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
2015-02-07乔丽静宋利云梅永现张平安王占肖刘军红
乔丽静,宋利云,梅永现,张平安,王占肖,刘军红
(河北省元氏县医院,河北 元氏 051130)
冠心病患者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
乔丽静,宋利云,梅永现,张平安,王占肖,刘军红
(河北省元氏县医院,河北 元氏 05113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眼底动脉检查。根据AASI将患者分为A组(AASI≤0.55)、B组(AASI 0.56~0.67)、C组(AASI 0.68~0.79)和D组(AASI≥0.8)。比较4组之间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结果 4组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D组>C组>B组>A组(P均<0.05);B组、C组Ⅰ级和Ⅱ级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高于A组(P均<0.05);D组Ⅲ级及Ⅳ级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均高于其余3组(P均<0.05)。结论 在冠心病人群中,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
冠心病;眼底动脉硬化;收缩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眼底动脉硬化是指眼底动脉血管变细、动脉壁反光带增宽、出现动静脉交叉征等,是全身动脉硬化在眼底的表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研究表明眼底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有相关性[1-3]。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是近年研究提出的反映动脉硬化的新指标,是一种通过24 h舒张压与收缩压动态监测间接测量动脉硬度的方法。本研究探讨了冠心病患者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符合WS319-2010冠心病诊断标准,病史及体检数据完整,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曾行冠脉搭桥术、明显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脏器功能衰竭、妊娠期女性者。男62例,女48例;年龄34~86(62.2±8.3)岁;血压(127±16.8)/(68±13.6)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0.1±8.9)次/min。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卒中、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心率、血压等。
1.2.2 眼底动脉检查 在暗室中,眼科主治医师用手持直接检眼镜于正常瞳孔(不散瞳)下进行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按Scheie分级法[4]分为4级,Ⅰ级 :小动脉光反射增宽,有轻度或无动静脉交叉压迫症。Ⅱ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较显著。Ⅲ级:小动脉铜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症明显。Ⅳ级:小动脉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症更严重。
1.2.3 生化检查 入院次日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查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等。
1.2.4 动态血压监测 ①采用动态血压测量仪监测血压。采用上臂袖带间歇性自动充气加压,然后拾取气囊内的压力波信号。测量频率白昼每30 min 1次,夜间60 min 1次。ABPM舍弃标准(美国ADN公司标准):收缩压大于260 mmHg或小于70 mmHg,舒张压大于150 mmHg或小于40 mmHg,脉压大于150 mmHg或小于20 mmHg。被舍弃的读数占全部读书的10%~15%。白昼时间与夜间时间人为定为6:00—22:00,22:00—6:00。②AASI的计算:根据24 h的动态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其中收缩压、舒张压均来自于每一个患者未经编辑的24 h动态血压的记录。以收缩压为横坐标,以舒张压为纵坐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舒张压与收缩压关系的斜率。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趋向于1。AASI的正常参考值:年轻人(<20岁)<0.5,老年人(≥80岁)<0.7。
1.2.5 分组 根据AASI将患者分为A组(AASI≤0.55)30例,B组(AASI 0.56~0.67)25例,C组(AASI 0.68~0.79)35例,D组(AASI≥0.8)20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定性资料由百分率描述,定量资料由均数±标准差描述,2组定性资料的比较用四格表卡方检验,2组定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收缩压D组>C组>B组>A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间BMI、TC、HDL-C、LDL-C、TG、FBG、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D组>C组>B组>A组(P均<0.05);B组、C组Ⅰ级和Ⅱ级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均高于A组(P均<0.05);D组Ⅲ级和Ⅳ级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高于其余3组(P均<0.05)。见表1。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和最具危害性的疾病之一,也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为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
表1 各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①与A组比较,P<0.05;②与D组比较,P<0.05;③与B组比较,P<0.05。
动脉弹性指动脉的舒张功能。动脉弹性不仅是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脉内皮功能状况。在动脉发生器质性改变之前已有动脉弹性的下降,动脉弹性减退已成为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标记之一[5]。AASI是近年提出的建立在血流动力学原理基础上,反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与血管弹性之间关系的新指标,其与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脉压有相关性[6]。朱豪[7]报道AASI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上升。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是细小动脉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增殖性病变在视网膜上的表现,以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为主要特征。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分2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既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患,也无眼部其他异常情况,仅在眼底检查时发现视网膜动脉普遍稍变细,是与年龄相关的动脉退行性硬化。另一种是在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眼底动脉硬化,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除有相应的全身症状外,往往合并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变直,呈铜丝或银丝样改变,与静脉交叉处可见硬化的动脉压迫静脉,呈交叉压迫;重者则发生视网膜血管的痉挛、狭窄甚至阻塞、出血,并可出现视网膜的渗出、水肿等改变。 眼底病变程度的轻重及发展的急缓,与全身病变的程度和进展有关。本研究中的眼底动脉硬化属后一种情况。由于眼底动脉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观察到的血管,通常被认为是“动脉的窗口”。眼底动脉检查具有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的特点,临床上可初步判断患者血管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AASI的增高,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且B组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及Ⅱ级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均高于A组,D组Ⅲ、Ⅳ级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及总发病率均高于其他3组,这与赵薇等[8]对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AASI不仅可以反映大动脉硬化,而且可以反映细小动脉硬化。
高血脂、高血压等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Neutel等[9]研究报道,高血脂的患者有较差的动脉顺应性及扩张性。Pisavos等[10]研究了年龄小于40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患者组和年龄相匹配的、脂代谢正常的同胞兄弟组大动脉硬度,结果发现2组大动脉直径相同,但高胆固醇血症组大动脉硬度明显增加。可能机制为血脂高、血液黏稠、血垢沉积在血管壁导致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间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样本量偏少、病种单纯(全部是冠心病患者)、只纳入了住院患者(不包括门诊患者)等有关。若增加样本例数,进一步精确计算AASI(如使用对称回归等),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李村淑等[11]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AASI与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r=0.725),与舒张压标准差呈负相关(r=-0.428)。本研究得出AASI≥0.8组收缩压高于其他3组,随着AASI的增高,舒张压有降低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压增高使内皮所受的牵张力和静水压增加,可造成内膜和内弹力纤维损伤,促进脂蛋白进入血管壁,还有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使胶原、弹力纤维等细胞间质合成增加的作用,使管壁变硬。有研究发现血压增高的机械作用及小动脉发生结构性重塑均可使动脉顺应性下降[12],提示血压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随着血压达标,动脉硬化可能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AASI与眼底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2者可以很好地预测及评估冠心病的相关风险及预后。期待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更多研究,努力寻找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1] 张红,李小利. 大小动脉顺应性与老年人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6):416-419
[2] 胡新科,王德昭. 眼底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J]. 广东医学,2011,32(24):3224-3226
[3] 王德昭,华琦. 眼底动脉硬化、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2):135-138
[4] 张承芬,董方田. 眼底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Cohn JN. Vascular wall function as a risk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Hypertens Suppl,1999,17(Suppl5):541-544
[6] 乔丽静,张平安. 冠心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J]. 河北医药,2014,36(10):1494-1496
[7] 朱豪.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尿微量白蛋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8] 赵薇,李利华.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动态血压参数与高血压眼底改变的关系[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9(1):84-86
[9] Neutel JM,Smith DH,Grattinger WF,et al. Dependency of arterial compliance on circulating neuroendcrine and metabolic factor in normal subjects[J]. Am J Cardiol,1992,69(16):1340-1344
[10] Pitsavos C,Toutouzas K,Dernellis J,et al. Aortic stiffnes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 Am Heart J,1998,135(4):604-608
[11] 李村淑,姚福梅.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6):561-563
[12] 孙宁玲,徐成斌. 今日高血压[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74-287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2.020
R541.4
B
1008-8849(2015)12-1308-03
201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