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2015-02-02费琼芳
费琼芳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实施,很多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新理念进行研究和掌握,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语文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与人性发展规律教育法,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由原来灌输式的主导地位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教学法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角色的调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把握课堂教学规律,讲究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教学观念;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各地的初中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正在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或主张为经济建设服务,都没有把人的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21世纪初新课标的颁布,体现了观念上的变革。它以人为本和当代我国先进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心思想,遵循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提出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核心理念,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培育学生的语文情感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两个方面。语文情感与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主体;语文情感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大厦。
(一)学生的语文情感是他们学习语文的精神底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情感的培育,有助于引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具备一定的语文情感,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起到“以情促情”和“以情优教”的作用。以语言为本位的语文教学,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单纯进行技术化语言训练。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播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二)语文能力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即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及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天地。文本的解读、模仿、创作等等,都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智慧。讲道理激发学生兴趣、教给方法,逐渐把学生自学语文培养成一种习惯。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构成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骨架。
另外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听、读是接受,说、写是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要提升他们的接受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作为一位普通教师,怎样才能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目标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中去?怎样让自己的学科教学走向学生,真正做到课堂是平实的课堂、内容丰富的课堂、精彩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我尝试了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
(一)变“教课本”为“用课本”
普通初中语文新课程的设置多样化,给我们的教学有较大的迂回空间,每个模块和每一章节的内容知识呈现都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定的平台,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的呈现不是陈述性的,而是问题性的;不是现成摆卖的,而是需要探究、分析、综合概括才能获得的。因此,我们在执行新课程教材时,备课就不能像过去一样,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不考虑学生实际,不为学生的学习问题产生预设。如何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有基于模块的整体设计和基于模块的章和节的设计,这里要谈的是基于模块的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方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和学什么,针对解决学习的问题;二是如何教和如何学,针对解决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问题;三是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针对解决教学评价问题。“教课本”是重视解决第一问题,忽视了“以学定教”的策略和预设以及教后的反思、评价问题。新课程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用教材教就应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四大方面进行设计。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对学生的分析主要是学习起点、能力,生活概念、认知方式等方面;对教材的分析主要是知识类型、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其次是完成上述四大方面的设计。安排好教学程序,形成教学实施方案。最后是对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确保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主线是阅读文本——弄清实验原理——把握操作方法、步骤——师生走进实验动手做——教师指导、评价、总结。真正做到用课本教。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二)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情,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变“主宰”为“主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方式出现两种情况:一种重教学、轻练习,重知识轻能力,以“满堂灌”为主的传授式,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接受、倾听、观看,这是我们否定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另一种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围绕学习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的学习方式,其表现形式是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变单向提问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索新知。
目前,许多课堂教学有问有答,很是热闹,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问答双方位置错误,往往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实际上,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应该把这一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去研究,而教师主要工作应该是诱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质疑问难,共同探究,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又是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角色的调整。不少人认为课堂是属于老师的,这不完全错,课堂离不开老师,但不专属老师,应该同属于师生。教师专横课堂,学习处于被动学习,学生占满课堂,成为一盘散沙。
由于教师的理解偏差和指导能力的缺陷,有的课堂出现了“放羊”的情况,使课堂教学走进新的误区。有些教师机械地运用发现式教学,完全否定接受式教学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注重调整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摒弃权力和服从观念,从过去的主宰课堂到主持课堂,从过去传话到现在的对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降低身段跟学生平等交流对话。通过对话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通过对话营造民主而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对话启发学生创造、想象,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杨福家院士认为:不要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应该把火点燃,让他自己燃烧。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数都是一言堂,满堂灌。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有话语权。
教师能否调整角色,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是一个主持的身份出现,放弃权威地位,持相互平等的态度。但平等并非对等,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发言人。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愉快的心情看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把微笑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把趣味带入课堂,通过多种方式,变枯燥为鲜活,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在课堂的教学评价上,多用一些激励的语言,少一些责问,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学习、创造、成长。
总之,要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就要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把握课堂教学规律,讲究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还课堂教学的特色与本真。
参考文献
[1]刘爱景.在反思中成长[J].学苑教育,2013.10.
[2]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5).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