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特色解读

2015-02-06申婕翟宇

法制博览 2015年35期
关键词:用人人才

申婕 翟宇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54

古语有言:“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人才,作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主要推动力,在任何时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才思想。

一、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时代性

(一)紧跟时代变化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特殊的社会现状和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不仅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针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紧跟时代变化,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下面就以毛泽东人才思想中的德才观为例,看毛泽东是如何跟随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德才内容。毛泽东最初的德才观是受中国传统德才观的影响,根据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我们的任务也将不同,而德与才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民主革命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生活之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从而建立起人民大众的民主政权。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是否对党忠诚,是否有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怕牺牲、不屈不饶的精神,是这一时期我们衡量“德”的准则,而“才”是看他有没有战胜敌人的本领,能不能组织群众,会不会带兵打仗,并在艰苦的条件中开展革命工作、开辟根据地,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大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一时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变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面对时代的要求,过去的德才观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毛泽东又提出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用人标准,他强调:“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能就不可能领导好。”[1]可见,毛泽东正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观,为我国的建设发展选拔出了一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二)紧随群众需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才,来源于群众,又始终为人民群众所服务。毛泽东就曾指出,人才“是从群众斗争中逐渐形成,而不是脱离群众斗争所形成的。”[2]可见,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精髓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就是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主旨而产生的人才。毛泽东的人才观正是以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所需为准则,来衡量其是否是可用之才。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正如,民主革命时期,群众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是是否有利于赢得战争的胜利,会不会打仗、能不能开展群众工作、是否具有不怕牺牲,对党忠诚的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就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从而经济建设成为我们发展的中心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人才的要求则变为了“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时代性特点,不仅体现在紧跟时代变化,更反映了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随群众需求。

二、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实践性

(一)人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

毛泽东认为,人才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3]可见,实践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毛泽东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教育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他不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重视对于人才的实际锻炼。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创办了许多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加强对工人、农民群体的教育,并传授给他们一些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时,他又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抗战初期,我们没有理论和经验指导,只能从惨痛的失败和鲜血的洗礼中总结教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作战打法用以指导实践,这一时期,毛泽东挖掘出了无数的军事人才,并予以重任,他们在战争中成长,从实践中学习,从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优秀的军人。实践证明,任何人想要了解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参加革命,只有亲自参加实践斗争,才能更真实的接触到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人们也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更多的真才实学;只有经过实践锻炼,才是我们培养和发展的能够为社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二)人才的选拨与评价依赖于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检验人才、选拔人才和评价人才的基础。毛泽东认为,实践是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仅要看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所具备的素质,还要看他是否能够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证明,人才的成果和素质被社会发现和认可,其人生价值才得以实现。毛泽东向来注重对人才的考察,把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作为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只有对人才作出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正如毛泽东所言:“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4]对于人才的选拔与评价,也都依赖于实践证明,是一个由认识到任用,再到实践检验的过程。选择罗荣桓做林彪的搭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要了解罗荣桓,其次在工作中他与林彪可以很好的配合,最后实践证明选择罗荣桓的正确性。可见,真正了解、认识一个人,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识人可以说是选拔和评价一个人的基础,只有真正发现和认识了人才,我们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公正的选拔和评价人才,使之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其智慧与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三、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广泛性

(一)五湖四海选人才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上始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他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5]因此,毛泽东对于人才的识别、选拔和任用抛开了所谓的不同,而更注重素质与才能。在毛泽东五湖四海的原则下,涌现出了无数优秀人才,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包含了许多党内外人士和各民族人才;有年纪较长的,也有许多青年干部;有国内人才,也有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张思德、程思远、刘伯承、粟裕、钱学森、田家英、陈云、白求恩等等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见,毛泽东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思想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和不同阶层,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毛泽东还经常教育干部要搞五湖四海,不能搞小团体,不要立山头、拉宗派。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武装斗争,各根据地、解放区都相对隔绝,这就决定了各方面军和各支队伍不得不在党中央的宏观指挥下又独立作战、谋发展、求生存,因而产生了许多山头主义。毛泽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容得下各色各样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对于山头主义,不排挤、不打击,而是采取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再逐渐消灭,从而更好的克服山头主义。正是在毛泽东五湖四海、全面团结的思想领导下,各方面英才俊杰纷纷而来,并形成了天下归心、百川归海的人才集聚的局面。

(二)反对论资排辈

毛泽东在对人才进行选拔、任用时,十分反对论资排辈,他主张应大胆地提拔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文凭和学历,都应给予发展和实践的机会。毛泽东还强调说“只要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6]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坚持广开言路,招揽全国各方人才,对于党外的仁人志士,更是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和器重。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人才,不能局限于对学历和文凭的追求,而更应当注重其所具备的道德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只要是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我们都应当重视。正是毛泽东主张德才兼备,反对论资排辈的人才思想从而使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并经过实践锻炼的人才都找到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使更多优秀的工人干部和党外人士走上了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从而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力量,作出了巨大的成绩。

四、毛泽东人才思想的艺术性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可谓是一门炉火纯青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强调独特这三个方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用人智慧和人格魅力。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毛泽东用人始终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毛泽东在对人才的评判上具有很高的原则性,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人才思想。“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是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和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在随后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又加上了“又红又专”。毛泽东始终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认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7]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路线,并提出了“四不”要求,即“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体现出他坚定的原则性。同时,毛泽东在用人上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人无完人,对于人才,毛泽东采用全面、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他认为存在一些小问题是正常的,只要不妨碍大局而对我们有利的人,就可以任用。对于那些曾经犯过错的人,我们应给予批评教育,并采取团结的方式,林彪、李济深等就是最好的例子。毛泽东正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又采取的灵活的方式,从而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才思想。

(二)用所长与避所短相统一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用人的时候就是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毛泽东的人才思想就将用人所长与避其所短相统一,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这也正是毛泽东人才思想充满艺术性之处。

毛泽东具有科学识别人才的眼光,他从不要求“完人”、“全才”,他认为,一个人才有长有短,性情习惯也有恶有善。在识别人才的时候,毛泽东坚持全面、透彻的识人方法,善于抓住他人的特点和优势,除了了解其所具备的能力外,还又会分析他所存在的缺陷,了解其爱好、性格、脾气等,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从而,在对人才进行任用时,便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量体裁衣,为他们安排最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工作,从而使许多有用之才脱颖而出。这也正是毛泽东人才思想中因人制宜、用人所长的具体体现。此外,毛泽东在用人过程中还特别注意避其所短,主要体现在其容人所短方面。毛泽东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存在的短处,并根据每个人所存在的缺陷采取一些弥补措施。对于那些不影响其优势发挥的缺陷,他往往不苛求;而对于那些长处与短处相生相伴的人,毛泽东也给予了大胆任用,并想办法帮助其克服缺点;还有一些人,其短处具有明显的危害性,则将教育改进放在首要位置,再适时对其任用,使这些人的长短能够各得其所。正是因为毛泽东将用人所长与避其所短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人才环境。

(三)共同性与独特性相协调

通过对毛泽东的用人实践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的人才思想既汲取了中国古代优秀的用人思想的精华,又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人才观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同时融入了中国革命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了毛泽东人才思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思想特色,生动地阐述了其思想的独特性。同时,在毛泽东的用人过程中,他也始终坚持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他在选拔、任用、评价人才时既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又强调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毛泽东经常鼓励下属勤思考、多发表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毛泽东曾说:“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8]毛泽东本人也非常有个性,一生都追求个性解放。少年时期,他就与他人表现出强烈的不同,他反对封建,渴望知识,追求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又磨练出一种坚强的意志和性格特征,他敢于挑战、敢于尝试、不畏艰难。正是他这样的特殊性格,使他不仅具有政治家、革命家的宽阔胸怀,又有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正是他不循规蹈矩、不束缚本心的性格,使他从人的角度对共性和个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始终强调尊重个性,解放个性。这些都体现了他的人才思想中共同性与特殊性的巧妙协调。

总而言之,毛泽东的人才理论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系统性发展,在人才的使用、发现、培养等方面都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的人才思想所形成的颇具独色的艺术性。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用人思想的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毛泽东的人才思想,对于新时期的人才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4]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3.

[6]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

[7]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

[8]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5.

猜你喜欢

用人人才
人才云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形成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导向
用人还需讲原则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