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今生不变的追求
2015-02-02米志华
米志华
【摘要】欲做学问,必先做人。完善的人格,是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我主要从主体教育、情感教育、和谐教育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不能忽略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人格教育;主体教育;情感教育;和谐教育;教师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众目所属的人格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 人。”促进作为具体、活生生、个体的人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而培养学生具有圆满的人格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先生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四点实际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就成了当今教育界至高无上的理念。
二、我所坚持的人格教育
我们无须把人格教育说得高深,简单点说,人格教育是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就是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忘了,还保留下来的东西。它不是学科里具体的知识,而是成熟、健康、丰富、智慧的内心品质。这样说,似乎还是有点过于笼统,到底哪些方面的完善才算构成了圆满人格了呢?笔者不揣冒昧,根据从教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来浅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方家。无论是在班主任教育管理中,还是在学科教学中,我一直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健全发展的人格。
(一)主体教育
一直颇为赞同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和中国教育界的灵魂。主体性人格,即独立、理性、自由、自主的道德人格。
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的自由意志,而它所遗留下来的政治奴役、思想钳制、精神禁锢、个性贬抑,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和校园里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表现。当我们抱怨学生思维麻木、只听不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给学生太多心灵舒展、思想飞扬的天地?我们有没有教师中心、一言堂、以刻板的说教敷衍学生?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文明合理的社会允许个体保持其独立性,文明合理的教育也应该允许特殊性和独立意识的存在。在班会课和课堂上强调,师生之间只是社会位置的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尊卑之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没有理由在自己的地盘上讷讷羞涩。我鼓励学生大胆畅所欲言,尊重他们每个人的表达权利,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平等地和他们探讨与交流,让他们在展示自我、获得成就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呼唤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学生独立人格主体意识的培养,激情从哪儿体现,创新从何而来!身为教师,千万不要满足于高高在上一呼百应的虚荣心,应该牢记这样几句话:不会思考的人是傻瓜,不想思考的人冥顽不化,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盲从和追随,产生的是奴才和顺民;理性和思索,造就的是智慧和文明。
(二)情感教育
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引一些科学依据和事实,向他们证明:人在智商上的差别是很小的,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都占极少数,不到百分之三;对我们命运具有广泛影响的,是情商——一种潜在的来自内心的情感能力。
我的情感教育主要分为两大方面:1.良好心态的培养。主要包括:乐观、积极,激励自我,坚定地面对挫折,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调整心情,不让忧伤影响到思考,善于转移情绪的能力。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情感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教育,通过让学生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慢慢改变自己的命运。2.美好品性的塑造。主要包括: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拥有崇高感、神圣感,勇于担当、勇于负责,信守诺言,自信自强而又谦虚好学,充满爱心和感恩,待人以诚,不虚荣等等。“学业不佳是次品,身体不佳是废品,品德不佳是危险品”。无论何时,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
情感教育是对美好心灵的呼吁,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它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美好、丰富而稳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困难挫折与纷繁迷乱面前,守住自己的根!
(三)和谐教育
如果说前面两大教育注重的是个性的张扬、自我的提升,那么,所谓的和谐教育,着重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学校不是社会,环境相对单纯,可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团队协作精神。如何让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克服自卑或骄傲等心理障碍,应该是中学阶段不容忽视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要随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恰当的言语行为,鼓励他们:多与别人交谈,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能容忍他人的缺点,能允许异见的存在,真诚地赞美别人,尊重别人,待人以宽、苛己以严,切忌贪婪、自私,只顾自己的感受,凡事多想他人、文明礼让,公共场合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研究发现,凡是能和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个有相当人格魅力和较高素养的人。纯粹的人际交往技巧是“末”,良好的品性和修养是“本”,所以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拥有自己和谐人际圈子的人,离不开前面两大教育的铺垫和积累。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近来社会上有不少内容精彩的成功励志类书籍,企业里也常常通过这方面教材来培养员工良好的心态素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大可不必非等到学生走上社会,面临工作中的难题时才病急投医,不妨从中学阶段就开始逐步引进成功励志学的精髓,将其贯彻执行到主体教育、情感教育、和谐教育中去。我自己,深受那类书籍的积极影响,在教育激励学生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很多成功学的理论和事例。我曾经举行过成功励志的讲座,学生普遍反映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和鼓舞。
三、教师自身要有人格魅力
(一)充满爱心 以诚化人
和谐社会的营造离不开爱心,教育是个琐碎细致的营生,尤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我坚信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温暖和沟通。所以在学校里,不管遇到怎样调皮的学生,真诚的微笑,温和的语言,充分的尊重和聆听,都是我的不二法宝,而这些,往往具有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神奇力量。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教师也会有求知上的困惑和能力上的不足,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深刻的教育家,但是如果你有善解人意的心灵,有真诚动人的微笑,有温暖明亮的眼睛,你就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我永远推崇这样一句话:“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圆满的。”
(二)率先垂范 坚持成长
成长不仅仅关乎年龄,更重要的是,关乎心灵。饱满圆润的心灵,坚定执着的意志,从容大度的心态,广博深刻的学识,这一切,对于身为教师的成年人来说,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激烈的竞争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要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成长和发展。如果教师本身知识苍白贫乏,人格平庸萎缩,我们之于学生,除了那点可怜的书本知识的传授,恐怕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甚至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受到负面的影响变得粗俗平庸。其实师范这个词的解释非常准确:“学博为师,德高为范。”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说到底,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性格只能由性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木育根,育人育心”,人格教育远离了功利思想,体现了教育高尚的本质,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和学生一块成长,真实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没有什么比知识的进步、人格的完善、和谐的共处更让人喜悦的事情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