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

2015-02-01刘承德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牙源窦道颌面部

刘承德

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

刘承德

目的 观察分析面部皮瘘的发病原因、预防方法和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中牙源性皮瘘患者占64%, 为该疾病的主要致病病因。对该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结论 对颌面部皮瘘疾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观察有助于该疾病的及早预防和合理治疗。

口腔颌面部;皮瘘;牙源性皮瘘;临床分析

颌面部皮瘘的鉴别诊断很重要, 一般牙源性皮瘘, 窦道处有脓性分泌物, 时通时闭, 皮瘘相对处口内能找到病变牙,牙髓无活力。从皮瘘处插入牙胶尖或长探针拍摄X片, 可见插入物到达患牙根尖处, 周围有骨质破坏和吸收阴影。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从皮瘘处可探到粗糙的骨面, 有反复发作史, X线片示颌骨呈不规则的破坏和增生, 有时有死骨形成。结核性皮瘘多见于颈部, 伴有多个淋巴结肿大, 有结核病史,发病缓慢, 局部组织呈弥散性肿胀, 皮瘘处分泌物呈灰白色,可有全身症状, 涂片及培养能查到结核杆菌。如果皮瘘处分泌物呈豆腐渣样或血样, 需认真检查, 必要时作活检[1-3]。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总结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防方法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50例, 男29例, 女21例, 患者年龄12~67岁, 平均年龄(32.5±10.6)岁。50例患者患病部位分布不一:鼻前庭12例、鼻翼旁14例、颏部8例、颏下部7例、颌下部9例。

1.2 方法 对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主要查看患者住院病历、治疗方法和病情转归与预后情况, 并进行随访, 采集整理患者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疾病恢复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从而分析面部皮瘘发病原因、预防方法和临床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通过收集病例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50例患者发病原因分别是牙源性感染32例、腮裂瘘8例、甲状舌管瘘6例、腮腺损伤2例、牙齿断根2例, 其中牙源性感染所致皮瘘占64%。经治疗后痊愈32例, 病情好转18例。

2.2 治疗方法 ①本病轻度的患者, 可给予局部使用抗生素或者消毒水漱洗口腔。对于有明显感染以及牙石增生明显的患者, 可用超声波去除病牙, 同时应对牙周的脓性行牙尖周脓肿根管治疗术。手术后应加用青霉素、甲硝唑进行抗感染治疗。②牙源性皮瘘的治疗, 关键是去除病因。对患牙必须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 冲洗液最好能加压冲洗, 使冲洗液能通过皮瘘处效果更好。皮肤窦道不需要外科刮治, 肉芽组织也不需要切除, 可随尖周病变愈合而封闭。冠周炎、残根引起皮肤窦道, 拔除患牙并刮治牙槽窝后, 皮瘘可愈合。患牙不进行认真地根管治疗, 只作肉芽组织切除、皮瘘或根尖刮治窦道是不会完全愈合的。

3 讨论

对颌面部皮瘘疾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观察有助于该疾病的及早预防和合理治疗。

皮瘘这种疾病是一种在日常中和临床实践上都比较罕见的病症, 而且此病的症状表现和发病原因的记录都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防治工作产生影响。但是一定不可忽视此病的危害性, 尤其是从前有过牙病史的患者, 对于此病更应该提高警惕, 做好积极的预防。

牙源性皮瘘多见于青年人, 有人统计颌面部窦道来源于感染的占60%、肿瘤7%、创伤5%、胚胎及其他占28%, 其中感染来源于牙齿的占80%。慢性根尖周炎是引起颌面部皮瘘的常见原因。因牙位不同, 所形成皮瘘的位置也不同。上颌切牙根尖位于鼻底部, 有时在鼻前庭部位出现窦道。上颌尖牙牙根位于眶下孔下方即尖牙凹, 尖牙感染可引起鼻翼旁或内眦部皮瘘[4]。下颌骨是牙源性感染的好发部位, 下颌前牙多见颏瘘及颏下瘘, 下颌后牙多见面颊瘘和颌下皮瘘, 颌下瘘占皮瘘总数38.9%[5]。

本病初始常为一红色小丘疹或疖肿样损害, 逐渐增大,继而表面糜烂、破溃、排脓, 口腔内检查可见颊黏膜糜烂,病牙中心发黑或有缺损, 可摇动, 局部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6]。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7], 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 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及时的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问题。避免受凉、劳累, 适量运动, 提高机体免疫力, 以免继发感染。避免辛辣刺激、油炸煎烤类食物, 避免抽烟喝酒。保持饮食清淡, 但需要注意营养丰富, 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5-136.

[2] 郑磊, 董忠根, 魏建伟, 等.头静脉为蒂的前臂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0):66-68.

[3] 赖小兵.量化重建 CR 位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9):2601-2602.

[4] 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97-198.

[5] 于海俊.牙源性面颊瘘60例临床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5(6):378.

[6] 孟占全. 口腔颌面部疼痛初探.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8-9.

[7] 赵炜, 胡砚平, 程筠.口腔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44-46.

Clinical analysis of 50 cases with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LIU Cheng-d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Shandong Anqiu City Municipal Hospital, Anqi.2621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aetiological agent, prevention method and effectively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d summary was made on clinical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Results Patients with odontogenic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accounted for 64% in 50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cases, and odontogenic one was the main aetiological agent. Implement of appropriate treatment method should be based on practical condition of patients. Conclusion Clinic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are helpful to early prevention and rational treatment for the diseas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Odontogenic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 Clinical analysis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13

2015-06-12]

262100 山东省安丘市市立医院口腔科

猜你喜欢

牙源窦道颌面部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突发鼻窦炎,竟是种牙“惹的祸”
不同方式开窗减压术在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疗效评估
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21例临床病理回顾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慢性窦道的诊治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