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2015-02-01王伟芳
王伟芳
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王伟芳
目的研究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BPPV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Epley手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69.0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后半规管BPPV效果显著, 可提高耳石复位后牢固性, 避免再次脱落导致复位失败, 较单一手法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Epley手法;体位限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近年来, BPPV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 约占眩晕类疾病的20%[1], 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类型, 主要分为后半规管、混合型、水平半规管型三种。目前临床以Epley手法为主要治疗方式, 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 但复位后是否配合体位限制仍存在一定争议的。本次研究对本院110例BPPV患者采取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以及单一Epley法复位治疗,以分析Epley手法治疗后采取体位限制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4年9月110例原发性半规管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 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活动头部时有较强的躯体不稳、眩晕感, 持续时间10 s~1 min, 后可自行缓解。其中男57例, 女53例, 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58.16±13.27)岁。将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 观察组患者采用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①Epley手法复位:患者直坐于床, 以躺下后头部伸出床边为准, 右转头部45°, 迅速仰卧悬头, 保持肩与床头平齐, 头部下垂窗面呈20~30°夹角,头部保持45°倾斜度, 持续2~3 min直至眩晕、眼震消失, 医师轻柔转动患者头部90°, 右耳朝上, 保持位置2~3 min直至眩晕、眼震消失, 躯干左转90°, 躯干与头维持原状, 头向下45°, 最后恢复坐位, 头转向正中并头前倾30°。②体位限制:24 h内使患者尽量保持头直立位或半卧位, 身体与床保持<135°夹角, 不可有弯腰、抬头、低头等动作。
1.3 观察指标 参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位置试验(Dix-Hallpike)检测为阴性;显效:头部活动时仍有轻微短暂眩晕感或不平衡感, 但较治疗前发作程度及时间明显改善, Dix-Hallpike检测时有短暂诱发性眼震;有效:临床症状一定程度改善, 但未达上述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6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随着对BPPV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Dix-Hallpike检测的成熟, BPPV检出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其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 较多学者认为与半规管结石有关[3], 即耳石脱落在半规管近壶腹处并不断聚集, 游离耳石因重力作用在内淋巴中移动, 从而引发拔塞效应, 壶腹嵴移动对前庭伸进产生刺激, 导致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发生, 短时间内可达重力平衡, 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通常2个月内耳石微粒自动复位,停止发作, 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自主复位。
Epley法是针对耳石无法复位者的有效治疗方式, 但复位后是否应采取体位限制仍存在一定争议, 有学者认为体位限制影响患者舒适度且较为麻烦, 可不执行[4]。但有研究显示体位限制可提高复位成功率, 从而缩短康复进程[5]。本次研究显示, 联合体位限制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采取体位限制患者, 考虑可能因体位限制可使复位后的耳石微粒与椭圆囊接触, 避免患者头部活动时脱离或移位, 可使耳石在椭圆囊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避免再次脱落至半规管内, 如不采取体位限制, 则虽然患者耳石已复位, 但尚未固定牢靠,头部容易发生再次脱落, 影响复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Epley手法联合体位限制治疗后半规管BPPV效果显著, 优于单一Epley手法治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章燕幸, 吴承龙, 肖桂荣, 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的疗效比较.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 47(10):799-803.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 贵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3):163.
[3] 孟伟, 刘吉祥, 毕巍, 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山东医药, 2013, 53(45):72-76.
[4] 陆灵美, 樊春笋, 王威, 等.两种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比较.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11(5):2238-2239.
[5] 严韬, 黄华栋, 李冬辉, 等.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Epley复位后用与不用体位限制疗效比较.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4(4):590-59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1.063
2015-04-29]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