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文风教授运用“火郁发之”法治疗长期高热患者1例

2015-02-09马金玲张文风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1期
关键词:红苔薄荔枝核瘿病

马金玲,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张文风教授运用“火郁发之”法治疗长期高热患者1例

马金玲,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其治疗多依据“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张文风教授治疗长期高热患者时,在辨证审因的同时注重因人、因时制宜,主张临证时不应“见热清热”,要诊断出引起发热的根本病机,从而辨证论治。长期高热患者1例,主症高热持续不退,究其病机为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故运用“火郁发之”之法,收效甚佳。

持续高热;火郁发之;瘿病;经验介绍

1 病例

王某,女性,49岁,中学教师,2012年5月11日就诊。患者自述持续高烧(38°C上下)近1个月。发热不恶寒,颈部偶有疼痛,触诊甲状腺肿大、压痛显著。平素急躁易怒,气短乏力,月经正常,食欲差,失眠,便稀,面色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因口服退烧药无明显效果,经人介绍来吾师张文风教授处求治。

2 诊疗

初诊:中医辨证诊断为肝郁脾虚、气滞痰凝之瘿病。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5g、夏枯草15g、郁金15g、半夏15g、当归15g、牛蒡子15g、鳖甲15g、荔枝核20g、连翘15g、苍术15g、茯苓15g、甘草10g(5剂,水煎服)。

二诊:5月18日,患者自述身热大减,颈部疼痛减轻。睡眠改善,食欲佳,二便调,气短乏力感减轻,口苦,失眠,有轻微耳鸣。舌红苔薄黄,脉弦。效不更方,再进5剂,以观后效。

三诊:5月25日,患者自述身热已退,颈部疼痛基本消失,甲状腺肿大减轻。睡眠改善,食欲佳,二便调,气短乏力感消失,口苦,有轻微耳鸣。舌红苔薄黄,脉弦。

经治疗,该患者肝气郁滞得以舒达,內郁之火得以透散,吾师认为脾胃尚需补养,故运用培土制木、化痰通络之法,将前方稍做加减。处方:柴胡15g、白芍20g、陈皮10、当归15g、瓜蒌20g、牛蒡子15g、鳖甲15g、荔枝核15g、连翘15g、郁金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40g、生薏苡仁20g、甘草10g(10剂,水煎服)

患者家住外地往来不便,三诊服药后电话告知:症状消失,无不适感。后又以上方加减继服月余,以巩固疗效。

3 讨论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张景岳认为:“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国医大师李士懋阐述为:“郁者,抑遏之谓;火郁,乃火热被郁伏于内不得透发而形成的病理改变。发之,是火郁证的治则,即疏瀹气机,使郁伏于内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之意。”[1]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典型症状为甲状腺肿大、疼痛,严重时可以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烧、头痛、心烦、口干舌燥、全身乏力、大便干燥等。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多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归属于“瘿瘤”“瘿病”范畴。《医宗金鉴》[2]所载:“瘿瘤二证,发于皮肤血肉筋骨之处。瘿者,如瘿络之状;瘤者,随气留住,故有是名也。”又曰:“凡瘿多生于肩项两颐,瘤则随处有之。” 中医学认为,瘿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肝郁则气机不达,脾伤则蕴湿生痰,气滞湿阻、气郁痰凝、瘿络瘀滞,而成瘿病。瘿病病位在颈前喉结两旁,此为肝经循行之处。(《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张教授认为本案患者病发于春季,肝属木,通于春气,故一冬郁闭之伏火随肝木升发之气而出,循经上扰,寄于已病之颈前喉结两旁,邪气相合则热势明显。立理气解郁、化痰消瘿为其治则。

本案患者以高热不退、伴颈部肿痛前来就诊。热为阳邪,耗气伤阴,解热是本病治疗过程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杂病广要》[3]所载:“发热者,热之发现于肌表者也。凡病多发热,热生于火,火本于气。其理不外气乖与气郁二端。”邪停于瘿络,阻碍肝脉循行,肝经失于调达则气郁化火,亦加重发热之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急躁易怒、失眠;肝火上扰则口苦、耳鸣;肝旺不舒、横逆克脾则食欲差、便稀;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则气短乏力;面色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气不舒、气郁化火之象。故治疗关键不在清热而在散郁,当以疏肝理脾,散结消瘿,火郁发之为法,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

首诊时,患者主诉持续高烧(38°C上下)近1个月,究其病机为气机不调、火郁发热,不可用苦寒清热之法。故方中以四逆散为君,调和肝脾、舒畅气机,调气机以疏泄郁火,体现“火郁发之”之旨。恐枳实破气太过,柴胡有截肝阴之嫌,故以枳壳代替枳实,并使柴胡用量小于芍药。夏枯草性寒,味辛、苦,可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连翘味苦微寒而性升浮,《神农本草经》云:“连翘,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4]”;郁金辛、苦,寒,以其能开肺金之郁故名,肺主一身之气,调畅气机不可忽视肺气,且郁金能活血行气、开郁止痛;牛蒡子辛、苦,寒,主治上部咽喉疾患,可疏风散热,在此亦有引药上行之意,上四药为臣,以辛散之性散郁火、散结气,同时均为性寒之品,有散火而不助火之功。鳖甲可软坚散结益阴,防治大热伤阴,荔枝核可以散结气而止痛,鳖甲、荔枝核为张教授临床消瘿散结之常用药对;“脾为生痰之源”“瘿多属痰”[5],在散郁热治疗主症的同时,用半夏、苍术、茯苓健脾除湿,黄宫绣[6]云:“半夏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茯苓味甘气平、补中有泻;《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陈士铎[7]认为:“苍术补气兼善祛湿,以治气虚湿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丹溪[8]曰:“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故上三药同用,有补有泻,有升有降;当归性动而滑,补血和血,扶正气、滋化源,固人之本,并能防辛散药伤正气,上六味标本兼顾为方中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顾,药性灵动,散郁火、消瘿肿、健脾除湿,恰中病机。上方服用十剂后,身热已退,诸证向愈,故三诊时去苦寒辛燥之夏枯草、半夏,并将苍术换为白术,因苍术散大于补,补益之力不及白术;瓜蒌性润,吴仪洛[9]认为瓜蒌“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生津止渴”,在此用之即可化痰散结,又可治大热伤津;考虑到久病之人必有正虚,加山药、薏苡仁健脾,补益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

综上,本证初诊虽主症明确,但病机复杂,症状纷纭,若以药治症则必难奏效。张教授准确辨证,究其病机,随证用药,则效如桴鼓:本案之热由郁所化,以散郁为旨,未清火而火自清。由此可见,“随证立法、依法处方”为中医诊疗之本旨。

[1] 李士懋,田淑霄.火郁发之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

[2] 吴谦.医宗金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05-405.

[3]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42.

[4] 徐大春.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65.

[5] 吴仪洛.本草从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1.

[6]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53.

[7] 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4.

[8]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8.

[9] 吴仪洛.本草从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5.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5-06-10

马金玲(1985-),女,长春中医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及作用机理。

张文风(1970-),女,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及作用机理。

R255.1

A

1673-2197(2015)21-0073-02

10.11954/ytctyy.201521032

猜你喜欢

红苔薄荔枝核瘿病
浅谈中医“五辨”思维在瘿病诊治中的运用
苦参汤缓解 心动过速
白居易与荔枝核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几种常见咳嗽药水巧分辨
谯凤英治疗鼻科疾病经验
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有效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有关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张娟教授治疗瘿病验案一则
微波法提取荔枝核黄酮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