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

2015-02-08肖永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气滞证型酒精性

侯 丽,肖永峰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

侯 丽,肖永峰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且轻度脂肪肝以肝郁气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男性患者多发。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多与气滞、痰凝、湿热因素有关,临床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而且证候分布与病情轻重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肝病科的常见病之一[1]。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过量饮酒无关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等因素引发的疾病,容易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本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采用中医辨证理念,及时发现疾病先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为了探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70例,男170例,女100例;年龄27~64(42.5±3.4)岁。所有患者均被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 女性每周<70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者,有肝硬化、肝癌者。③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④可有体质量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表现。⑤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1.2方法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根据中医四诊辨证方法,并结合患者B超和CT检查结果对收集整理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病情、症状体征、辨证分型以及舌象、脉象特点。其中脂肪肝病情程度结合B超表现及临床症状体征判断。轻度脂肪肝:B超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自觉症状不明显,肝功能基本正常。中度脂肪肝:B超表现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自觉肝区不适,食欲不振,肝功能轻度异常。重度脂肪肝:B超表现为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无法辨认;自觉肝区疼痛,腹胀闷满,或见黄症、蜘蛛痣,肝功能检查中或重度异常。

2 结 果

2.1患者舌脉象分布 本组中表现为舌淡胖96例(35.55%),苔黄腻79例(29.25%),舌淡红68例(25.19%),脉弦99例(36.67%),舌淡暗49例(18.15%),脉滑69例(25.56%),苔腻105例(38.89%),脉弦滑74例(27.40%),苔薄白96例(35.56%),脉涩86例(31.86%),多偏向于痰湿、瘀阻、气滞的证型。

2.2患者症状分布 本组中表现为胸胁胀满163例(60.37%),心烦意乱76例(28.15%),失眠132例(48.89%),便秘101例(37.40%),倦怠乏力156例(57.78%),身目发黄66例(24.44%),胸脘痞满112例(41.48%),腰膝酸软59例(21.86%),食欲不振97例(35.93%),走串作痛90例(33.33%),面色萎黄88例(32.60%),口淡不渴177例(65.56%)。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多属于脾虚湿盛、肝郁气滞的证型。

2.3中医证型分布及表现 肝气郁滞型69例(25.56%),患者自觉胸胁胀满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情绪不佳时病情加重,急躁易怒,善叹息,失眠健忘,多梦,妇女乳房胀痛,痛经,神疲乏力,脘腹胀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脾虚湿盛型91例(33.70%),患者表现为胸胁疼痛,脘腹痞满,神疲乏力,食欲差,失眠多梦,口淡不渴,不欲饮水,便溏,肢体困重,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濡缓。痰瘀互结型60例(22.22%),患者表现为胸胁疼痛,自觉神疲乏力,食欲欠佳,肢体麻木,疼痛性质以刺痛为主,女子月经量少,色暗有硬块,舌淡暗红有瘀斑,脉涩。湿热内蕴型50例(18.52%),患者表现为肝区不适,胁痛,口干口苦,脘腹痞满,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4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轻度脂肪肝以肝气郁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中度脂肪肝硬以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型多见。见表1。

表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例(%)

3 讨 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综合征[5],该疾病会引起高血脂症、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高黏血症、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6]。对于该疾病要做到及时预防,西医主要以减肥、降血脂、适量运动以及科学饮食为主,中医的特色疗法在预防疾病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证用药方能事半功倍。

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个病名,其临床表现归属为“胁痛”“瘀血”“痰证”“黄疸”“肥气症”等范畴。《内经》有云;“肝之积,名曰肥气”,这里所讲的肥气就是指体内肥甘之气过多堆积于肝脏导致的疾病。古人多把非酒精性脂肪肝类的疾病归结到“痰湿、瘀积”的范畴,认为痰气瘀阻,气机不畅,导致郁久化热,或者由于情志变化,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内生,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脾虚则症见倦怠乏力、脘痞、面色萎黄等;肝郁化热则见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心烦、小便色黄、胸闷等;面色晦暗则与气血瘀滞相关;头晕和不寐可与脾虚有关或与肝火有关,属血不养心和热扰心神。综上,本病的病机主要是以本虚标实为主,患者多素体虚弱或者久病体虚,导致患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宗湘裕等[7]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多表现为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情志失畅,认为该病病理机制主要是湿邪困脾和脾气虚弱,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成瘀,痰浊内生,同时,患者还表现为肝肾不足。陈熤等[8]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不仅与毒、瘀、湿、痰等有关,还与机体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以及水不涵木相关。梁勇前等[9]研究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早期多见肝气郁结,继之脾虚痰浊内蕴,与血瘀互结,日久肝脾肾俱虚,既存在肝脾气血亏虚,又伴肾精耗损,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脾失健运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并贯穿于全过程;而痰浊、血瘀则为相应的病理产物,影响了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本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证型分布主要以肝气郁滞、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脾虚湿盛为主,排名在前位的症状和舌脉象有嗳气腹胀、肝区不适、倦怠乏力等,这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候研究及证候规律的探讨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机制、中医病因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预见性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规律,通过中医辨证在疾病的早期对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及早采取措施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该疾病或者改善疾病的预后,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增强患者的满意度[10]。

总之,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在肝内病变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以前仍可得到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4种,应针对不同证型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时间有限,仅选取我院的临床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研究的项目未涉及患者的体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以往治疗史的情况,实验的结果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今后会争取进行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研究,为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1] 张月,张培彤,赵冰,等.基于聚类分析的脂肪肝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132-135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5] 范竹萍,邱德凯,曾民德,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胆结石患者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88-491

[6] 丁荣华,钱俊芳,姜菊星,等.平肝煎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51(3):219-222

[7] 宗湘裕,王万卷,刘宝珍,等.21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候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130

[8] 陈熤,王兴娟,金华良,等.中医消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6):751-756

[9] 梁勇前,陈容平,杨锐,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2):1855-1856

[10] 赵智龙,刘怀跃,丁荣华,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与肝功能、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2):140-142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9.023

R575.5

B

1008-8849(2015)19-2116-03

2014-12-15

猜你喜欢

气滞证型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