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5-02-06杜娜娜
●杜娜娜
司法为民,我们一直在路上
●杜娜娜
小时候我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爷爷没进过学堂,识字很少,但乐意讲郑板桥的故事,他讲“郑板桥是个清官,卸任潍县县官返乡时,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载着装有书和笔墨的箱子,另一头让送他的伙计骑。伙计还小心地帮他带上一盆兰花,这就是全部家当”。我扬起稚嫩的小脸问“清官是个什么官儿?”爷爷停下手里的活计,指着桌上的一碗水说“清官就像这水一样清”。
参加工作后,回家和爷爷聊起自己工作的事情,他凝视着我递给他的水杯,缓缓地说到,“老百姓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们希望法官能够‘端平’,能够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理”。爷爷的话语很朴实,但它给予我力量,教我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地履行好自己的使命。
因为岗位分工,进入法院5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综合文字工作,因而直接接触当事人的机会非常少,同时因为宣传工作的原因,我有幸见证了身边诸多法官的感人事迹。他们秉承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在审判执行实践中用热心、细心、耐心、诚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镜头一:“将忠诚铸进庄严的国徽,用公正架起金色的天平”,《人民法官之歌》中如是唱到。我们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其中不乏最集中、最激烈、最难解的社会矛盾。为了让每起案件都经得住法律的考验、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考验,我们牢记英国著名大法官培根说过的话,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十次犯罪更加恶劣,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污染了水源。我见证过法官审理这样一起刑事案件,被告人辩称其出生日期与起诉书指控的出生日期不同,起诉书指控的是其户籍证明载明的出生日期,其实际出生日期比这个日期晚两年,案发时属于未成年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为了查证这个问题,承办法官亲自与公安民警一道,驱车近六个小时,行程四百多公里,翻过数座大山,到被告人的出生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调查核实。承办法官用了几天的时间,到被告人出生的医院,调取出生证明,并到他就读的小学调取其学籍信息,同时调查了村里大量证人证言,终于证实了被告人自己所说的出生日期。这名被告人因系未成年人犯罪而被依法减轻处罚,虽然被判了实刑,但他拿到判决书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对承办法官说:“你的判决很公正,我服”。作为人民法官,我们将公正司法视作生命和灵魂,尊重事实、尊重法律,用细心托住了公平正义天平的两端。
镜头二: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法官们走下法庭,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认真聆听他们的诉求,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让司法更贴近民生,也让司法充满人间温情。我记录过这样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和被害人本是同村邻居,因为屋后一块空地起了纷争,最终扭打在一起,导致一方轻伤,双方矛盾十分尖锐。被告人不仅不认罪,还找了八位证人出庭作证,意图证明被害人的伤是自己故意造成的。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查看证据和视听资料,判断被告人打伤被害人的证据是确实充分的。考虑到双方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承办法官到被告家中,对被告人的丈夫、儿子、儿媳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被告家中去了一趟又一趟,调解工作做了一轮又一轮,最终被告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赔偿了被害人的损失,并写下了悔罪书。被害人也与她握手言和,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又成了好邻居。我们的法官也用诚心、耐心赢得了当事人的信服。
镜头三:清人张伯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我们被称作人民法官,就必须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心如止水、超然物外。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另外一名法官脍炙人口的事迹。他审理过一起交通事故肇事案,被害人是一名外省务工的农民工,被告人因此有意欺负死者家属,在有赔偿能力的情况下仅同意赔偿6万元,执意不肯按照法定数额12万元进行赔偿,且找到其担任村支书的舅舅托人求情,送给李法官5000元现金。李法官断然拒绝,直接将钱交到法院作为被害人的赔偿款并将被告人先行逮捕,迫使被告人将12万元的赔偿款如数交至被害人家属手中。
我还记录过这样一群法官:为了让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燃起爱的希望,为了让无人赡养的老人安享晚年,为了让受伤的被害人拿到赔偿款,他们走下法庭、走进村居、不辞劳苦,反复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每次都苦口婆心、口干唇裂,然而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觉得很欣慰。在一次次耐心细致的调解中,一次次严谨的开庭审理中,一次次四处奔波的执行中,终于换得家庭破镜重圆、老人尽享天伦、被害人得到赔偿,而他们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敬,墙上的那一面面锦旗,便是最好的表达。
在耳濡目染中,在一次次的精神洗礼中,我深感人民法官的责任和使命,法官要心系群众,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认真聆听他们的诉求,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让司法更贴近民生,也让司法充满人间温情。现在,在新的岗位和新的起点,对于执行工作,我理论不深、经验不足、历练欠缺,为了早日熟悉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我要时刻秉承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在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观察同事如何为当事人释疑解难,如何在工作中践行四心工作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确,法官是运送正义的职业,这份职业注定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要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件的审理执行将公平正义运送到百姓的心里。汇法官之河而成民心之海,聚个案之沙而成公正之塔。司法为民,做公信法官这是我们一生的修行,司法为民,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校:范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