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最美和声”
2015-02-05姚淑琴
姚淑琴
摘要:本文从班级合唱教学在音乐常态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音乐教师要做合唱教学的引领者与合唱艺术的欣赏者;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改编教材,降低难度;科学训练,以技激情等方面详细叙述了破解班级合唱教学难点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班级合唱;激趣;改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89-1班级合唱的实际现状:
1.作为音乐常态课,班级合唱教学实施者的态度很重要。音乐学科在一所学校中往往是不被重视的,领导对音乐老师的要求只是在某个比赛中获奖即可,没有升学压力,往往也会滋生惰性。作为音乐教师有时候也不想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学生对合唱的学习,掌握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实在不行就改齐唱。
教师自身在合唱教学能力、水平方面的限制,主要是教师本身的畏难情绪重。说实在话,合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更高尤其伴奏的难度、声部的熟悉程度、指挥等等。
2.教材中合唱内容本身的问题。现有教材中的合唱作品,基本都由专业作曲家所创作,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演唱难度和要求,作为学校合唱队员演唱是可行的,但在一个班级常态课中作为合唱教学内容还是蛮难的。缺少应有的循序渐进梯度和趣味性,这也是学生合唱学习提不起兴趣,大多数教师不敢实施合唱教学的重要因素。
3.学生自身的问题。现在的音乐课学生还是蛮喜欢的,但不排除在一个班级里总有这样的学生:主张个性的张扬,喜爱新鲜的或者动感的歌曲。在音乐课上只是抱着玩玩,放松心情的态度来学的,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聆听合唱,并对合唱中相应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缺乏兴趣与耐心。
班级合唱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音乐教师要做合唱教学的引领者与合唱艺术的欣赏者。一个喜欢民歌的音乐教师,他会把民歌的艺术魅力传染给学生们;一个喜欢流行音乐的音乐老师,他的学生也会有酷酷音乐的表现。所以一个喜欢合唱艺术的音乐老师,他的学生也会体验到合唱艺术的美妙之处的。而音乐教师对常态课中合唱所要做的,首先是态度。教师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在合唱教学能力方面较为欠缺的音乐教师:从自我重视、主动谋求发展开始,主动加强学习,多观摩,积极争取,主动摸索实践,尽早总结出适合自己和现有条件的教学、组织活动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克服合唱教学中的为难情绪。
2.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只要学生对合唱感兴趣、并且想要学习的热情高涨,那么收到成效必定非常高。我国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曾说过:“在一定程度上‘听比唱更重要”。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必须先从“听”入手。但是农村中小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只是学一些简单的独唱曲,很少接触合唱曲。在此,音乐教师要了解孩子,关注他们的喜好,利用电视媒体,引导他们听“最美和声”感受和声的魅力,也可以观看青歌赛的合唱组的比赛,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选择一些优秀的中外合唱曲给学生听。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除了天籁般的合唱外,更告诉我们,音乐的魅力可以感染激发每个人。
3.改编教材,降低难度。常态课中的班级合唱教学,学生没基础,教材也确实难了点。降低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合唱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合唱能力。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情,我们尽量根据学情差异改编教材,使改编后的作品接近学生的能力发展点,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效果。改编是针对零起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个降低难度的一个做法,也是零起点合唱的一个重头戏。当然,无论你如何创编如何改变,首先要尊重原创,保留作品原有的风格,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我们要给她最优秀的资源,让她在继承的基础上学会积累,为以后的创作做准备。其次,创编的和声要有美感。
4.科学训练,以技激情。所有的技能训练都是为歌曲情感服务的,只有技能技巧的表现只能算是炫技,没有技能与技巧的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到底能有多少?唯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音乐才能充满魅力,打动人。“合唱,唱是技术,合才是艺术。”只有在各种技能都达到高度统一时,才能使合唱演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团体来说,必要的合唱基础是一定要的,在此只做三点叙述:其一,音准是合唱最基本的要求;其二,“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有计划地训练他们拥有同样的“心拍”。其三,声音统一是合唱中的灵魂,是合唱的先决条件。在合唱中,声音的和谐统一需要各声部和每位队员间的相互合作。其包括音量统一,即每个学生要具有奉献精神,为了服从整体的声音效果,必须根据合唱整体和声部的要求压住自己洪亮的声音、过瘾的演唱;也包括音色统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倾听音色,让他们辨别哪一组的音色好听,想想为什么好听,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如何让自己的音色融入到集体当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