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毒品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与讯问
2015-02-07张成
张 成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运输毒品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与讯问
张成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毒品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存在着巨大威胁。在抓获毒品运输犯罪嫌疑人后需要对其做好审讯工作,才能有效地突破全案,将其同伙及时缉拿归案。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畏罪、侥幸、对立的心理状态以及在审讯阶段具有试探、僵持、矛盾的心理变化,采取不同的询问对策,使其承认犯罪事实。
关键词:毒品运输;犯罪嫌疑人;心理;讯问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6-0270-01
作者简介:张成(1993-),男,四川德阳人,四川警察学院,治安专业。
在毒品犯罪逐渐趋向组织化、高智商化的当下,如何把握运输毒品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合理的与其进行心理对峙、进行询问,成为了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犯罪嫌疑人运输毒品的原因
(一)畸形的享乐观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和丰富,使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物质享受,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有人就动了歪点子,走毒品犯罪的道路。
(二)因为吸食而运输。许多人因为好奇、受人引诱而染上毒品,一旦吸食上瘾,很快会耗尽的钱财。为了维持吸毒消耗的费用,有些吸毒者便加入毒品运输犯罪的行列。据某市的调查统计,在逮捕的运输毒贩中,以贩养吸的占到一半以上。
(三)侥幸心理作祟。侥幸心理是运输毒品罪犯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多数运输毒品罪犯们都知道运输毒品是犯法的,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其往往抱着“可能不会被抓到”,“就做一次”或“最后一次”的想法。
二、运输毒品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毒品运输犯罪嫌疑人是抗拒还是交代罪行的关键是其面对审讯时的心理变化,正确的分析判断他们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运用审讯策略,是促使他们坦白交代罪行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多数犯罪嫌疑人在认罪交代问题上都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双方试探摸底阶段。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犯罪嫌疑人刚被拘留和逮捕。由于情况的突然变化,犯罪嫌疑人不知道警方掌握他什么证据,也无法推测自己的将要面临什么。要想知道自己的处境只能通过侦查人员的问话,加以揣测和猜想。所以,他们一方面拒不承认犯罪事实,另一方面侧面打听对方掌握的信息。
(二)对抗僵持阶段。若犯罪嫌疑人在拘捕后未交代罪行,随时间推移,自认为侦查人员没有掌握自己的底细,其侥幸心理上升,便会拒不交代自己的罪行。
(三)矛盾动摇反复阶段。随着侦查审讯工作的推进,警方收集的犯罪证据材料逐渐丰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逐渐暴露,其防御心理逐渐瓦解,面临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处罚结果,认罪与否的思想斗争逐渐激烈。
(四)供述认罪阶段。犯罪嫌疑人的防御被摧毁后,心理也产生相应变化。从傲慢拒供逐渐转为低头认罪,但他们大多还存在着一丝侥幸,只讲问题轮廓而不交代罪行细节或避重就轻,推卸责任。
三、运输毒品犯罪嫌疑人的讯问
(一)针对毒品运输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讯问策略
1.畏罪心理的询问策略。首先,根据犯罪嫌疑人畏罪的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先把罪行严重性说足,加大其心理压力,当其因心理压力大而感到走投无路时再网开一面,促使犯罪嫌疑人将畏罪心理的压力变为坦白的动力;对于罪行并非真正严重而畏罪心理过重的犯罪嫌疑人,应通过正确宣讲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讯问气氛、态度、用语等都应给犯罪嫌疑人造成一种减轻压力的感觉,从而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认识到只有认罪服法、接受讯问,才是出路。
2.侥幸心理的讯问对策。矫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讯问中巧妙的使用证据,消除其主观自信和幻想。对于掌握证据确凿,而犯罪嫌疑人顽固拒供的,可以采用正面使用证据法、连续使用证据法或包围使用证据法;对于掌握证据不够确凿,而犯罪嫌疑人又采取摸底试探、索要证据等手法对抗讯问的则应采用侧面使用证据法、暗示使用证据法,不可暴露我方证据不足的情况。
3.对立心理的讯问对策。一方面,要以静制动,即让那些公开顶撞的犯罪嫌疑人充分暴露,再予以回击。在进行回击时,要态度严肃、言辞强硬的告之。另一方面,在原则许可的前提下,帮助犯罪嫌疑人解决一些合理的问题,使其消除对立抵触情绪,并以讲道理的方法教育犯罪嫌疑人,使他们看到坦白的前途,只有这样才能瓦解其对立心理,坦白交代问题。
(二)针对毒品运输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心理,使其承认犯罪事实
1.通过正面审讯,观察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审讯人员只要对犯罪嫌疑人的一言一行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便可了解和摸准其心理变化。比如:犯罪嫌疑人对审讯人员的发问指东问西要求指点,可能是在试探摸底。
2.从犯罪手段的高明与拙劣入手,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毒品运输犯罪的手段狡猾隐蔽,说明其智商较高,在审讯中必然有周密的对抗审讯的准备。这类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比较牢固,一般不易突破,而犯罪手段拙劣的犯罪嫌疑人,则漏洞较多,他们缺乏对抗审讯的准备,相对比较容易突破。
[参考文献]
[1]赵秉志.毒品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胡关禄.侦查讯问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康树华,张小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付宝玉.运输毒品犯罪的几个问题[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