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缺足迹外延特征重建破获杀人案件的应用

2015-02-07高海峰

法制博览 2015年31期
关键词:重建外延足迹

高海峰

内蒙古阿拉善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内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残缺足迹外延特征重建破获杀人案件的应用

高海峰

内蒙古阿拉善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06

摘要:目的:提高残缺足迹的利用率,从残缺足迹的外延中重建特征,挖掘深层次的现场信息,提高破案率。方法:犯罪现场重建理论为基础,依据残缺足迹成痕机理及其变化规律,参照各种鞋底花纹的设计制作特点,形成逻辑推理和科学技术方法。结果:结合办案实践,就现场足迹的充分利用,重建残缺足迹的外延特征破获案件。结论:对利用残缺足迹的现场勘查和利用足迹外延特征重建现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足迹;外延;重建

残缺足迹的成因和形成主要与四大要素相关。即:人脚或穿用鞋等造痕体;各种地面或物体表面等承痕体;运步过程中蹬、踏、压等作用力;平面足迹的成痕介质等。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1]研究足迹的形成及分析足迹特征和其步法特征都与四要素密不可分。下面就利用残缺足迹外延特征重建的检验鉴定在破获一起杀人案件中的综合运用,介绍如下。

一、案件简介

2012年11月20日23时10分,阿左旗馨苑小区发生一起杀人案。被害人格某被杀死在卧室内。现场位于教育小区2号3单元402房,房门未关闭,未见撬压痕迹。打开房门,进入中心现场为两室一厅,南北朝向,客厅西侧自南向北依次为主卧、卫生间、次卧房。张某尸体位于客厅门口尸体头南脚北呈仰卧位,未穿鞋,地面见有大量血足印和擦蹭血迹。客厅门口至主卧室床东侧地面遗留两趟往返成趟足迹,地留有大量滴状和擦蹭血迹和一双凌乱分布的拖鞋,次卧室床前地板上。

二、现场足迹勘验情况

(一)在中心现场客厅门口发现一种鞋的多部位血迹加层残缺足迹。利用足迹测绘透明片将各部特征拼接描绘出完整足迹后发现:掌部的前缘为“圆点”平台、边沿横形条块、中心11条“一字”条纹;弓部为细横纹;跟部边沿横形条块、中心3条“一字”条纹、后缘有一钭坡。全长27.3cm、掌宽10cm、弓宽7cm、跟宽7.4cm。为8至9层新、41码的皮面胶底二棉鞋。

(二)在客厅地面遗留一趟左、右脚不同部位重复出现血迹加层残缺足迹,花纹特征与客厅足迹相同。左脚掌部反映出长6.5cm、宽4cm的“一字”条纹及内边沿;右脚跟部反映出5cm的“一字”条纹及外边沿。利用拼接完整的左右足迹测绘透明片,依据残缺部位花纹特征,定准特征点,定准部位,定准方向,实地画出足迹中心线、横基线、边沿线、步行线等。一组反映步幅的外延特征被考贝复原,从中测得以下数据:左步长81,80cm;右步长78,80cm;左步角3度,5度;右步角4度,5度;步宽0,0cm。

(三)用四甲基联苯胺法对地面进行全方位显现,在客厅门口尸体至主卧室的地面上,次卧室周围发现同一类型残缺足迹。全长27.3cm、掌宽10cm、弓宽7cm、跟宽7.4cm。经对死者样本鞋印比对,排除为死者所留。

(四)在多枚不同部位的介质残缺足迹中,经组合检验发现:掌压重于跟压、前起脚痕较后落脚痕迹明显、前掌横基线略后反映出球形压、后跟球形压前缘已过跟前沿的足迹特征。

三、现场足迹的分析

(一)进门客厅地面的灰尘鞋印两枚考虑与案件是否有关,遂将报案人的鞋印提取,经比对排除一枚,认定一枚灰尘残缺足迹与地面残缺血足迹同一。

(二)对房门锁进行检验鉴定,排除技术开锁可能,分析犯罪分子系敲门进入房间不排除案犯与死者熟悉。

(三)现场主、次卧室地面有大量血鞋印,鞋印分布于卧室、客厅地面,反映犯罪分子杀人后未对房屋进行了翻动,没有谋财意图。

(四)现场共发现同一种灰尘足迹和血足迹。在客厅至主卧室地面,发现灰尘足迹和往返成趟血足迹。根据鞋印特征及分布情况认为犯罪分子应为1人。犯罪分子入室在主卧室对格某行凶过程中遭反抗死者拖鞋脱落,犯罪分子认为受害人失去抵抗能力情况下企图离开,这时受害人恢复体力欲逃走被犯罪分子发现,后追至门外对格某二次伤害至其死亡后逃窜。

(五)根据重建外延特征分析案犯为一人、身高1.72m、体态中等偏瘦、行走姿势为小外展、并跟步、身体正直、45岁左右、采取以敲门入室为手段、作案动机系报复。

(六)据此,侦查人员很快在阿左旗收集到仅有的四种同类鞋样本,但都因鞋底细节花纹不符而否定。

四、利用足迹破案情况

侦查员根据现场足迹分析意见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在距现场18公里的阿左旗哈拉坞山附近找到重点人曹某。曹某抓获提取样本鞋样与现场足迹做出同一认定。

五、应用现场足迹侦破此案的几点探索

(一)从以上案例不难出,此案的成功告破与利用重建

残缺足迹的外延特征密不可分。一是从现场杂乱残缺的足迹中排查出被害人鞋印后,利用拼接描绘等方法,复原再现了案犯的足迹特征,并排除本地四种同类鞋。为确定流窜作案,及时扩展侦查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2]

(二)是利用多枚残缺足迹重建的起脚、落脚、掌压、跟压,足迹全长、步长、步宽、步角等外延特征分析出案犯个人特点,为摸排锁定重点嫌疑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是对现场中所有残缺足迹进行了补全复原,从而真实客观地重建出案犯的整个作案过程。为分析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周飞,陈义,李轶斌.对现有足迹检验技术的综合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33).

[2]肖劲辉,刘孟良.浅谈足迹检验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相关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

作者简介:高海峰(1978-),男,汉族,山东武城人,本科,内蒙古阿拉善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副主任科员,痕迹检工程师,研究方向:痕迹检验工作。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1-0157-02

猜你喜欢

重建外延足迹
成长足迹
足迹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足迹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春的足迹
新一代STE分子束外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