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015-02-02王月红
王月红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开辟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是推陈出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就应该从小做起,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造的欲望,开拓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脱离语文课本的内容和教学规律去另搞一套,而是要在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轻松的气氛。这样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强、创造性思维活跃,学生们才敢想、敢说、敢问,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了,创造性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同时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新见解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教学课文《麻雀》后进行小结时说:“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课文又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后来那位老师总结是亲子之情。这种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唤醒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创造热情。可见在这种氛围中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也增强了学生大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二.在课堂中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还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肯定学生思维中积极的一面。正确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创新要从问题开始。无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教学,学生都先要能提出问题来,有了问题学生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习就带有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上课之前教师板书:田忌赛马,然后问:“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这时,有的同学会说:“田忌是怎样的人?”有的会说:“田忌和谁赛马?”有的会说:“田忌赢了没有?结果怎样?”如《“将相和”》一文,在揭课题时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问:我想知道“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事闹不和的?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合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自然会碰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只学过性“胡”的“胡”字,而现在要学的是西湖的“湖”,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我们以前学过“胡”字,而西湖是跟水有关系的,西湖的“湖”字该怎么写?学生就会说再加上三点水。这时,教师只需顺着学生思路往下走,接着说:“我们以后要学的葫芦是植物,那么‘葫芦的‘葫字该怎么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葫”字上加草字头。其实有很多的字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一笔横一笔竖地讲解,再比如眼睛盯的“盯”是“丁”字加木字旁,而铁钉的“钉”是“丁”字加上金字旁等,这些完全可以使学生在原先认识的一些很简单的字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去思考而想出来,当碰到个别意外的字,教师要多动脑筋,用不同的办法来启发学生,尽可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必须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如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