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2-09石学智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眼科471600
石学智 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眼科 471600
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石学智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眼科471600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连续环形撕囊小手术对小切口型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并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2例(78眼),对其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结果:78眼中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68眼,占87.2%,术后连续观察3个月以上者,且视力恢复并矫正达到0.5以上者64眼,占总数的82.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手术对小切口型白内障手术中具有多方面优点,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还需要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及临床应用总结来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关键词连续环形撕囊(CCC)白内障手术临床效果
能否成功的制作出良好的晶状体前囊口与白内障手术是否能够顺利且成功的进行息息相关,连续环形撕囊术是近些年来白内障手术在技术水平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1]。与开罐式或信封式截囊术相比,连续环形撕囊术具有非常多的优点。笔者利用连续环形撕囊术顺利的制作一个成功的晶体前囊口,边缘光滑且正中环形,其优点即有利于人工晶体的囊袋内植入,不仅增加了前囊口的抗牵拉能力使其受力均匀,而且还可以良好的保持其晶体的悬韧带以及前囊口囊周边部分的完整,有效的降低了术后人工晶体偏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文就我院62例白内障患者行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2例(78眼),对其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其中男32眼,女46眼;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1.7岁。对所选择的62例患者(78眼)进行手术前的眼部检查及视力测试,视力检测结果从有光感到0.2之间不等;术前检查晶体结果为:混浊度分级:Ⅰ级核4眼(5.12%)、Ⅱ级核18眼(23.08%)、Ⅲ级核51眼(65.38%)、Ⅳ级核5眼(6.42%),手术之后继续跟踪随访术眼3个月。
1.2方法眼部手术,先常规进行球周围麻醉,再轻度加压使眼球得到软化,开始手术时,先小心的剪开角膜与巩膜缘结膜的上方,再在角膜巩膜缘后方约1mm处做水平的1/2板层巩膜切口,长度控制在5.5~6.0mm,然后再做巩膜隧道,穿透到透明角膜内约1mm,穿刺针进入前房然后再在其中注入粘弹剂,用截囊针做直径6mm且连续的环形撕囊,尽量居中,可扩大切口最宽至6.5mm,保证有足量的水分离分层,能够确保顺利地使晶体核旋转至前房,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角膜内皮、晶体后皮质以及囊膜,因此要再次注入粘弹剂来起到保护作用。然后再将核整体托出,此步骤使用的是注水式晶体圈匙,如遇到较大的核时,可选择将核分成两半再分别托出[3]。手术过程要吸干净皮质,抛光后囊,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此过程可使用卡米可林起到缩瞳作用,以使手术切口达到自行关闭的效果。手术结束后连续观察3个月,在此期间要在固定时间定期复诊,一般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最佳,可使用散瞳类滴眼液,如托品卡胺或美多丽进行散瞳,在裂隙灯下对白内障手术眼进行复查,主要观察的项目有撕囊口、残留晶体前后囊等的术后状况、人工晶体与晶体囊膜及瞳孔的位置关系、检查人工晶体是否有所移位等。如检查出有因为晶体后囊膜混浊导致的视力降低至0.5以下的术眼的,要考虑下一步做激光手术,行晶体后囊膜截术[4]。
2结果
2.1术后视力78眼中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68眼,占87.2%。所有术眼术后视力恢复迅速且良好, 术后1周矫正视力达0.5者48眼,占61.5%,术后3个月视力矫正达0.5以上者64眼,占82.1%
2.2手术效果
2.2.1连续环形撕囊手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制作一个成功且良好的晶状体前囊口(边缘整齐且呈圆形)[5]。术中78眼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术者68眼,占87.2%。手术过程中如能将核旋拨至前房,则手术即成功了一大半,其中Ⅰ、Ⅱ级核以及Ⅲ级核的成功率均为100%,而Ⅳ级核因其大而硬,所以须在前囊口的两侧边缘制作数个放射状的松解切口才能将其顺利旋出。随访至3个月时,可观察到晶体残留的前囊膜周边部分显示灰色混浊, 部分显示白色混浊;但撕囊口居正中者且边缘有后囊膜覆盖的人工晶体光学部表面混浊现象比较轻。
2.2.2连续环形撕囊手术并发症如前囊呈放射状裂开的有1眼, 在本调查小组中见于Ⅳ级核白内障手术中,而其在平常也发生于过熟期的白内障。本组中后囊膜裂开且伴玻璃体脱出的有1眼,造成这种手术并发症的原因要是由于娩核时悬韧带的断裂。
3讨论
连续环形撕囊是白内障手术的一个重要且首要的步骤,它是由Dr Gimbe等发明于1987年[6],由于连续环形撕囊提供了一个边缘光滑的前囊膜环形的开口,这种边缘光滑的环形开口的方法,不仅确保晶状体悬韧带及其周边囊膜的完整,而且还使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处于最理想科学的位置,从而保证人工晶状体在前囊膜囊袋内的稳定。因此连续环形撕囊术是人工晶状体固定于囊袋内最稳定且最可靠的前囊截囊方法。
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优点[7]:(1)保证人工晶状体处于囊袋内最稳定且最理想的生理位置,有效的防止其偏位与倾斜。(2)减少了手术中虹膜睫状体的损伤以及手术中各因素对房水屏障的干扰。(3)具有可靠地抗撕裂力及很强的伸展力。(4)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总之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具有多方面优点,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根据笔者不断努力发现,虽然连续环形撕囊具有多方面有点但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及临床应用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博文,刘艳珣,姜丽,等. 环形撕囊器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8):3637-3638.
[2]何守志. 连续环形撕囊术〔J〕. 眼科,1995,4(1):3-5.
[3]高朝云. 连续环形撕囊加截囊在巨大硬核白内障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3(33):92.
[4]吴爱萍,葛鹤立. 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8):186.
[5]陈琳. 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5):345-347.
[6]陈迪,闵寒毅. 白内障手术现状与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6):4561-4563.
[7]赵光金. 连续环形撕囊在压核排液后白色膨胀白内障术中的应用〔J〕.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26-1227.
(编辑羽飞)
收稿日期2014-05-27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1-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