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孟峰年.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 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3]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永红.神奇的藏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 续西发.维吾尔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饮食文化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谁远谁近?
何为清淡饮食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健康饮食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