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的阅读
2015-02-02唐霞水伯勋
唐霞 水伯勋
内容摘要:成长小说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主人公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文章通过《木施朗加老首长》、《穿越隧洞》等作品的分析,论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成长小说 引路人
多丽丝·莱辛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其成长小说叙述了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受到许多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面或从反面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验,是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引路人是成长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芮渝萍总结了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三种类型,即正面引路人、自然神灵和反面引路人。莱辛援用了这一模式,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了引路人,其中父母占了较重的比例。在《木施朗加老酋长》、《穿越隧洞》等小说中的父母都以引路人的身份出现,他们或从反面或从正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一、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反面的参照
芮渝萍认为反面引路人包括三类:第一类将主人公引向歧途;第二类为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反面的参照,在与“坏”的比照中,“好”获得了清晰的界定;第三类把主人公引向智慧,但又让他们失去了天真和快乐。《木施朗加老酋长》是一篇以非洲生活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14岁白人女孩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故事。在小说中莱辛为小女孩的成长设置了正面引路人、反面引路人和自然神灵三类引路人,而小女孩的父母则以反面引路人的身份出现,他们的言行和价值观为天真无邪的女儿提供了反面的参照。
孩子的成长对父母有一个较长的依赖时期,这种依赖主要表现在孩子对父母的崇拜上。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言行是金科玉律,他们会不加鉴别地模仿父母的言行、品质和态度,因而形成与父母相似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居作用”。“自居作用”是一个无意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呈现出他人的态度、行为模式、情绪等。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年幼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的影响。《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白人小女孩正是处于“自居作用”时期,在小说前半部分,莱辛表现了处于这一时期小女孩的心理特点,着重揭示了其父母种族歧视的价值观对小女孩产生的不良影响。
小说中女孩的父母是来自欧洲的白人,在他们眼里非洲是一个野蛮落后之地,他们到非洲来只是为了获取财富,从未想过要扎根非洲,因此,父母为女孩选择的都是以欧洲或英国为背景的书籍。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小女孩形成了与父母相同的态度,对非洲没有任何感情,她虽然生活在非洲,但是对非洲却十分冷漠、疏远,而对自己从未涉足过的英国却非常亲切、熟悉。父母对待黑人的言行同样影响着小女孩对待黑人的态度。在父母的心中,黑人是任白人随意差遣的东西,他们人没名没姓,“活着就是为了帮人干活”;白人可以随意嘲笑、侮辱他们,甚至不让孩子与黑人说话、交朋友,认为与他们说话、交朋友是有失身份的行为。因此,女孩缺乏对黑人起码的尊重,放狗追逐过路的土著寻开心,像逗小狗崽子一样戏弄黑人孩子,而没有一丝内疚。这种态度直到小女孩成长中另一个引路人——黑人老酋长的出现才逐渐得到改变。
显然,父母在女孩的成长中充当了反面的引路人,对童年时期的女孩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他们种族歧视的观念和言行为女孩的成长提供了反面的参照。与黑人老酋长的偶遇让女孩第一次感受到黑人的尊严和气度,意识到黑人与白人是平等的,在她的心目中,父母与老酋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正是这种对比,使“‘好获得了清晰的界定”。小女孩开始怀疑父母种族歧视观念,在大量阅读和亲眼目睹父亲与老酋长的冲突中,她证明了白人掠夺非洲的事实,由此女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必要让白人与黑人以礼相待,宽容彼此的不同”,并逐渐改变了对黑人的态度:由傲慢无礼变得彬彬有礼,由敌对变得友好,由歧视变得尊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同样是小女孩成长的引路人,只是他们是从反面促使女孩认识到事实的真相,从而使女孩批判和抛弃了父母错误的观念,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二、母亲:伙伴式的引路人
青少年是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性格、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然而,要完成从童话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转变,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经历环境的考验,又要经受因生理变化而产生的精神磨练。芮渝萍认为:“这种考验和磨练具有仪式性质。在原始部落,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经历皮肉之苦的考验,比如切割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经过独立的捕猎杀牲,或者完成一项通常只有成人才能完成的考验等特殊经历后,才会被社团接受成为成年男性。在《穿越隧洞》中,莱辛为主人公杰里设置了重重考验。父亲的缺席让杰里经受了更多的艰辛,边缘化的异国环境让杰里饱尝了没有伙伴的孤独,与母亲心理上的剥离让杰里经受了巨大的精神磨砺。这诸多的因素显示了莱辛敏锐地体察到青少年成长的艰辛,思考和回答了在他们的成长中母亲应该承担的角色。
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芮渝萍指出成长小说中的正面引路人有三种,一是在知识和道德上接近完美的人,二是伙伴式的人物,三是主人公旅途中的过客。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为主人公指点迷津,激发成长感悟。在莱辛看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和引导。但是母亲绝不是指挥者、领导者,而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伙伴式的引路人。在《穿越隧洞》中莱辛通过妈妈引导杰里成长的故事诠释了芮渝萍和自己的主张。为了突出妈妈“伙伴式”人物的作用,莱辛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处理。
首先,在情节结构上,莱辛为人物活动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杰里穿越隧洞的活动是明线,是小说的主要内容。莱辛用大量篇幅渲染杰里在成长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描写杰里反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穿越隧洞的过程。母亲的活动是暗线,若隐若现地穿插于杰里成长的过程,其描写犹如蜻蜓点水。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安排弱化了母亲的形象,而实际上是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伙伴式引路人的作用。
其次,在人物形象上,莱辛塑造了一个善于引导孩子成长的母亲形象。小说中的妈妈是一个单亲母亲,11岁的杰里是她的独生儿子,儿子对母的依赖不言而喻。w·w·哈图普研究发现:“依赖性在生命的很早时期就出现了,在6个月的时候,大多数婴儿就用一种原始的方式对与他们母亲的在场和注意进行反应。母亲在场可能起着镇定和满足的作用;她的不在可能引起啼哭和激动。”在单亲家庭里,孩子对母亲的这种依赖更为突出。心理学家认为:“过分的保护——限制儿童可以做的事情——或者嘲笑他们失败的尝试可能使得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如何处理母子关系,帮助孩子度过艰难的转型期,使其健康成长,对于单亲母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穿越隧洞》中的母亲攻克这一课题的法宝是对自己定位的准确,即做儿子成长道路上伙伴式的引路人。因此,在杰里成长中母亲只是一个配角,配合儿子完成成长仪式——穿越隧洞,杰里的游泳、潜水、穿越隧洞等活动母亲都不在场。在小说中,莱辛让母亲清晰地出现过四次。第一次在小说开端,杰里想去海湾游泳,母亲的首肯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为孩子搭建了一个独立成长的平台;第二次是杰里练习潜水急需护目镜,母亲买的护目镜让杰里在海底“好像长上了另外两只眼睛”,把海底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第三次是杰里因过度练习而使鼻子流血,母亲友善的提醒;最后一次在小说结尾,杰里成功穿越隧洞时,母亲分享杰里成功的喜悦。母亲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杰里最需要指点和帮助之时,而母亲的引导则使杰里度过了难关,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长。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的空间,给予恰当的指点和帮助,让其在自主摸索中独立成长。只有如此,在孩子心目中母亲才是一座灯塔,即便遥远得像“橘子皮似的太阳伞下的小黄点”都能鼓舞杰里们克服身心的障碍,完成成长仪式,获得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