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寻求语感和语理的结合
2015-02-02赵稳红
【摘要】语文的课堂教学,需将语感和语理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彰显语文这门学科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教学极端,本文就存在的极端寻求语感和语理的结合。
【关键词】语感;语理;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今日出现的两种极端:一种是只注重语感教学,强调语感,将在语感的指导下而产生出的教师及学生的行为作为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语理对教学的作用;一种则是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关注语理的作用,没有将语感和语理进行良好的联系,在课堂中以大部分的向学生讲解语文术语为主要内容,使语文教学显得单调乏味。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若不紧密结合,只是选取其中一种,就会使教学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读及想象而对课文形成一定认识的语感教学,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直接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较为良好地感受文章的文采和意境,从而体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并对文章形成带有自己特色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适用于读好文章的语感教学也可以使学生积累下好的语言习惯。但若一味地只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语感教学进行授课,久而久之,学生虽然加强了自身的语感,能分清文章的好坏,却不清楚文章之所以好的原因,即不知道好文章的话为什么要那样说,更不懂得在自己进行创作时如何写出好的文章。并且由于语感属于学生自身的感知,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个性回答,这就使得课堂空间过大,一两课时过后,学生往往还是摸不到门路,既理解不了其他学生的认识,又对自己形成的认识说不出合理的解释。这就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性。
语理教学,即文法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讲解课文文法知识,这涉及对课文中关键字词的解读、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的介绍和学习等。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中涉及的语理内容进行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课文语言的理性认识,从字词等的解读中更为深入地感受文章的文采,体悟文章背后的情感,领会文章的意境,而且文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今后不论是在书面还是在口头,形成准确、明白和生动的表达都有很大的益处。但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仅以语理教学为主,不对语感教学做涉及,将大量的(有些不必要的)文法知识灌输式的教予学生,学生必然会认为语文学科枯燥难学,从而产生厌烦的情趣,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所在。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感教学脱离不开语理教学,而语理教学与语感教学也应紧密相连,对语文学科的授讲就应该是对语感和语理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有所偏重。
《荆轲刺秦王》是一篇古代记叙散文,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语理所占的比重应大于语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对文法的讲解中渗透语感,让学生去体悟课文,从而深入地领会课文。那么这里所说的语理就不再单纯仅指在讲解古文时的对课文中陌生字词及句式句法的解读和分析,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还要启发学生对其中叙事艺术进行欣赏并在自己进行创作时形成借鉴。在经过反复的以诵读和想象为主要方式的语感教学后,学生似乎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对文章也有所感悟,但实际却并不深入。因为汉字本身所带有的语音是不能代替汉字在文中所表达出的语义的,哪怕学生朗读的再流利,背诵的再熟练,学生也难以感受那些文字的编排本身就具有的力量。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可以作为这篇文章语理教学的例子。在刺杀行动失败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这句中,作者形容荆轲的坐姿用了“箕踞”二字,说明荆轲在面对高大,曾经君临城下如此威严的秦王,不但没有胆怯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挑战这份权威,即便在行动失败后也没有表现出半分的退缩,他用自己的箕踞而坐,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这样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的讲解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课文情景的体会,使人物形象进一步饱满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得以借鉴。否则若只通过语感对文章产生理解而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学生必然会对文章优美的文采、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深邃的意境领会不深。这样的课文又如:《记念刘和珍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荷塘月色》等。
如我们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总觉得徐志摩的诗作技巧性很高,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思想内容也较为丰富。应深入地发掘并努力地讲解诗歌中突显出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等技巧,才能真正地把徐志摩的这种情感和这首诗的价值交代给学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去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在听过这样的讲解后到底有没有收获,结果便是学生在一头雾水下越来越看不懂这首诗,只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硬着头皮背出来。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介绍诗歌的特点和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对该诗的疑惑进行解答后,便在反复示读、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阅读,让学生闭眼去感受康桥下的柔波,那夕阳下的金柳,那不断招摇的水草,让学生在诵读中置身于康桥下的那一叶扁舟中,感受那满船的不舍和留恋以及外界和作者内心的那份寂静和沉默,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徐志摩的那种不论是对母校还是对心爱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那么,这样授课的效果可能要比单纯空洞的讲解要好很多。读和想象这两种方式是最能让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的感染力的,这也是任何的讲解都无法取代的。因此面对这样的课文,语感教学的分量就应大于语理教学,对理的讲解也是更好地为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这样的课文又如《沁园春·雪》等。
语感和语理在语文教学中是不能被强行分开的,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两者进行良好的结合,语文这门学科才能真正地体现自己的特征并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作者简介:赵稳红,女, 1992年生,天津人,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语文。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