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2015-02-05胡宽莉
胡宽莉
摘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本文重点从培养学生反复多次进入文本、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培养勤于记录的习惯三个角度对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好习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47-1一、培养反复多次进入文本的习惯
语文课堂与理科课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面对的不是一道道机械的公式,而是一篇篇充满智慧情感火花的文章,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我们就必须反复阅读,深入文本。我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至少阅读三次。
第一次阅读文本在课前,即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对文中有所感触的地方要及时记录下自己思想的火花。
第二次阅读可以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老师都认为,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重点的部分记下来,课后背诵,然后将所谓的“答案”用到考试中去。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这也是新课标的精髓。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文本中所提问题,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之下,一边精读,一边思考,特别是针对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多次反复阅读,从问题入手,对文本逐段分析,并要在阅读材料上做备注,写个人见解,然后学生逐个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最后再归纳总结,概括问题的准确答案。这个过程依然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
第三次阅读在课后,这不仅是复习,更是阅读体验的进一步深入。复习是巩固新知、善用旧知的良方。及时复习对于学生巩固新知识非常重要,只有及时复习,新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是,复习不是简简单单的机械式的读读背背,而是新旧知识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之前理解上的一个深入,即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也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首要的就是“心到”,两者都是强调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只有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文本,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才能真正达到养情怡性的作用。
当然,这里所说的“三次”并不只是数量上的确指,而是用来强调次数的多。好文章百读不厌,每次阅读都会让读者有新的收获,所以学生养成反复多次进入文本的习惯至关重要。
二、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所选的文章,而是应该广泛阅读。教师的引导鼓励至关重要。首先要引起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这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对阅读充分重视起来。其次是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推荐《青年文摘》《读者》《青年博览》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要求学生一定要认认真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并且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首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要将自己当作阅读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对话中,由于学生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应抱着欣喜、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学”,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亮点,也要给予百分之百的鼓励和赞赏。
三、培养勤于记录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于记录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自主阅读时都很重要。课堂上边听边想边记,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防止学生开小差;同时,及时记录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自己的疑点,以备复习消化之用,这对提高语文成绩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自主阅读时,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符号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及时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记录下来,遇到好词好句要及时摘抄到笔记本上,产生疑问记录下来,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另外,要求学生坚持记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下来,字数不限,体裁不限,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天天练笔,长期坚持,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帮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