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的本质
2016-06-30黄琪
摘 要:儿童文学的本质论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探求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本文以秦文君的“成长小说”为例,从作家的儿童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和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秦文君;成长小说;儿童文学的本质
作者简介:黄琪(1993-),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一、“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文学本质论以儿童观为根基,儿童观是儿童文学观的根本支点。所谓“儿童观”是“成人面对儿童所建立的人生哲学观。”[1]儿童观在经历了成人的附庸、教训主义、浪漫主义等发展阶段后,逐渐走向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作家秦文君在《论当下儿童文学的“深浅轻重”》一文中说:“把儿童不仅仅看做是儿童,而且还得看做是“人”。[2]秦文君坚持“儿童是人”的价值观念,遵循“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并以此贯穿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之中。
1.尊重童年的独立意义与价值
“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把儿童的生命看做是人生的富饶的资源。“童年是人生的一个实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推崇儿童生命体内蕴含着永恒人生价值的人生观。
针对现代教育“缩略”童年的做法,秦文君坚持“儿童本位”的价值观,顺应儿童生命的本质,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一个女孩的心灵史》提倡“重新发现儿童”,秦文君认为“成绩不是永远唯一的标准,小孩们个个都有值得赞赏的长处,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奇迹[4]”。
2.重视儿童的动态成长
健康的儿童文学不仅尊重童年独有的人生价值,让儿童充分享受童年的欢乐,而且重视儿童的成长与精神诉求,致力于把儿童培养成健全的人。
成长中心灵的转变是秦文君“成长小说”中最为成功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动态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我同一性”的寻找和对异性朦胧的情感。
寻找“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自我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成了少年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
小说《逃逃》中,逃逃在爸爸和继母组建的家庭中形成了敏感、自卑的心理。身份的确认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困扰。他选择出走,和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小伙伴大大大闯“迷人巷”。“出走”的道路也是逃逃和大大大寻找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道路。逃逃经历了出走,在出走中追寻,最终走出了“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确立了“自我同一性”。
少年的性心理是朦胧、纯真、美好的情愫,青春期产生的对异性的憧憬是一种精神上的情愫。秦文君珍惜这份朦胧、美好的情感,小说中的少年儿童之间情感处于朦胧的异性吸引层面。《告别裔凡》王小曼和裔凡之间相互通信表现了男女生之间渴望交流、了解的情感。《花彩少女的事儿》当中林晓梅对陈应达萌动着单纯而朦胧的情感,简单澄澈的爱慕为秦文君的小说又添一抹亮色。
“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重视儿童的动态成长,帮助儿童向上成长,找到自我。
二、成人与儿童双向的情感流动
如果儿童创作只单纯为教育儿童而作,单向的情感流动便很难使作品获得生命气息。如果作家在创作中不仅给儿童以教益,自己也藉此宣泄、体悟创作中的情感满足,双向的情感流动会使作品产生更大的魅力。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和“成人”不是相向而踞,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
1.儿童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儿童文学作家既有对儿童生活感觉、审美感觉的沟通契合,又有着作为成熟的“儿童”对儿童问题的深刻洞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引领儿童完成生活的拓展和生命的超越,她们以文学完成对儿童生命的审美照明。
儿童文学必然关涉到教育问题。秦文君的成长小说通过对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经历的书写,真实的表现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和心灵的复杂性,也给儿童读者以成长启示。秦文君的小说不回避生活中阴暗面和悲剧的展示,展示生活的真实,但她的小说在阴暗面描写背后的意义确给我们信仰和希望。
《十六岁的少女》讲述了“我”和倪娜患难与共、超越生死的友谊。我作为“知青”来到东北林场得了怪病,周围的人甚至我的恋人看到濒临死亡的‘我都十分恐惧,我对自己的生命也已经绝望,静待死亡的到来。然而,一同下乡的知青倪娜却不离不弃的照顾我,直至我痊愈。小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到倪娜去世之时,读者心情沉重,小说展现死亡,但温暖的友情书写给予儿童读者以爱和力量,读者心中的是爱与哀伤,而不是悲观和绝望。
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表现着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倾听儿童成长心声,一方面帮助儿童洞悉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寻找人生道路。
2.无法割舍的精神需求
童年记忆是许多儿童作家心中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原动力。她的小说《四弟的绿庄园》、《少女罗薇》、《十六岁的少女》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资源的少年图景。秦文君说:“我是从一个小小的站头起步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这个小站便是我那沐满人间温暖的童年。……可喜的是,而后,我对童年的热爱逐渐伸延,开始注意起别人的童年,渐渐地,那种爱变得宽广博大起来。”[5]她始终将儿童文学作为她无法割舍的精神需求,作为最美的事业来看待。她始终保持儿童心性、认同儿童生命价值,以内在的儿童时代为本,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贯穿小说创作之中。
作家作为成熟的“儿童”进入创作中,与儿童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对话、交流、融合,形成相互赠与的关系,儿童文学的复杂性和艺术魅力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三、朴素的艺术品格
“一种文学样式形成什么样的艺术品格是为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所规定的。”[3]儿童文学遵循着朴素的美学准则。儿童文学要写“最简单的话”,既要简明易懂,又要生动活泼。
秦文君的“成长小说”语言明白晓畅,选取读者最为熟悉的词句,简洁准确的表达意思。《男生贾里》不滥用声色词汇,以口语居多,富有幽默特色的语言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谈及男生的友谊,运用了口语“我们么,相互敲个‘栗子,来个扫蹚腿,同样是亲热的表现,否则友谊就没意思了。”[6]秦文君的用语展现了少年儿童身上的率真与激情。
秦文君的“成长小说”成功的语言运用展现了儿童文学朴素的艺术品格,恰如黄云生所说:“儿童文学以其特有的朴素而明朗的文体风格和机警活泼的幽默语言,在给小读者带来愉悦同时,也必然对他们的性格形成良好的影响。”[7]儿童读者在这些朴素却又生动的语言中找寻成长的巧妙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秦文君.儿童文学读写之旅[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3]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山东:明天出版社,2010.
[4]秦文君.一个女孩的心灵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5]秦文君.我的小站[J].创作之友,第七期.
[6]秦文君.男生贾里[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7]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