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2-09薛群慧
余 甜,薛群慧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余甜,薛群慧*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要:通过对养老模式的深入研究,梳理了居家养老概念和住宅形式、社区养老服务和住宅形式、机构养老服务和居住形式、互助养老的兴起、发展旅游养老优势条件和推广以房养老不利条件六方面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在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国内养老模式;养老居住;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养老问题关乎民生、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4+2+1”为主要家庭结构的现代社会,随着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人“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淡化,我国的养老模式日趋多样化和新型化。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政策制度都不完善,养老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改善。
一、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健康养老方面的意识不断加强,渴望身心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有生命质量地度过晚年。目前,我国主要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近期又提出了互助养老、旅游养老和以房养老三种新型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和住宅形式
据统计, 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其总数的比例, 英国为95.15%, 美国为96.13%, 瑞典为95.12%, 日本为98.16%, 菲律宾为83%, 新加坡为94%, 泰国为87%, 越南为94%, 印度尼西亚为84%, 马来西亚为88%[1]。在中国, 90%的老人期望在家养老, 在家养老的这种养老观念的主流地位至今仍未改变[2]。
1.“居家养老”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居家养老”这一概念未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居家养老”就是老人不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和家庭,依靠社区内部或者附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自己家中养老[3];又有学者认为“居家养老”的本质就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4]。笔者更认同于后者的定义,认为居家养老就是老人住在自己的家中,或单独居住或与子女一起生活,主要由子女及其他亲属提供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
2.居家养老的住宅形式
为了解决年轻人对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并使年轻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又能各自独立生活,宜开发“老少居”小单元住宅体系[5],亦可称为居家养老住宅。根据两代人的居住距离远近又可将居家养老住宅分为合居型、邻居型和近居型。
合居型住宅是一种新型住宅模式,指在统一住宅内专门设置老人居室,供老人居住。这种住宅结构形式使老人与子女既有共同居住的部分,又有相互独立的空间。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老人与子女产生生活矛盾,笔者认为复式结构住宅是合居型的较为理想选择。首先,在面积方面,较其他结构住宅更宽敞;其次,在干扰性方面,由于上下分层,卫生间等私密空间的独立性更强,而客厅、厨房等公共空间一般与老人居室一同设在首层,能让老人拥有更强烈的主人意识,生活不被太过于孤立。
邻居型住宅是指老人居住部分与子女居住部分是完全分开、独门独户的,通常是在同一楼层同时拥有老人居住的小户型和子女居住的大户型。考虑到有些老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这种住宅使子女和老人的家庭相对独立的同时,联系又能非常紧密[6]。
近居型住宅是指老年人与子女同住一幢楼或一小区,满足“一碗汤不冷”的距离,更适合于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这种住宅结构较前两种更有距离感,但仍方便低龄老人照顾小孩,子女照顾高龄老人。两代人各有独立的生活,日常居住活动又随时可遇,感情关系密切,正适应了现代居家养老的需要[7]。
这三种形式的养老住宅均按老年人的居住习惯进行无障碍设计,但往往表现得过于机械化,应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来进一步的规划设计,真正体现“人性化”的住宅发展趋势。
(二)社区养老的养老服务类型和住宅形式
社区养老是建立在居家养老基础上的,属于居家养老的一种拓展形式。这种养老方式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8]。
1.社区养老服务的类型
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社区养老服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在子女或其他亲属不便照顾老人的条件下,以社区为单位提供一定的上门服务,主要包括家政、护理等服务;或组织社区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帮助他们丰富日常生活。第二,属于托老所形式,早上子女或其他亲属将老人送入所在社区或附近社区内的托老所,晚上下班后又将老人接回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一般接受处于自理状态或半自理状态的老人,在思想上也较养老院更容易让人接受。开放时间的特殊性决定了托老所的建筑面积不必太大,此外,其相配备的服务人员也不需过于强调专业化。
这两种社区养老服务,不仅能满足老年人不离开自己住所的要求,而且还能解决现代人因工作忙碌而无法照顾老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社区氛围能让老人保持精神愉悦,有更好的心态面对老年疾病。
2.社区养老住宅的形式
社区养老是基于居家养老产生的,两者的居住模式基本类似。因此,社区养老住宅形式可参照居家养老住宅形式建设。
(三)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概况和居住形式
机构养老是由社会养老机构接纳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并为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医疗保险等综合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9]。由于经济、社会等问题,我国的机构养老存在很大不足之处。2000年国家创办的福利机构有1364个,收养人数为11.8万人;集体创办的敬老院有39377个,收养人数达64万人;加上老年公寓等其他类型福利机构,目前能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床位仅有97.7万张,不足全国老人总数的0.8%[10]。所以,机构养老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机构养老服务概况
原则上,养老机构需配备一支完善的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日常护理及基本生活服务。首先,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不同的专业背景,将服务人员分为不同的等级;其次,依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养老机构相应为老人安排不同等级的服务人员。一方面,可以使服务人员结构层次多元化,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服务水平,让老人在遇到突发身体不适时,能更好地、更及时地应对,大大提高了养老居住的安全性。
2.机构养老的居住形式
按所有权分,可将养老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在一些大中城市,公立养老机构极度短缺,获得一张床位可能需要等上好几年时间,同时,相配套的养老设施陈旧、养老服务项目单一等现象也十分严重。而私立养老机构虽然各方面条件均比公立养老机构优越,但往往收费昂贵,适合的老年人群范围较小,推广力度有限。
(1)老年公寓形式
老年公寓面向的是部分接受集居养老的老人,国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普通社区中专门集中建设几幢老年公寓,另一种是由多幢老年公寓组成一个老年社区,且均属于企业房产开发项目。前一种形式是在“点”的层面上引入老年公寓,以老年邻里的适宜规模在普通小区中“镶嵌”纯老年住宅组团,其目的是使集居化模式的老年住宅以及其中生活的老人常态社会化[11]。而后一种纯老年社区,过于孤立老人,增加了老人与社会的隔阂。
一般老年公寓采用只租不卖的租售方式,由老人或其子女一次性租断四十年的使用权,期间户主可自由支配使用权。大部分的老年公寓是按居住一对老年夫妇的标准来进行设计的,因而面积比普通住宅要小,但在居室结构、装饰材料、设备装置等方面均是从老人的舒适度、实用性、安全性方面出发进行考虑,并且都是一家一户模式,充分保证了老年人的居住空间不受侵犯。
(2)养老院形式
养老院是为老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场所,具备相对齐全的养老服务设施,国内大部分属于国有性质,但私营养老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它不仅收住低龄富于活力和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也收住高龄体衰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9]。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社会资源的有限和养老政策的不完善,老人入住养老院仍需按月收取一定的费用。目前,国内的养老院往往是好几个老人共住一个房间,私密性差;同时,生活、护理和医疗服务缺乏专业性,伙食搭配缺乏科学性,老人居住满意度低。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可将养老院分为普通型养老院和医护型养老院。普通型养老院仅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而医护型养老院中入住的主要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所以各项设施较普通型养老院更趋完善。
以养老院为中心宜发展一定的养老产业,养老院可与市内较大规模的医院结成队伍,为老人提供一系列更全面、更系统的医疗服务,如定期为养老院中的老人提供体检项目;加强与异地甚至国外养老院的合作关系,让老人在享受异地养老的同时,享受异地医保。此外,以国家为主导,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以入股的方式进行集资,共同建设价格实惠、养老设施齐全、养老服务专业周到的养老院,并在本市、本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连锁机构,打造成一流养老品牌项目。
(3)福利院形式
福利院作为养老机构,主要是非营利性质的,资金来源部分是靠政府补贴或慈善机构募捐,部分是向老人收纳的各项服务费用,但收费标准较养老院更低廉、更趋于大众化。目前,做得较好的有杭州第二福利院,可为其他福利院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生活特困老人和“三无”老人,即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人照料的老人,可凭当地民政部门的相关贫困证明,申请免费入住福利院。福利院的功能、日常管理方式、内部住宅环境等均与养老院相似,目的主要是为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场所。
(4)护理院形式
护理院的性质是介于社会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的,主要服务于身体有疾病的老人,不仅有医护型养老院的功能,而且还为生命走到尽头的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根据提供服务的不同,需向老人或其子女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入住老人的活动能力有限,护理院中的房间往往面积较小,只需稍大于床的空间和一个卫生间即可。
(四)互助养老的兴起
目前,在中国偏远落后的农村往往存在一种空心村现象: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家中,缺乏家人照顾;村内部分房屋闲置,生活环境脏乱差。此外,社会主流养老模式也无法覆盖所有地区。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村为单位,二次利用或租赁村内闲置房屋,通过简单装修,由老人或其子女向相关村组织单位申请免费入住,但医疗费用和日常衣食等开销仍需老人自行承担的一种集体养老方式。互助养老服务可概括为互助服务,即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能自理的老人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其他村民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照顾老人的行列,存储劳动,为今后入住时享用。这些老人平时也开展一些小规模的娱乐活动,如打牌、下棋等,通过互相交流、相互关心,填补了子女不能在身边照顾老人的精神空缺。此外,当地镇府也给予相应政策、组织管理、资金落实、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让互助养老能更顺利地进行。
互助养老模式首先在河北省农村兴起,由于推广时间短、资金不充足等原因,与大中城市的机构养老相比,属于粗放型养老模式。主要体现在养老住宅未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和人性化设计理念,缺乏相应的养老运动健身设施,未形成系统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但是,这种养老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又合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置房屋。
(五)发展旅游养老的优势条件
旅游养老亦可称为“候鸟式”旅游,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12]。我国地域辽阔,冬季南方温暖、夏季北方凉爽的气候特征,为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退休老人稳定的收入,无负担的家庭环境,大量的闲暇时间,为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现代人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对健康的强烈追求,为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社会条件。由此可见,旅游养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老模式。
在外漂泊多年的人总希望终有一日能落叶归根,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更渴望回归家乡,寻找儿时的回忆。此外,现代城市中酸雨、雾霾等非自然灾害的不断加剧,城市已渐渐地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城市居民渴望逃离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倾向于去乡村、亲近自然,过上健康闲适的田园生活。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优美、冬暖夏凉的乡村地带是发展旅游养老的胜地。但由于旅游养老在国内刚刚兴起,在政策、旅游地养老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乡村实际情况,在适宜开发旅游养老的乡村地带,以农家乐为基础,以乡村特色为依托,开发富有地方色彩的乡村旅游养老项目,并鼓励当地居民投入到乡村旅游养老开发的热潮中,从根本上改善经济水平。
(六)推行以房养老存在的不利条件
“以房养老”,是指老人通过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新型养老模式[13]。目前,以房养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通过银行或相关政府机构将房子抵押贷款,以换取每月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另一种,是空巢老人将多余的房间以较少的租金租给信得过的年轻人,以换取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照顾服务。但在目前而言,我国的以房养老方式仍得不到大力推广,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房屋是不可变卖的固定资产,无房即无家;其次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房价持续走高,抵押房产成为投资不明智的选择。
但是,以房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老人的养老难现状,首先,可以弥补养老金短缺的问题,转变老人“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社会现象;其次,可以让老人有经济能力购买好的养老环境和养老服务,比如入住较高档次的养老院或老年公寓,达到安享晚年的目的;最后,能减轻年轻一代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
二、国内养老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养老模式选择、养老住宅建设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理论、养老实践相对匮乏,照搬照抄国外先进养老模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笔者认为,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意愿去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而不是盲目的跟随主流发展趋势。在我国的养老发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度不够
首先,政府部门未能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帮助企业单位进行养老机构的兴建。另外,制度不健全,养老问题上存在一定漏洞,老年人的很多权利得不到保护甚至于被剥夺。其次,有的政府部门对养老问题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少。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存在数量短缺、医疗设备陈旧、居住环境较差等问题,同时,机构养老中也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往往忽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再不转变经济支出模式,养老问题将会对年青一代产生持续的、巨大的经济压力[14]。
(二)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于提高
首先,在养老服务方面,未能建成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目前的服务团队,主要是由文化程度低的农村青壮年、下岗工人、低龄退休老人组成,未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相应的医疗服务素质较低,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较低,以及存在服务不规范等现象。与此同时,服务项目也较单一,仍以家政服务为主;尤其是在收费方面,各地标准差异较大。其次,网络系统安装不到位,主要是在老人紧急求救时,相关服务人员未能及时收到讯号,做出准确应答。
(三)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中国传统孝敬老人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改变,子女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多,似乎子女买房、买车、结婚,父母出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正在淡化,甚至有虐待父母的现象存在。老人“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等意识在逐渐淡薄。同时,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老人无法接受机构养老,认为住进养老机构是儿女不孝的表现形式之一。
(四)住宅建筑的适老化程度低
现有住宅主要存在适老程度低这一问题。按照住宅的建成年限,可将老人的居住建筑分为旧住宅和新建住宅。旧住宅由于年份久远,存在未安装电梯、楼梯口转弯半径过小、缺乏消防设施等等问题,基本不适合老人居住,尤其是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新建住宅主要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年轻业主的需求,设计上往往豪华大气、新颖别致;部分老年住宅虽是按照老年人住宅规范进行建设,但未能真正的从老人的生理、心理方面入手进行细节设计,仍不适合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居住。
(五)社区环境的适老化程度低
从社区外部大环境来讲,由于目前老人居住的大都为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旧住宅,往往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尽管在交通、基础设施上都较为便捷,但过于拥挤嘈杂,已不适合作为养老社区使用。而一些新建的住宅,盲目的追求亲近自然、远离纷扰,往往在地理位置上过于偏远,不便于老人外出活动,隔断了老人与外界的联系。
从社区内部小环境来讲,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住宅外部环境极度狭小,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老人进行休闲娱乐等室外活动;另一类,有足够的室外空间,且园林绿化做得非常优美,环境宜人,但台阶、步道、座椅等均未按照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进行人性化的设计,现有的运动健身器材也未能考虑老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未能体现“健康养老”这一元素。
三、 国内养老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的企业单位投入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缓解目前国内机构养老资源短缺的现象。完善养老机构管理政策,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监督,去除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特别是杜绝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最大程度的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最后,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严厉惩处那些拒绝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年轻人。有了政策法规的约束,养老发展将日益规范化、法制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面对我国养老业起步晚、建设落后等问题,政府应在解决养老资金短缺问题上起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更多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足够的床位,改善陈旧的养老设施,提高养老环境质量。其次,在政府经济投入有限的条件下,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和老年市场,都将对养老系统产生一定的压力[15]。建议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8]。对于机构养老,应发挥企业单位、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共同推动作用,将政府单一投入方式转变为社会多渠道投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服务人员队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之一。首先,专职社工主要由地方民政部门从社会工作、老年学、护理等有关的专业人员中招聘录用,强化岗前培训[16],做到持证上岗、择优录取;其次,对养老服务进行等级划分,不同等级配备不同级别的服务人员; 最后,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优胜劣汰,让服务人员具有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四)健全智能化网络系统,便捷异地医疗服务
从小范围来讲,主要是完善小区内的网络覆盖,提高上门服务、紧急求助的效率,一般规定在求助15秒内赶到老人住所,降低意外发生率。从大范围来讲,健全的网络系统可方便老人进行旅游养老,主要是能让老人在异地养老时仍能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老人可以在当地养老院登记,到网络里的任何一家养老院度假、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等,养老院之间打开院墙,让老人在没有增加个人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到处旅游养老[12]。老人既能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又能开阔视野,或者故地重游,唤醒年轻的记忆。
(五)营造养老社会风气
首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中介,增强人们日益淡薄的“尊老”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大力宣传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目前的主流养老模式,鼓励老人根据自身及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17]。
(六)优化住宅结构形式,提高适老化程度
在住宅结构方面,国内建筑师应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但仍需根据我国的老龄化特点和未来几十年的养老情况,以及基本国情,仔细分析住宅发展模式,寻找到最适合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住宅结构。在住宅内部设计方面,要解除设计师对养老住宅的认识误区,其设计不单单要满足老年人的住宅设计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细部设计,真正实现 “人性化”的住宅理念。
为了尽可能避免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并降低家庭养老成本,这就需要提高住宅的适老化程度,尤其是新建住宅。创新住宅设计理念,建设大量通用住宅是解决养老住宅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的通用住宅是指能够适应人在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变化,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可以享用的住宅类型[18]。这种住宅在建设时就将老人的需求考虑进去,为今后逐步向老年住宅转变留有空间,为老人进行居家养老创造条件。
(七)优化养老社区环境,提高养老舒适度
首先,社区选址决定了社区环境的总体定位,一般应选择自然环境好、交通便捷、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带,社区内部环境应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交相呼应。其次,应从社区道路、基础设施、绿化系统、标识系统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达到适老目的。最后,要加强对社区环境的维护,及时清理社区垃圾,驱虫锄草。亦可鼓励老人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既活动了老人的肌体,又丰富了老人的社区活动,增加了老人间交流的机会,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养老氛围。
[参考文献]
[1]李辉.长春市城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人口学刊,2006(4):9-13.
[2]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 人口学刊, 2007(5):40-43.
[3]王雷,郝灿,许波林,等.常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探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8(3):98-103.
[4]周跃峰,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J]. 改革与战略,2010,26(3):94-96.
[5]刘立均,王婷.城市老年住宅开发建设研究——以邯郸市为例[J]. 中国住宅设施,2010(10):26-29.
[6]段陈君,江巍.浅析天津市老年住宅规划与设计[J]. 消费导刊,2010(5):221.
[7]李成玉.老年住宅开发模式分析[J]. 住宅科技,2006(2):53-57.
[8]王秀贵,马开剑.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对策[J]. 人民论坛,2012(2):124-125.
[9]宋媛媛.常态社会化住区新型养老模式初探[D]. 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6.
[10]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J]. 中国住宅设施,2007(7):16-18.
[11]杨峥.我国老龄化居住问题研究[J]. 住宅产业,2010(10):32-36.
[12]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2007(7):159-161.
[13]袁璟.“以房养老”模式推行障碍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1(20):182-183.
[14]BROER D P,LASSILA J.Pension Policies and Public Debt in Dynamic CGE Models[M]. New York: Physica-Verlag HD, 1997.
[15]JAAG C, KEUSCHNIGG C, KEUSCHNIGG M. Pension reform, retirement, and life-cycle unemployment[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10,17(5):556-585.
[16]贾丽凤,马翠花.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研究[J]. 农业经济,2010(4):66-68.
[17]杜少英,张艳文,冯智聪,等.城市居家养老现状及对策[J]. 中国老年杂志,2013,33(12):2980-2982.
[18]张菁,刘颖曦.日本长寿社会住宅发展[J]. 建筑学报,2006(10):13-15.
Domestic Endowment Mode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YU Tian, XUE Qunhui
(Faculty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
Abstract:By deeply studying the endowment model, this article combs six aspects, including family endowment′s concept and residential forms, community endowment′s service and residential forms, institution endowment′s service and residential forms, rise of mutual endowment,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tourism endowment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housing endow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ndowment, as well as,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domestic endowment mode; endowment live;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08
作者简介:刘黎(1981—),女,彝族,云南曲靖人,讲师,主要从事世界史及民族文化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13XMZ063)。
收稿日期:2014-09-21修回日期:2014-10-22网络出版时间:2015-04-0210:41
中图分类号:C 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2-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