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效果的对比研究

2015-02-01宋彩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瑞替普通率阿替普

宋彩虹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效果的对比研究

宋彩虹

目的 比较国产瑞替普酶和进口阿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的溶栓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溶栓药物不同分为国产瑞替普酶治疗组40例, 进口阿替普酶治疗组40例, 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射血分数(EF)值、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出血率及出院前病死率的差别。结果 瑞替普酶治疗组在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方面均略高于阿替普酶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EF值、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出血率方面比较亦无明显差别。结论 临床上应用国产瑞替普酶及进口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相当, 但国产瑞替普酶使用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 更适合在临床使用。

瑞替普酶;阿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重症,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引起血栓性阻塞, 心肌发生严重的持久性缺血性坏死[1], 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高。目前再灌注治疗的方法主要为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及溶栓治疗, 对发病时间早、无急诊PCI条件、因各种原因导致门-球囊时间延迟, 直接降低了PCI术的获益时, 静脉溶栓仍然是较好的选择。本文旨在对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和第三代溶栓药物国产瑞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研究, 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及静脉溶栓标准。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瑞替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 每组40例, 瑞替普酶组男28例, 女12例 , 平均年龄59.0岁;阿替普酶组男26例 , 女14例, 平均年龄58.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 继以100 mg/d长期维持。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随后氯吡格雷75 mg/d, 建议用1年。进行即刻静脉肝素注射60 U/kg, 最大用量≤4000 U, 溶栓治疗完成后继续进行肝素注射, 剂量为12 U/(kg·h)(最大1000 U/h), 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维持在对照值1.5~2.0倍(约50~70 s),持续应用48 h。瑞替普酶组:采用18 mg瑞替普酶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 在2 min内静脉缓慢推注, 间隔30 min再次给药;阿替普酶组:首先静脉注射15 mg, 随后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 最后的60 min内静脉滴注35 mg, 总剂量 100 mg, 持续90 min。

1.3 冠脉再通标准 ①60~90 min内抬高的ST段至少回落50%。②TnT(I)峰值提前至发病12 h内,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峰提前到14 h内。③2 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④治疗后的2~3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上述4项中, 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重要。

1.4 观察指标 记录胸痛症状缓解情况、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EF值、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出血率及出院前死亡率的差别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2 h胸痛缓解及再通率瑞替普酶血管再通35例, 再通率为87.50%, 阿替普酶组血管再通32例, 再通率80.0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病死率比较, 瑞替普酶组死亡1例, 病死率2.5%, 阿替普酶组死亡2例, 病死率5.0%,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出血并发症比较, 瑞替普酶组牙龈出血9例, 消化道出血1例, 无颅内出血, 阿替普酶组牙龈出血9例, 颅内出血1例, 无消化道出血,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EF值、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方面 , 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虽然近10年来STEMI急诊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方法, 多数患者承担不起行PCI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费用, 故现还难以普遍应用。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经济、易操作的特点, 尤其是当各种原因使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获益降低时, 静脉溶栓是较好的选择。溶栓治疗通过溶解动脉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 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1]。阿替普酶属于第二代基因重组纤溶酶原激活物, 具有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 无抗原性, 半衰期短, 需要持续静脉给药[2]。与二代溶栓药相比, 结构改变的瑞替普酶继续保留了较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 同时与肝脏的清除受体结合力降低, 血浆半衰期显著延长(约11~16 min),可静脉推注直接给药, 使用更方便。且瑞替普酶与血栓结合相对松散的特点显著提高了瑞替普酶对血凝块的穿透力, 增强了溶栓能力。从本研究看出,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均有良好的再通率及降低病死率的优点, 瑞替普酶效果更好一些;两组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均较溶栓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 提示两药均能有效恢复梗死相关组织的血供, 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为脑出血 , 但两组均无脑出血, 且轻度出血率也较低 , 说明瑞替普酶相对安全。该研究表明梗死的冠状动脉早期再灌注能够最大限度的挽救濒死心肌, 从而降低2周内死亡、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本组研究表明 ,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具有相当的临床效果, 但瑞替普酶具有半衰期长、用药简便、安全性高、价廉的优点 , 值得应用推广。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 2010, 38(8):675-690.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瑞替普酶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6):921-92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09

2014-11-17]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

猜你喜欢

瑞替普通率阿替普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