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培训的语言选择及对策建议
2015-02-09刘娟
刘 娟
(云南农业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的语言选择及对策建议
刘娟
(云南农业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为提高对外教育培训的质量,笔者从十余年面向东盟教育培训的实际工作中,总结了30余期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反馈,发现:因每期学员都来自至少3个以上国家,不具备母语教学的条件,而使用英文教学,每期平均也只有10%的学员能听懂,且能听懂的学员平均知识接受率仅为35%左右。同时,还发现选择到中国来学习的东盟学员大多都有一定的中文基础,还有一定数量的学员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学习中文,扩宽结业面。本文以实验性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认为选择中文作为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语言有条件基础和需求基础,而突出中文讲解的简易性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关键,本文试从词汇教学来阐述怎样突出讲解的简易性,以提高知识接受度。
关键词:教育培训;东盟学员;语言选择;对策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既是友好近邻,也是重要战略伙伴。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今后,中国将努力加强和深化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截止到2013年底,东盟在华留学生总数已突破6万人。目前,中国积极推动面向东盟国家的汉语教学,东盟十国已建有29所孔子学院和15所孔子课堂。中国还成立了10个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中心,帮助东盟国家培训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同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为此,在新时期,克服语言障碍,选择适合的教育语言,充分发挥教育的外交优势,以教育的交流和互助为通道,从而提高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质量,确保对外教育培训得到东盟国家更大程度的认可,化竞争为共赢,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是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选择中文作为教学语言的可行性
就目前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来看,一直存在着教学语言与学员接受语言的不可衔接,使学员对知识的接收受到很大的限制,导致教育培训的满意率不高,结业后回国的实际运用效果不好,所以对于后续培训的接受度和回国后对中国教育培训的推荐力度不够,最终导致招生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外教育培训的品牌树立和持续发展。所以,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语言情况,选择一种既满足学员学习需求又能顺利教授知识的语言进行教育培训是问题的关键。
就笔者目前经历的面向东盟开展的教育培训来看,要解决教育语言的对接障碍,提高培训质量,一般情况有两个选择:(1)使用对应的母语教学;(2)使用第二语言教学。但使用对应的母语教学大部分情况不具有实操性,由于每期学员几乎不可能都来自同一个国家,98%的情况是,一个班上至少有3个以上国家的学员参与学习,那么要保证使用对应的母语进行教学、编写教材或制作PPT,就要求一次培训中得出现多种语言的重复教学,加之,各高校或培训平台的师资现状,这几乎是无法做到的。第二种选择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由于是使用第二语言对非英语国家进行教育,所以不是简单地使用所谓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就能达到培训效果。笔者从十余年面向东盟教育培训的实际工作中,总结了30余期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反馈,发现即使全程使用英文教学,每期培训平均也只有10%的学员能听懂,且知识接受率仅为35%左右。这是因为选择到中国来学习的东盟学员大多英语都不是很好,相反,她们都具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一定数量的学员甚至中文比英文更好,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员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学习中文,扩宽结业面,在实际教学中甚至出现了大多数量学员要求使用中文教学的情况。这就为教育者选择中文开展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提出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思考方向,涉及语言、语用、语言教学心理、文化相容等问题,同时,考虑到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均以词汇作为基础,笔者试从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词汇的讲解方面,探索使用中文进行对外教学的对策建议。
二、中文词汇讲解的几点对策建议
使用学员的第二语言来教学是非常有别于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在使用学员母语进行教学时,可以不用考虑选词造句、配列等多种因素,即便是涉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母语的掌握进行推断或猜测,教师在语言选择、组织上不用太费脑筋,以知识点讲解的清晰为主。但在使用中文对外国学生进行外向型教学时,由于对中文词汇了解的宽度和深度不够,以及中文语法、语境、语用等知识的欠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内向型教学,为使学生能听懂,在语言的组织、选择上应突出其简易性。那么如何突出中文教学语言的简易性呢?本文试从词汇讲解中、词语选择、释义、配例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一)选择简易性词语
词汇是一个语言体系中的三要素之一,是非常有用的造句单位。要使用一种语言说话办事,离不开词汇的使用。在对外教育培训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选择简易性词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对于东盟学生来说其已经掌握的汉语词汇大多是基本词汇,这类词汇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现象,使用频率高,并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选用基本词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技术或语言的日新月异,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新词汇。这些新词汇出现时间短、使用频率没有基本词汇那么高,但是与新技术、新知识和日常生活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选择新词进入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方便外国学习者听懂和使用,要注意所选新词的规范性、稳定性、实用性、普遍性、品位性;选词通常以语文词为主,尽量选用那些语言生成能力高的积极词汇,即流通度大的高频新词,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相关职业技术报刊或国家汉语国际教材中的高频新词,突出课堂教学语言的实用性和规范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外国学生接受门槛,确保选用的词语(新词),学生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汉语词汇推测其意义,满足外国学习者报刊阅读、日常交际和自学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释义的简易性
为了从中国学习知识文化,外国学员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会主动阅读中文学术报刊,并期望获得相关中文词汇,但由于中文水平不完善,对词语具体意义的理解与自身经验之间的衔接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甚至一个在自己母语里非常熟悉的词汇,却不能正确理解其中文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涉及的词汇进行释义,同时对释义的词汇与句法进行严格控制,将释义难度降到最低,打消与学员现有汉语基础对接的障碍。因此,释义要避免生僻、难懂词汇,尽量使用基本词汇、高频词汇,即使使用专业术语,也要根据学员的总体水平选择运用较广、稳定性较强的专业术语进行释义。句式要避免使用长难句,转而使用短句,可使用多个短句进行释义,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在句式的语法分析上。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进行简易的释义表述呢?笔者试用词义归纳、转换法,断句法、同意替换法来实现。
1.归纳法
在释义中,意义的简易性与完备性通常是矛盾的重点,如果追求词意的完备,就需要动用大量的语义来对其进行解释,但语义量过大肯定会影响到学员的接受度,这就需要教师对所解释的词语意义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具有归纳其核心或重点意义的能力。如:“瘦脸”[2]一词,对中国学员讲可以这么说:瘦脸手术是通过重建颅面骨和眼眶、颧骨和颌骨、颏骨和唇颊骨之间关系,使头部轮廓、面部轮廓符合或接近黄金分割律(宽长比为1∶1.618),从而获得较理想的美貌面型。但对外国学员来说,这种解释明显很难理解,加之为了对其职业有帮助又不能简单地解释为:通过手术使脸变小,而要解释为:通过改变脸部各部位之间的距离,使脸变小,达到宽长比为1∶1.618的手术。再如“贷款”[2]一词,对中国学员可以这样说: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但对外国学员应该这样解释:贷款是当你需要钱,而自己又没有时,可以向银行借钱,同时支付一定比例的借款金,并按时还钱的方式。
2.断句法
释义中除了词汇的选择外,使用的句式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把长难句,在保证意思完备的前提下,断成简单短句,不让接受者花费太多时间去分析语法和语言意义。如“安居工程”[2],对中国学生可以这样解释: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这个解释是由一个长句来完成的,其中定语部分非常多,句式复杂(整个句子是定中结构,三个定语之间又是并列结构,第二个定语又是状中结构),对中国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对于外国学员来说,因为受到自身语言习惯和中文水平的限制,要花时间对句子结构进行划分才能完成理解,甚至中心语,都要把定语一层层划分后才能找到,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长句切割成几个短句来释义,几个短句即在意思上相互统一,又在结构上独立,且用词均属于基本词汇,不会对外国学员理解造成障碍。按照这个原则,“安居工程”可以解释为:一项让老百姓放心居住的住房建设计划。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建设价格出售。用于提供给住房困难的家庭,具有社会保障性质。把中心意思直接归纳提前,而定语部分由几个短句来完成,意思简洁、突出,外国学习者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3.同意替换法
由于中文有很多多义词,为了确保选用词汇的规范性、实用性和简易性,可以用意思相同或相近(只要不会对意思产生误解就可)的基本词汇或大纲中的甲、乙级词语替换丙、丁级词汇。比如“婚前财产公证”,如解释为“指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请有关部门证明各自婚前的财产,明确财产归属问题”,这个释义中,“归属”一词属于超纲词汇,外国学习者不一定能懂,所以需要更改为“指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请有关部门证明各自婚前的财产,明确财产是谁的”,其中,用于替换“归属”的“是”和“谁”都属于甲级词汇,语法也比较简单,便于理解。再如“唱衰”,如解释为“不看好,发表言论认为会衰落”,这个释义中,“看好”属于超纲词汇,需要替换为“不认为会发展的好,发言言论认为会衰落”,其中用于替换的“认为”、“会”、“发展”、“得”、“好”都属于甲级词汇,便于理解。
(三)配例的简易性
1.用语、句式及篇幅的简易
词语的学习经常需要选用例子进行形象的讲解,这就是配例。在中国学生的教学中,经常采用现有的学术刊物上的例子,但这类例子中的构成词汇,通常都来自现有的语料库,这些学术性原始语料大多复杂冗长,且用法灵活,甚至需要上下文语境才能理解,对于外国学员来说,其中文水平很难顺利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原始的例子,进行改编或自撰,运用前两条的规则来对其进行增减、词语替换,句式更改等确保理解的顺畅。同时,要注意篇幅的控制,篇幅太长,会超出接受者的记忆容量,使其需要不断返回看前面的内容,不利于其理解,进而运用。Miller曾发表论文《神奇数字7加减2: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指出人类大脑的短时记忆容量是7+2个项目,也就是说我们在加工信息时,短时记忆的容量最多在5~9个项目之间。这对我们在教学中配例的长短控制上提出了需要注意的方面[3]。如“会谈”一词的配例,可选:双方主要领导为进一步合作,在一起展开讨论,进行了会谈。这个配例句式简短,用语都是大纲甲级、乙级词汇,即贴近词语的本意,又体现了实际造句中的运用。而如果配例为“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双方领导以磋商为目的,进行了会谈,整个会谈气氛和谐、愉快,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非常有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个配例中,“磋商”、“和谐”都不属于甲级词汇,而且句式太长,不能用于对外教育。
2.突出语境的暗示性
为了服务于词语的理解,用于组成配例的词语可以选用对被讲解词语意思有提示作用的词汇,即设计一个具有语义暗示作用的语境,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教师要掌握与所教词语具有语义关联的词汇,并在配例中使用这类词汇,以到达语境暗示的效果,使学习者能够像做填空题一样,即使新学的词语不出现,也能根据语义相关词汇的提示,推测出新学词语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具有语义暗示性作用的词语:(1)义素相关,即有选择解释作用的词语,如“拿手”,配例:她最拿手的是打篮球,全班就是她篮球打得最好;(2)近义词,如“免费”配例:这个公园是免费的,不用花钱就可以进去玩;(3)反义词,如“落井下石”配例: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只会尽力帮助,而不会落井下石;(4)举例子,如“城市病”配例:“停车难、噪声大、空气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5)语义转述,如“农民工”配例:很多农民来到城市工作,成为农民工。另外,配例除了暗示性语境外,也要最大限度避免语境对词义的误解或无意义。如“姐弟恋”如配例为:他们是姐弟恋,男的很听女朋友的话。这个配例既没有满足上述选择配例的要求,又会让学习者产生“姐弟恋”就是男朋友很听女朋友话的误解。所以,需要配例为:她男朋友小她5岁,他们是姐弟恋。再如“闪婚”可配例:他们才认识一个星期就“闪婚”,婚后才发现并不了解对方;这样配例,外国学生可根据句子中其他用于陈述的提示性词汇,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理解起来不难。但如果配列为:“五一”期间,是“闪婚”的高峰期。这虽然也是这一词汇的使用范句,但明显所有构成例子的词语对词义几乎没有提示作用,这种配例适用于中国学生,对外国学生却不然。
3.配例的层次性
另外,在词语的释义中不仅涉及概念意义,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还应照顾到词语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配例的选择不应该只有1个,而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给出至少3个,但这3个配例不是任意的选择,要做到既相互独立,又有释义和灵活运用上的配合和层层递进,特别是在讲解多义词和语义演变的词语中,这种有层次的配例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根据学习顺序,学习者在接触词语意思的时候首先是学习词语的本意就概念意义,然后再推进到灵活运用,为了使这种推进更符合学习规律,我们需要在概念意的配例和延伸运用的配例中间增加一个用于过渡的例子,方便学习者理解。所以,3个配例的顺序应是,概念意逐次减弱,延伸运用逐次增强,如要增加配例数量,也应遵循上述顺序。比如“新鲜出炉”,配例1:这块蛋糕是刚刚烤出来的,新鲜出炉;配例2:她的新书在这个月底,就要新鲜出炉了;3.她刚刚进入演艺界,属于新鲜出炉的演员。比如“腻”,配例1:这个菜油太多,太腻了;配例2:天天吃面条,已经吃腻了;配例3:你们天天在一起,腻吗?从以上阐述中不难看出,每个配例依照词语意义和使用的发展,依次推进。
综上所述,为了宣传中国文化,同时满足国外学员的学习要求,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选择中文作为面向东盟教育培训的语言,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本文仅从词汇教学的简易性方面进行阐述。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充分了解外国学习者现有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中文教学语言,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6):52-56.
[2]亢世勇,刘海润.现代汉语新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2.
[3]郭春梅.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释义方法[J].剑南文学,2013(9):10-13.
[4]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1-8.
[5]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93-107.
[7]李维鼎.语文言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余学明.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The Language Sel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ASEAN Education Training
LIU Juan
(Chian-AS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education training,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feedback of teaching effect of more than 30 training course, fro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ASEAN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come from at least three or more countries,therefore, they couldn′t be suit for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ile using English teaching, only 10% of the students could be adaptable, even so, their knowledge acceptance rate is only up to 35%.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found that most of students of ASEAN coming to China aimed for learn Chinese, and they had some basis on which,moreover, the other students learn Chinese for grad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erfected theory research continuously, us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y,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got out: the Chinese could be used to teach in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simplicity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 was highlighted, and that was the key to realize effect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d to illustrate how to highlight the simplicity of interpretation from vocabulary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knowledge.
Keywords:education and training;students of ASEAN;language selection;suggeations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12
通信作者:*李德波(1972—),男,云南镇雄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作者简介:杨金江(1970—),男,云南禄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07XZX008)。
收稿日期:2014-08-19修回日期:2014-12-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4-0210:41
中图分类号:G 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2-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