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腹部腧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思路探讨
2015-02-10赵征宇罗亚男
赵 江,赵征宇,2*,罗亚男,陈 洋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四川 成都 610075)
针刺腹部腧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思路探讨
赵 江1,赵征宇1,2*,罗亚男1,陈 洋1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四川 成都 610075)
赵征宇副教授临床根据中医辨证或借鉴西医对疾病的认识,运用腹部腧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理论以整体调节胸腹腔压力为着眼点,避免了局部取穴的不足,临床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腹部腧穴;针灸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年龄相关性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发生了慢性的退行性改变,钩椎关节、关节突、椎间盘发生退变及增生,导致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下引起神经根受压迫,从而产生颈部疼痛、根型痛、根型肌力障碍、腱反射异常等典型症状。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主要采用手术疗法或者药物疗法,加之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风险使这些方法在患者群中接受度不是很高[1]。在中医治法中大多以针灸为主,传统上多以颈部局部取穴为主,如颈夹脊、局部阿是穴等。这些方法也是以患病部位局部调节为主,小针刀也是以此为着眼点。导师赵征宇从整体着眼选取腹部腧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弥,补了局部治疗的不足。现对其理论探讨如下。
1 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胸腹腔压力
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颈、腰椎疾病患者的胸腹壁紧张,胸腹腔压力较正常人高。这部分患者常有便秘、腹胀等症状,且因咳嗽、喷嚏、用力排便等促使胸腹腔压力骤然增加时可诱发或加重临床症状。腹腔、胸腔压力常互相影响,由于压力的传导,反射性地导致颈部、腰背部肌肉紧张痉挛,椎管内及脊神经根鞘膜内亦将承受较大压力,促使炎性渗出物增加,脊神经根在椎孔处的机械刺激加大,症状加重。导师赵征宇擅用腹部腧穴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患。他认为其中原理之一就是脊柱静脉丛向上经枕骨大孔与硬脑膜静脉窦交通,向下与盆腔静脉丛交通。因此,脊柱静脉丛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和颅内外静脉的重要通道。针灸可有效缓解脊柱外周肌肉的紧张痉挛状态,使胸腹腔压力下降,从而间接降低椎管内压力与脊神经鞘膜内压力,缓解神经根刺激症状。
2 系统代偿
导师赵征宇副教授认为各个系统具有代偿功能,人体各种病变的发生,都有失代偿的因素。临床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常有便秘、腹腔胀气等症状,这是因为消化系统正在代偿颈椎周围神经系统的不平衡,临床上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消化系统疾病,就是因为消化系统已经失代偿了。赵征宇副教授选择腹部穴位针刺为主就是为了调节消化胃肠功能,进一步重新建立起这一举部维艰的代偿。颈椎病除了通过消化系统代偿,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代偿。譬如:同系统的腰椎代偿,长期的颈椎病最终会打破腰椎的上下代偿而导致颈椎病日益加重,如果仅治疗颈部往往效果不佳最终积重难返,故赵征宇教授通常会颈腰同治,疗效颇佳。
3 从阳治阴和从阴治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腹为阴,背为阳。临床上治疗五脏病多取背腧穴,六腑病多取募穴。颈椎病从病位上来看,居于人之项背部,一些医家认为“项为太阳之专位”,项背部为阳经所过,且背为阳,所以从此种意义上来说颈椎病为阳病,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在腹部阴面取穴是有理论指导的。这就是“上病下治,后病前治”主要体现。
4 借鉴腹针理论[2]
腹部不仅包括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入、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腹针治疗内脏疾病或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的优点;先天“神阙”经络系统是其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腹针虽然也是针刺体表,但由于腹穴在解剖上的优势,使之对脏腑失衡的调节更为有利,故可以提高内脏在应激状态下的相对稳定能力。所以在腹部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着预期的临床意义。
5 验案举隅
李某,男,40岁。2013年11月20日初诊。因“颈部活动不利伴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项部拘急不适、活动不利,伴右上肢麻木、头晕。当即到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就诊,行颈椎 MRI示:颈椎略呈后弓,颈3-7椎体骨质增生,颈椎各间盘变形,颈4-5间盘略后突,颈5-6、6-7间盘膨出,相应层面硬膜囊受压,椎管未见狭窄,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给予颈痛颗粒、甲钴胺、弥可宝、维生素B1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后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今日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见:颈部拘急不适,活动不利,右上肢麻木,时有头晕,脐周胀满不适,纳眠佳,大便难,小便可,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涩。查体:颈椎旁肌肉僵硬,颈5棘突右侧有压痛,右侧斜方肌紧张、压痛明显,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中医诊断:项痹—气滞血瘀。治则:通腑气、行气滞。处方主穴:上脘、中脘、建里、石关(双侧)、天枢(双侧)、气海。配穴: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操作:瞩患者取仰卧位,各穴直刺,腹部穴位直刺1寸,内关直刺0.5寸,足三里直刺1.5寸。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颈部症状明显改善,右侧上肢麻木感大减,脐部胀满感消失、大便正常。经2次巩固治疗后,诸症状消除。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碍生活。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本次发病除颈部拘急不适、活动不利、右侧上肢麻木外,尚有脐周胀满感、大便难的消化系统症状,此为阳明不降、里气不和,表气也为之不利,发为足太阳经经气不利的颈项拘急、活动不利及手阳明经前臂经过部位的麻木感。治疗以腹部取穴为主,降阳明、调里气以畅表气、调节腹腔压力间接降低椎管内压力,调节消化系统功能从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代偿。上脘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能够开胃腑收纳之门,饮食水谷得以入胃。中脘穴当胃之中间,胃之募,六腑之会,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可以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的气机。建里穴既可以助胃肠运化,又可宽胸理气,胸腹均调。石关穴不仅可以加强建里穴的作用,似“董氏的倒马针”,而且依据“薄氏腹针”理论,双石关对应人的项部两侧,选之刚好能对应。天枢为大肠的募穴,腹气之街,能帮助润肠胃,利运化,与中脘相配,能助益气、升阳之功。气海又名丹田,诸气病都可选用,以条畅经络气机。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对胃、心、胸之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百症赋》中说:“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足三里调脾胃后天之本。此处方看似是治疗胃肠疾病所用,但是对于调整胃肠功能,舒畅三焦气机,调节胸腹腔、椎管内压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的作用。
6 结语
赵征宇副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多年,学验俱丰,临床中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结合西医对疾病认识,以腹部取穴针刺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为颈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今后可以进一步加以总结和探索。
[1] 李波霖,周宾宾.中医外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4,45(7):75.
[2]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余 婷)
2015-07-02
赵江(1988-),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诊治筋病。
赵征宇(1968-),男,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诊治筋病。
R245.32+9
A
1673-2197(2015)23-0072-01
10.11954/ytctyy.2015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