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15-02-03刘天莉
刘天莉
【关键词】 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93—01
培养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因此,搞好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培养对策进行优化组合。抓好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对策的优化,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前提
在中学生的人格培养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感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中学生的生活;要搞好中学生的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要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熏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要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中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协调。
二、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
构成中学生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中学生的内在素质,即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中学生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中学生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可见,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要注意传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促使人格更完善。
三、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是核心
中学生是能动的、自主的,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从根本上讲,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教育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促使中学生成为人格教育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教育的意向,确立人格教育的目标,培养人格教育的方法和能力,依靠人格自我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四、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是重点
人格培养、人格建设本身是一个人格整合的过程。随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人格的各方面要素总是逐渐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最初的互不相关发展到和谐统一状态。人格的整合永远不会停止,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中学生来说,经历了儿童期人格的发展已使人格素质具备了一定水平,对其进行人格教育应当在重视发展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人格素质的整合上。要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人格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及改进发展那些新时代、新生活所需要的新的人格成分,补充已有人格成分的不足,抛弃那些已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旧有人格成分,把新老人格成分按照新时代、新生活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融合,实现生理与心理的统一、思想与行为的统一,知识、能力、品德的协调。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更要把重点放在人格整合上。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