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刍议
2015-02-03金鑫
金鑫
摘要:普通高校的古筝教学作为古筝教育的高级阶段,正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笔者试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古筝教学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古筝教学 高校 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艺术实践
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理论研究逐渐深入,优秀新作品不断涌现,同时,学习古筝也掀起了一波波新的热潮。随着学习古筝人数的不断增多,不仅是音乐学院,众多师范类、综合类大学也开设了古筝课程,这无疑对古筝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然而,规模与数量的提升更需要质的保障,当下高校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却也有着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教学内容缺乏科学与严谨,对艺术实践重视不足等问题。笔者借本文对当前高校古筝课程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希望对当前高校古筝教学有所裨益。
一、高校古筝教学方法研究
在我国,长期以来,口传心授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广泛运用在器乐教学当中,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民间艺人,不论是宫廷音乐还是宗教仪式音乐。究其原因,樊祖荫先生在他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一文中分析道:“尽管其中不少乐曲有着乐谱的记录,但传统的记谱法,如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等等,其乐谱只记录曲调的骨干音,或乐器演奏的指法、音位,他们是非确定性和非精确性的”。管建华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也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谱“只是作为一个音乐的书面信息载体,给后人提供进行演奏、演唱的母体形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与“心”将谱面的音符化作意韵并存的音乐传授给学生,完成了音乐与文化的传承。通过艺术家之间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与二度创作,音乐的传承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流派与风格。所谓百家争鸣,和而不同,就是这个意思。鉴于此,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心授的教学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口传心授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传统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古筝一直以来也是以这种方式延续着它的传承与教学。
随着古筝艺术发展的日益深入,古筝教学当中的标准化、统一化日渐成为一种新的风潮。这种风潮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教材的规范化、系统化。古筝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进行有区分的针对性的编写,使古筝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古筝考级曲集的编写及考级制度的确立,使得古筝教学日益规范化、系统化。其次,演奏方法、技巧的科学化、统一化。近年来古筝教学中融入了运动生理学的原理,顺应客观生理规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的掌握古筝的演奏技巧。再次,评估方式的标准化、统一化。采用较为统一的尺度对教学成果加以评价。
笔者认为,在当今高校的古筝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学习传统古筝作品的时候。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个学科都在探索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古筝的教学也应该借鉴这一风潮,汲取其中有益之处。
二、高校古筝教学方式研究
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强调:“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在现今的高校古筝课堂中,一对一的个别课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显而易见,专业个别课有着因材施教、灵活性强的特点。这种上课方式教师能够直接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辅导,针对性很强;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环节也能够做到清晰明了,效果显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着最为直接的了解。然而,专业个别课也不是完美无缺,容易形成实践锻炼有余而理论学习不足,专业教师容易形成主观随意等问题。
在现今的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呈每年增多的趋势,而专业老师却少有增加;面对有限的学时,学生的专业水平却普遍偏低,很多没有从小学琴的“童子功”,更有相当一部分是零基础的选修生,但高校的大学生却有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的优势。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一种比专业个别课更为有效率的授课方式,那便是集体授课。集体授课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以同时给四名或更多学生同时上课,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专业教师无谓的重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次,集体授课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降低个别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学习古筝的热情与兴趣。然而对于学生间程度的个体差异,以及教材的选择及大纲的制定,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比较专业个别课与集体授课,两者各有优劣,专业个别课强调演奏技术的细致化提升,而集体授课对于初学或程度较浅的学生更为有益,也便于开展合奏与重奏的训练。总之,应该结合两者的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古筝教学达到高效率、高质量。
三、高校古筝教学内容研究
自上世纪末以来,古筝艺术不断朝着专业化,难度化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了新的筝乐作品当中。这一时期创作的新筝乐作品打破了传统古筝五声音阶的定弦法,按照音乐发展的需要重新定弦。作品的调式调性有了大胆的创新,不仅有横向的调式转换,还进行了纵向双调式的有益尝试。同时,非对称性的节奏运用也带来了新的效果。新的演奏技法大量出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按、划、颤、揉等技巧。这些新筝乐作品的问世,客观上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向前发展。然而在“新筝乐”作品繁荣的同时,传统的古筝作品却日益受到冷落。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传统筝曲技术简单、曲调单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所以就不重视传统筝曲的教授,在学生看来,“新筝乐”作品较之传统筝曲在难度上更有挑战,旋律更具时代的特色,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倾向于前者。
对我们高校古筝教学来说,这种重现代而轻传统的现象应该引起警觉。首先,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于古筝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传统作品的学习。其次,传统筝曲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传承久远,比如纯朴古雅的山东筝派,再如“曲高和寡,妙技难工”著称的河南筝派,亦或是文静含蓄的客家筝曲等等,都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加强传统筝曲的学习,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项举措。首先,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加重传统筝曲的分量,注重多样风格,多种流派的学习。要按照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传统曲目的先后顺序。同时,将传统筝曲与“新筝乐”合理搭配。其次,建立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化来促进传统筝曲的学习。例如,可以在一二年级将考试曲目限定在传统筝曲中,三四年级将传统筝曲和“新筝乐”作品穿插考核。
四、重视高校古筝教学的第二课堂——艺术实践
古筝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艺术实践,也就是要展示在舞台之上。艺术实践对于高校古筝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艺术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俗话说“练兵千日,用兵一时”,舞台上的艺术实践才能真正检验我们课堂教学的成果。其次,心里紧张与怯场是每个演奏者都会面临的问题,而对于学习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往往很多刻苦努力的同学在琴房练得很好,可一上台就乱了阵脚,实力大打折扣。怎么才能克服紧张的心理障碍?唯一并且有效的办法就是多上台,多参加艺术实践。如果在上学阶段能够注意这个问题并加强锻炼,那么在找工作或是日后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了。再次,通过艺术实践,通过不同的舞台展示,我们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舞台的魅力,增强自信心,进而增加练琴学琴的兴趣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有效增强高校古筝学生的艺术实践,笔者认为,在校内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出实践机会。例如,开展古筝的合奏课与重奏课,丝弦五重奏,组建民族管弦乐团等多种形式,每学期举行汇报演出。针对独奏演出机会少的情况,学校还可创造专业汇报音乐会,每月或每两月举行一次,争取让每名古筝专业学生都上台演出。在校外,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比赛,独奏、重奏均可。
综上所述,古筝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却有意义的事业,我们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入手,重视艺术实践,深入研究高校古筝教学,为培养出适应新时期优秀古筝人才努力,为古筝艺术的未来努力,为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努力。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04).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3][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