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书在徐州地区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问题研究初探
2015-02-03苏子菲
苏子菲
摘要:徐州琴书在发展的数百年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古黄河的洗礼、运河文化的滋润,深受徐州百姓喜爱,积淀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而徐州琴书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后继乏人。我们应从徐州本地的实际出发,在徐州地区音乐教育中展开传承思路,把琴书送进校园,针对性培养一批琴书学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策略,在教育者的研究情况下而产生,为长期承传民族文化徐州琴书积极付诸实践,一边实践一边完善,使其见到成效。
关键词:徐州琴书 徐州地区 非遗艺术 传承
过去的徐州琴书是活跃在农耕时代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快餐文化的现代生活使传统的民间戏曲音乐日渐萧条,徐州琴书也陷入发展困境,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部门也设立国家级的遗产申报体系和保护工程。徐州琴书有幸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徐州地区的众多文化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徐州琴书在徐州地区的传承成为了关注焦点。
本文拟从徐州地区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角度出发,对当前“非遗”保护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徐州琴书在徐州地区的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加以阐释并提出相应措施。
一、“非遗”艺术在国内的生存现状
“非遗”艺术是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流传下来的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深厚传统文化。它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髓,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载了过去、孕育了未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非遗”生存现状分析
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1300多项,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扩展项目名录147项。其中,民间音乐88项,民间舞蹈57项,传统戏剧120项,曲艺56项,民间美术70项,传统手工技艺117项,“非遗”艺术占据将近4/5。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遗产拓展项目164项。其中,传统音乐84项,传统舞蹈68项,传统戏剧125项,曲艺61项,民间美术67项,传统手工技艺113项,“非遗”艺术也占据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4/5。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项,其中,传统音乐16项,传统舞蹈15项,传统戏剧20项,曲艺18项,传统美术13项,传统手工技艺26项,“非遗”艺术占据1/2多。数据证明,“非遗”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同时也说明“非遗”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与挑战。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苏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7项,其中,传统音乐包括5项:高邮民歌、海门山歌、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无锡道教音乐;传统舞蹈两项:东坝大马灯、邳州跑竹马;传统戏剧5项:淮剧、锡剧、淮海戏、童子戏、徐州梆子;曲艺三项:扬州弹词、徐州琴书、南京白局。“非遗”艺术处境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持续下去,其中,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发展形式严峻。
(二)徐州琴书发展现状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论文已经11万篇之多了,但是关于某一省份某一市县的某一个“非遗”艺术的研究成果很少,关于徐州琴书的研究成果就很少,仅有两百多篇登上一些学术期刊,当前“非遗”艺术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缺少研究濒临消亡,大量的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开发与过度演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关于徐州琴书的发展历史,我们要对现实状况作出评估,它对在校学生来讲已成为古老艺术。走进剧场,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老年观众居多,校园里更是罕见琴书音乐,校园广播中也未曾耳闻。已退休的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魏云彩,还坚持义务留在市歌舞团继续收徒授艺,现在对从事琴书演唱的演员汇总,专业琴书演员仅有6位,其他5人年龄都已超过40岁,是他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徒弟的汇总,他的7名第三代徒弟,由于多方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即将从业余演员转为正式演员。就目前这个状况来看,徐州琴书生存情况令人慨叹。
二、徐州琴书的传承现状
徐州琴书起源于明代小曲,在《百戏竹枝词》里有徐州【叠断桥】的记载,而知徐州地区的民间艺人已四处演出,直至京城。后来为徐州地区人们在村头场院围坐演唱农闲时的“玩友玩艺”自娱活动。50年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前辈艺人,为徐州琴书留下了数目可观的曲目和音乐史料,这不仅是徐州琴书的精神财富,也是徐州地方文化发展史上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定名为徐州琴书。
(一)历史传承中的琴书风格
传统的徐州琴书唱腔是四句一拖腔,也是区别于其他曲种的主要标志,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和不断创新,新唱腔也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风味。现在的徐州琴书不仅有单档、双档、三人档之分,还有多人坐唱和表演唱等不同种类。单档分男档和女档,均是一人或自拉坠胡,左脚登木鱼或自敲扬琴,并且自打手板进行演唱。双档多为男女二人合作,一人坐拉坠胡,一人敲扬琴手打板,两人配合共同演唱,演唱时两人相互交流和表演,可作为剧中人。三人档为二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伴奏乐器除坠胡扬琴外,再配上一件弹拨乐器碰铃,或打击乐器小蝶等。三人档的形式为一人操扬琴居中,一边是拉坠胡的,另一边则是敲碰铃或小蝶的,这种演出形式有利于表演,能分能合,活泼多变,近年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多人唱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了,有一二人主唱或边唱边表演,而或人数没有固定数目,可用的伴奏乐器除坠胡、扬琴外,还可用二胡、高胡、 三弦、琵琶、笙、琴、等。 徐州琴书内容贴近生活,生活中事随手拈来,所谓:“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狸猫,八个眼……”耳熟能详,一听就迷。 这门艺术有许多曲艺流传下来,并时常能逗人一乐,比方说一些吉利话、祝福话、还有一些专门搞笑的夸张褒贬话语等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学校传承中的琴书文化
徐州琴书在发展的数百年间,几乎涵盖了徐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琴书得以传承、接续,离不开学校中人们的传播实践活动。一些让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仍能占领一方舞台,让观众喜欢。如《两样心肠》、《有情有义徐州人》,品析出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培养学生们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价值观的形成。近十年来,徐州地区的音乐教育中,经过一些琴书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一些小学生走上省和全国舞台,屡获大奖,在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奖的徐州娃儿们,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另外,徐州琴书在学校中的影响也依靠了高校,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开过讲座,一些曲目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可以随意哼唱而来。但是,一些高校的音乐学院没有过琴书演出,需要通过师生的努力,这个本来比较原始的地方曲种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徐州琴书生存现状的分析
徐州琴书没有京剧、昆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作为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它的生存现状确实需要全面细致的分析,徐州琴书的传承发展现状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其外部原因,应该从全方位对它的生存现状展开以下分析。
(一)影响徐州琴书发展的内在性原因分析
徐州琴书的演奏场面恢弘热烈,一方面有利于抒情与叙事,另一方面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在实际演出中,常受到人员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完整的表现其全貌,没有形成像江苏梆子剧团这样专业的或固定的演出团体、演出剧场等,有时出现人手只够编排一到两个节目的现象,所以只能在一些晚会、团拜会中“凑数”,导致受众低,演出少,这也使徐州琴书的传承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徐州琴书传统的唱腔形式,四句一拖腔后加一段二十大节拍的过门伴奏,时间长,不能迎合现代听众的审美观。 徐州琴书的唱腔发声不同于美声、民歌,类似于戏曲有自身发声的独特性,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一些琴书方面的钻研也不能只局限于琴书形成发展史的考究,长期下来会导致理论水平偏低,这些都需要声乐专业教师们研究与关注。
(二)影响徐州琴书发展的外在性原因分析
在市文化艺术学校举办徐州琴书班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徐州琴书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些琴书艺人在琴书上的开拓创新和研究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使一些民间艺人的技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方位的记录。当然这种从政策、制度等宏观层面为徐州琴书的发展注入的些许动力,要想在群众的心理都能留下对徐州琴书的了解,光靠这些宏观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徐州媒体对于徐州琴书的传承方面关注过少,应该在徐州综艺频道有一些专栏节目。一些“非遗”艺术的保护制度和法规等方面内容不全面,无法确立徐州琴书的长期传承及保护问题在社会文化中的法律地位。
四、对如何传承徐州琴书的策略探究
(一)主动进校园唱传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固然再好,但是它得让人们接触到才能有了解并热爱它的机会,所以,开展徐州琴书的宣传活动不可或缺。徐州地区的学校要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一切媒体及学校师生的校园活动,增加他们对徐州琴书的兴趣,通过可唱、可听、可演、可以体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徐州琴书的发展沿革、人物事件、作品以及风格特点。高校还可以返聘民间艺术家到徐州高校做些有关琴书的讲座,或者开设公选课,给予对徐州琴书感兴趣的学生一个接触了解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徐州琴书的长期传承。
(二)建立政府保护传承人机制
目前,从徐州市的情况看,目前没有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而且绝大部分县、区的非物质文化看护人都是从乡、镇、村文化站临时抽调,没有专职人员。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直接出资一笔资金,集中培养一批生活比较困难同时愿意为曲艺的传承做贡献的人,从小培养他们,建立政府保护传承人模式,也会为徐州琴书传承发展减少了很大的难度。
(三)完善传承模式的法律机制
2006年颁布施行的《条例》主要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和保护,由于缺少“退出机制”的约束力,不少地方都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而新修订《江苏省非遗保护条例》首次规定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赢得了一些民间艺人的好评。 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如果没有履行相关保护义务,也会遭到“除名”处罚,由文化主管部门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保护单位。当前一个紧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遗”艺术保护的法律制度,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两个法律制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以上的法律法规的逐渐健全给予其足够的行使传承行为的权利,让徐州琴书在徐州地区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得到全面详细的制度规范,为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承传环境。
五、结语
徐州琴书积淀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几乎涵盖了徐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其在徐州地区音乐教育中,让徐州琴书主动进校园,建立政府保护传承人机制,完善传承模式的法律机制,保证他们的音乐教育和文化教育,以此达到长期传承,则为更加系统、全面、务实、长期的策略,也希望一些琴书研究专家,教授与基础教育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音乐教师等,结合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者的研究成果支撑下把徐州琴书送入校园,提高学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素养,使其长期传承发展,展现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和光辉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魏云彩.论徐州琴书的“精气神”[J].艺术百家,2002,(03).
[3]李昕.江苏百种非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郭沫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