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例
2015-02-09邵宛芳
周 婷,邵宛芳,侯 艳
(云南农业大学 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
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
——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例
周婷,邵宛芳,侯艳*
(云南农业大学 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
摘要:在近些年的茶园营建中,茶文化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景观要素,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其中。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融合,再现情景式场所的空间体系,可以起到增加茶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最终赋予传统茶园崭新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研究对象,从茶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茶园景观的表达与营造,对构建茶文化景观、传承历史、弘扬生态文化、推动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这对于加快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茶园;景观
Brief Talk on Tea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大省,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样。随着云南省普洱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普洱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茶园在逐步地发展和形成。
生态茶园是模拟茶树自然生态群落而建立起来的多物种、多层次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采用多物种的高度集约化经营,以茶树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使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构成合理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当前,茶树栽培上存在水土流失、肥力衰退、生境*生境: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恶化、物种减少、灾害频繁、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种茶时,人为引入多种与茶树具有相同生态位的植物,在充分发挥茶树优势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互补特性,更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和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便是人工生态茶园建立的宗旨[2]。发展生态茶园,建立现代茶生产基地,是促进普洱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
本文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的景区设计为例,探讨茶文化在茶园景观的表达与营建,这对构建茶文化景观、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生态文化、推动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国内外生态茶园现状述评
茶园建设与茶文化结合较为紧密。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融合各家各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全国各地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各大茶叶产区的各级政府为挖掘特色景观资源促进村镇经济发展也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茶园营建上仍旧是出现了不尽人意的现象,自然资源的丰富与人文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缓慢。
国外的茶园景观更加注重景观的文化性、景观的生态性以及旅游观光产业与茶叶行业的高度融合。如日本的静冈县,可以称得上是本土茶园生态开发的“楷模”,不仅由静冈县政府文化观光部牵头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茶都之旅”观光路线,而且还组织绘制了“茶巡游地图”,将当地主要的茶庄、茶厂和茶吧标注出来,并安排部分公交线路通过附近地区;通过免费品茶、试吃茶点,体验茶叶做香料,茶皿做熏香香具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茶文化活动的乐趣,还可以让游客品尝每一道与茶有关的茶叶料理,进而推广与茶叶、茶文化相关的周边产品……。这种体验式的茶园观光活动不仅将传统茶文化进行了有效而又积极的传播,也为推动当地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比较,我国在茶园营建过程中,民众参与、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系统性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的茶园营建应该在结合我国传承下来的茶文化精髓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挖掘融合、革新创造,促进和提升生态茶园营建的发展。
二、 茶文化在云宝生态茶园景观中的总体构思体现
茶文化是生态茶园的主题体现,在总体构思上应该从整体出发,具有大局意识,统一规划。隶属于西双版纳云宝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云宝生态茶园,其营建理念是在注重空间营建与结构表达的同时,也把茶文化的情境氛围营造深深植入其中。“大渡渊源,茶马传承,川流不息,云宝生津”是云宝生态茶园的营建理念。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融合,追求有深度有内涵且兼具时代气息的设计理念,使传统公共空间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感染力。在茶园空间注重文化的表达,可以得到令人回味不尽的空间意韵,情景式场所的生成,可以使之成为一个丰富空间的体验场所,有助于游人产生更亲和的体验式游览感受[4]。
三、生态茶园景观资源综合分析
(一)园区定位
一般的茶园主要是集中生产茶叶,附加功能较少,因此在营建生态茶园时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加入新的功能。云宝生态茶园是由云南省西双版纳政府牵头,由云宝茶叶有限公司和云南省茶科所共同打造的云南省生态茶园示范区,是云南茶文化展示培训基地、科研基地,以及中国生态有机绿茶体验区。
(二)资源优势
1.生态环境优美,茶园自然景观独特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通过就业指导课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个性、兴趣和特长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主动出击;开展创业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增加公关礼仪、经营管理、创业常识、技能培训等,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平台。
茶园所处的大渡岗乡,位于西双版纳境内,毗邻普洱市。茶园地区山脉连绵,沟谷相连,山丘坡度较缓,林地覆盖率较高,层层叠叠,景观效果较好。
2.人文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除茶园景区内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其周边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诸如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曼听公园、景洪傣族风情园。依托这些有利资源,结合茶园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可以设计成观光、品尝、体验式的多功能旅游景观。这样的茶园个性独特,极具魅力,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前景广阔。
四、茶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与结构表达
(一)规划理念
生态茶园的园区规划是一个大区域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原有的茶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原料的采集和生产,而且要考虑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的合理配置。云宝茶园是集生态茶园的栽培、育苗、有机模式、茶叶加工、茶文化研究、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茶园。这种理念可以借鉴到今后的茶园建设中去。
(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
按照规划思想、目标与功能定位,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全区规划呈现“一谷两翼”的布局模式。其中,“一谷”指的是位于低洼处的凤凰谷,充分利用茶山自然地理资源、山水脉络渊源在中轴谷底规划一条“茶马古道生态走廊”,以此突出茶园的文化底蕴。“两翼”则分为东、西两翼。西翼主要分布的是茶文化科研培训区、高效种植区、加工体验区。东翼则为云宝生态有机茶叶种植销售示范区。全区标准化设施园艺种植区与西双版纳茶叶市场一体化发展,突出茶文化特色,按照“生态化营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合同化销售”的原则,发展普洱茶产业,让这个茶凤凰展开双翼腾飞起来,提升和带动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各功能区域可以划分如下:
1.茶文化科研培训区
作为茶文化科研培训区,将培养科研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依托核心区的农业科学技术力量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全面的指导。此区域不仅要展示生态茶园以及全国茶叶科学研究的先进科研成果,也为茶农们树立先进科学技术的典范,更好地提供茶园管理的科学技术指导。
2.高效种植区
主要引进培育出的新品种及特色品种结合本地大叶种,在原有的土地上,改变原有的种植方式,采用密植留样型、大树型、藤条型等,同时应用植保、整形、现代节水灌溉和物理防治病虫害等新兴茶树栽培技术,提高茶叶品质。
3.加工体验区
包括山地采摘区、茶叶加工区、茶艺体验区等。利用区内地势的变化,依山展开采摘活动,地势较平坦区域可设加工区,并吸收中国园林造园精髓和市场元素,打造一流的生态茶园,以此满足游客借鉴自然、农事参与体验等需求。
4.茶园销售示范区
高标准茶园销售示范区位于项目区东侧,占地40多公顷。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建成茶成块、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标准化高效茶区。另外,引进各大科研院校的最新技术成果,加快部分品种改良,如在试验示范区内种植由云南农业大学推出的茶叶新品种,改善示范区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科技种植水平,加强新品种示范推广和组织化经营。
(三)空间结构
“两山夹一水,山水相依”是全区的空间结构构想,它服从了山水河湖的机理,利用了自身天然的地形地貌作规划,即所谓“国必依山川”、“道法自然”的最好体现。在不破坏原有山区风貌的基础上,遵循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城镇化施政理念进行生态茶园的建设。因此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同时,也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四)景观构想
生态茶园应形成茶树、景观树,树树相依,山水共生的茶山生态有机系统,打造人与土地、山水与建筑和谐、美好共生的茶文化体验基地。
(五)植物配置
在植物景观的配置上,采用自然形式的乔木、灌木、藤木、草本等,以不同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使用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植物与自然地貌、植物与建筑物、植物与道路等相结合的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和联想。因此,在设计时,应把握好六个原则:(1)符合园区的性质,进行合理的植物搭配;(2)处理好园区中茶树与配置植物的关系;(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4)讲究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原则;(5)注重中国园林造园精髓和市场元素的体现;(6)注意建筑小品和旅游观光设施的大小、比例尺寸等问题。
1.植物种类选择
在观光型生态茶园的特殊环境下,植物选择上可以从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歌赋来营造意境,比如清风、明月、松涛、竹韵、梅海等形成的情景和妙趣。此外,云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选用合适的本土植物是生态茶园的可行方案。
园区主要景观树种有:大青树(高大的榕树类)、凤凰木、蓝花楹、银杏、格木,路旁、村旁、水旁、宅旁为“四旁”绿化之用。格木属于优良木材,且树冠苍绿荫浓,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其枝叶浓密,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效果显著,在北回线以南山陵地区中较肥沃的非石灰岩的土壤中可种植。樱花、三角梅、凤尾竹、黄花梨(为优良木材)、鸡冠刺桐(花红色,花形独特,花期长)、黄缅桂花、黄兰、黄玉兰树(为庭园中名贵的观赏树,现多见于园林、厂矿中孤植,散植,或于道路两侧作行道树)。
2.植物造景
植物在景观中一般是作为软景的营造材料。利用植物的不同的颜色来营造体现茶道之基本精神:“和”、“敬”、“清”、“静”的景观,使得植物的生气与茶道精神相互浸润,给人一种灵魂上的洗礼;要达到此目的,首先要掌握好植物的四季变化,其次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其色彩的配合问题[5]。绿色是基础色调,不同的植物可以展现不同的绿色。如柳树的淡绿,竹林的青绿,草坪的浓绿,八角金盘的墨绿等。除绿色之外,充分利用各种彩色植物,起到点缀烘托的作用,达到“色彩和谐丰富,香味层次多变,景观美不胜收”的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还能引起各种自然趣味,在造型、色彩、空间透视上均可以有匠心独远的巧妙构思,渲染出乡趣、野趣、民俗情趣等。比如采用山间的野花、本地的乡土树种会使园区景观增添不少自然气息,从而到达“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审美效果。另外,配置形式的多样性也会加强景观趣味性,比如花坛也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花坛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以花坛作主景,弘扬茶文化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此外,茶文化中茶具等器皿均可作为花坛的主题。
(六)园路、地形及建筑小品设计
在园路的设计上,力求自然流畅,蜿蜒有致,使人们在其园中游览的过程中步移景异,富有动态景观序列感,形式上可将路、桥、步石等相结合,形式多样,避免单调。
在地形的设计上,一则利用地形的微微起伏,和水池结合,构成宛自天开的自然地形,形成园区的山水骨架;二则与台阶、植物、建筑小品完美结合,将园区分隔成几个小的园林空间,营造出优美安静的休闲环境。
在建筑小品的设计上,力求与设计指导思想相适应,使建筑小品在体量、造型、色彩等诸方面,体现出云南特色、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浓郁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建筑小品的设计,充分考虑人们在园区活动休息时的行为特点,让人们在园内可游、可观、可憩、可思。
五、茶园景观中茶文化氛围营造
为了营造茶文化的景观氛围,需要以浓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茶园风光为基础,将有关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民俗茶艺巧妙地融合到设计中,进一步丰富茶文化主题景观内涵;文化景观是源于地理学科的概念,可概括为:人类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6]。区域文化景观,它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其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存留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记录与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7]。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借助以特定地域文化景观为依托的旅游区,是非常重要的。
(一)历史文化——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从中国人的视角而命名的,其称谓在过去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使用过。而是由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六位学者于1990年步行“茶马古道”时首先使用,随后逐渐被学界所接受。是自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是以人赶马匹的运输方式,在高山峡谷中跋涉,把汉地的茶和吐蕃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药材等进行互换的重要运输通道[8]。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极其重要的特质,可以充分应用到茶园景区的规划设计之中,因此,云宝生态有机茶叶种植茶园中位于低洼处的凤凰谷,是充分利用茶山自然地理资源、山水脉络渊源在中轴谷底规划的一条“茶马古道生态走廊”,它具有突出的茶园文化底蕴。对于道路,在设计时,可以采用青石板铺就,沿地势高低起伏,穿越于山体溪流之间,既可以再现昔日茶马古道的崎岖险峻的自然地理特征又可以体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人文景观。同时,在马帮道路两侧,可以原生植被林木为基础,种植云南大叶种茶树及金花茶,形成“茶林花海”的独特景观。
(二)民俗茶艺——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作为一个拥有全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云南有着令人仰慕的民族民俗文化,而茶马古道上的物质文化景观更是少不了传统民俗聚落。因此,不仅要注重提取传统聚落的形态特质,构筑一些具有特色的空间结构,而且要融汇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以此唤起人们对“茶马古道”的集体回忆。例如:云南特有的“两坊转折”、“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地域性建筑模式语言,以及特有的佤族毛草屋顶、傣族吊脚楼、白族的四合院和照壁等建筑形式[9]。此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独特饮茶方式,例如,傣族的竹筒茶、藏族的酥油茶、佤族的铁板烧茶、白族的三道茶等等。结合西双版纳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为主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情体现出来。如:傣族的干栏式建筑——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拉祜族的“阿泡”房等等。多样的形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可以完全或是部分借鉴到茶园规划中,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彰显云南民族特色文化,促进云南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六、结束语
茶文化可以说是茶园的精神依托和体现,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设置与园区相配套的景观小品、雕塑等,实现茶文化在茶园,尤其是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这一目标。就目前来看,发展生态茶园,建立现代茶生产基地,加大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力度,同时,将景观文化的营建理念与之相结合,是促进普洱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深化和拓展茶园旅游景观的内涵,使得茶园景观的设计更具人性化。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融合,能起到增加茶园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最终也赋予传统茶园以崭新的意义[4],使传统茶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潜,杨巍.浅论福建生态茶园模式的构建与管理[J].蚕桑茶叶通讯,2007(4):23-25.
[2]梁涛.我国生态复合茶园建设研究进展[J].茶业通报,2005,27(2):62-63.
[3]宋媛媛,潘莉.云南普洱生态茶园建设现状及前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7):73.
[4]李君.茶文化在大悟茶园旅游景观中的表达与营建[J].大众文艺,2013(21):63-64.
[5]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212.
[6]汤茂林,汪涛,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111-115.
[7]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25(10):73-76.
[8]木霁弘.大山大河的文明南有茶马古道[J].中国文化遗产,2010(4):25-34, 24, 6.
[9]龙彬,戴翔.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解读与诠释——临沧茶马古镇规划设计探略[J].华中建筑,2011,29(12):86-89.
Creating in Ecological Tea Garden Landscapes:
Taking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 of Yunbao in Da du gang
Country of Xishuangbanna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ZHOU Ting,SHAO Wanfang,HOU Yan
(College of Longyun Pu-erh Tea,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ea culture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it i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 landscape creating. Therefore, refining and fusing tea culture elements, reappearing space system of scene place, can increase tea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appeal,ultimately, it endows traditional tea garden with new connot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 of Yunbao in Da du gang country of Xishuangbanna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research target,explores expression and creating of tea garden landsca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 culture, and that is significant for constructing tea culture landscape, inheriting history, promoting ecologic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Xishuangbanna, as well a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in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tea culture;ecological tea landscape;scenic design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04
作者简介:余家骏(1991—),男,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社会学、侵权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8修回日期:2014-12-17网络出版时间:2015-04-0210:41
中图分类号:G 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2-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