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语言文字 杜绝谬种流传
2015-02-02逯新君
逯新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当今报刊上出现的诸多语言文字的硬伤,来反思当今社会语言文字的使用不当现象。认为有必要纯洁语言文字,杜绝谬种流传。
关键词:硬伤 例举 引以为戒
时下,凡报刊必有错,似乎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但诸多“硬伤”的存在,确乎让人大跌眼镜。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误不浅。现略举几例,以便窥一斑而知全貌,且引以为戒。
僦不尽的<论语>》一文指瑕
近读彭国翔先生的《说不尽的<论语>》一文(原载《读书》2007年第7期),受益良多。此文向大家勾勒了古人前贤和外国学者对《论语》注解和诠释的大致轮廓。但文中的几处说明,似有不妥。
一.“何宴”应为“何晏”。
何晏为三国魏玄学家,其网罗汉儒旧义,著有《论语集解》。“宴”的某一义项虽与“晏”的某一义项相同,且“宴”在古文中有时通“晏”,“晚”的意思,如《管子·立政》:“宪既布,乃发使者致令,以布宪之日,早宴之时。”但“晏”与“宴”是两个不同的字,两者之间的关系既非古今字,又非异体字(在同一时期里,音同、义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更不是繁简字。作为人名中的用字,更不能把“何晏”写为“何宴”。《说不尽的<论语>》一文皆把“何晏”写为“何宴”,实为谬误。
二。此“皇侃”非彼“黄侃”。
皇侃为南朝梁武帝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其广辑自魏迄梁诸家,著有《论语义疏》。何晏的《论语集解》与皇侃的《论语义疏》,乃《论语》古注之渊薮。《说不尽的<论语>》一文中言“……分别考察了何宴的《论语集解》、黄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里的“黄侃”显然应为“皇侃”。“黄侃”亦有其人,乃国学大家黄季刚也。黄侃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治学勤奋,擅长音韵训诂,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
三.《论语》乃“四书”之一,而非“五经”之一。
众所周知,宋代始有“四书”之说,即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宋代的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论。唐代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中的“经典”文本包括儒家经典《论语》,还包括道家经典《老子》和《庄子》。“五经”是指《诗缈、《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立五经博士,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从而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唐代孔颖达所撰修的经学义疏的结集——《五经正义》,其中的“五经”即指此,不包括儒家经典《论语》。《说不尽的<论语>》一文中所言“隋唐时期……《论语》的注解工作并未中断。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孔颖达的伍经正义》自然包涵《论语》……”等等,其措辞欠谨严。似有误导为“《论语》既是四书之一又是五经之一”之嫌。
四.何来“支言”及其他
《徐州日报》2007年12月25日“副刊”上刊载的《用典》一文,在谈及庄子行文的特点时说:“庄子行文好称‘三言:寓言、重言,支言。寓言其中就包括了很多典故;重言,就是重复别人的话,就是用典;支言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无拘无束的言论。”我们姑且不论其在内容表述上是否准确,单从字面上来看,这两句文字中的“支言”应为“卮言”才对。例如《庄子·寓言》所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又如《EE子-天下》有云: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作者把“卮”误写成了“支”,属同音误写。(从行文表述上来看,这段话中第一次出现的“重言”一词后的标点——逗号,改为顿号才好!)
2012年下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某频道,看到一位女主持人穿着“唐装”在讲中国“古典文化”的有关内容。其中提到古代的“修禊”活动时,把“禊(xì)”字误读成了(qì)。“禊”本是古人于春秋两季临水洗濯以祓除不祥的祭祀仪式,后成为古人的一种消灾求福的风习。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即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欢聚洗濯。《晋书·礼志下》解释为:“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西晋作家潘岳在《闲居赋》中有云:“或宴于林,或禊于汜。”东晋“书圣”王羲之在《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对当时进行“修禊”活动的场景,作了精彩的描绘。
总之,以上诸多“硬伤”,有的属于“小儿科”,都应该坚决杜绝。试问责任在谁?在作者?在编者?在朗诵者?在主持人?在校对者?在审核者?……我们的激光照排技术是如此得发达,各种视觉、听觉等媒介是如此丰富,但我们的语言文字的纯洁度却不高。
“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奋斗”此口号并非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