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5-04-26李小凤周美珍杨彩云
李小凤,周美珍, 杨彩云
(南昌市第一医院,江西 南昌330008)
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李小凤,周美珍, 杨彩云
(南昌市第一医院,江西 南昌330008)
目的:探讨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80例,使用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方治疗1~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痊愈56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0%。结论: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消风散加减;中药外洗
笔者近几年使用消风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老年性瘙痒性皮肤病30例,荨麻疹30例,接触性皮炎8例,风疹5例,不明原因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7例。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风热型:皮疹色鲜红,灼热剧痒,或伴咽喉肿痛,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1.3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消风散加减:当归15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胡麻仁10g、苦参20g、苍术10g、知母15g、石膏15g、牛蒡子10g、木通10g、生地20g、白鲜皮15g、白芍15g、甘草6g 。每剂日煎2次,每次煎汤200mL,混合后分2次服用。
中药止痒外洗方:艾叶100g、金银花50g、苦参50g、白鲜皮50g、苍耳子25g、四季青30g、蛇床子50g、冰片15g、地肤子50g、黄柏50g。煎汤1 000mL外洗,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最长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与方剂选用》[1],治愈:风团消失、皮疹消失、不再瘙痒,临床症状消失、不再复发;好转:风团或皮疹消退30%、瘙痒症状减轻,结合舌质由红转淡,舌苔由黄腻变薄白;无效:风团或皮疹消退不足30%,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结合舌质、舌苔无明显改变。总有效=治愈+好转。
2 结果
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痊愈56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0%。各种原因引起的瘙痒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瘙痒类别患者治疗效果 (n)
3 讨论
祖国医学古文献中将瘙痒性皮肤病归属“瘾疹”范畴,又有风疹块、鬼饭疙瘩、风矢、赤疹、白疹、时疫疙瘩、逸风等诸多名称。《素问·四时逆刺从论》有“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的记载,这是古代医家对荨麻疹最早的论述。古人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形如豆瓣,堆积成片,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对病机的认识,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认为:“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数变,瘙痒与风、燥、湿热、血热有关。消风散来源于《外科正宗》,具有疏风、祛湿、清热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热、毒之邪郁于肌肤所致的皮肤疾病[2],主治风疹、湿疹,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为君药,所谓痒自风来,止痒必疏风;苍术、苦参、木通清热祛湿,知母、石膏清风热、血热,均为臣药;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通便,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疏风清热、凉血消疹之效,因此该方历代被中医学家推崇为皮肤病的代表方。外洗方中,黄柏、苦参、四季青清热燥湿止痒,金银花、苍耳子疏风止痒,艾叶、地肤子、蛇床子、冰片均可止痒,外洗止痒方起外用局部治疗作用,止痒效果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荆芥、防风具有抗过敏止痒的效果[3];白鲜皮具有抗炎、抗真菌功效,对过敏反应皆有抑制[4];消风散具有抗炎[5]、抗变态反应[6]、抗过敏[7]、止痒[8]、免疫调节[9]作用。消风散能够全面调节身体气血,从根本上对症消除荨麻疹的病灶,复发率低[10]。因此采用消风散加减联合中药汤剂止痒方外洗法治疗风热型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显著,治愈率高,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国病证疗效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7-859.
[2] 周萌,高宁,陈棽.消风散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1,34(4):21-22.
[3] 王晓华.现代简明中医中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0-135.
[4] 高学敏.实用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73-177.
[5] 郑咏秋,陈光亮,戴敏,等.消风散颗粒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5):6-8.
[6] 粱秀宇,关洪全.消风散对IV型变态反应中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2):70-71.
[7] 林中方,温炬,陈宝田,等,芪母消风散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8,27(19):87-88.
[8] 郑咏秋,陈光亮,戴敏,等.消风散颗粒抗过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6):26-28.
[9] 李国中,邓咏秋.消风散颗粒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4):39-42.
[10] 林烈坤,彭福秀,李瑞霞.消风散加减配合曲池穴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116例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5):27-29.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6-26
李小凤(1981-),女,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
R275.9
A
1673-2197(2015)21-0135-01
10.11954/ytctyy.2015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